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的重建》这3种认知偏差,正让你的人生变得低效

大脑帮 2021-12-14

俗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源于他们认知能力的不同。

那什么是“认知能力”?

所谓“认知”,就是人类认识事物,对外界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你对某些事情缺乏认知,你就没办法挖掘真相,获得自我改变的条件。


认知水平很高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透过复杂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质。

认知能力强的人,善于切换视角审度自己。

一般来说,影响到我们进行认知判断的因素,大概有两个:

(1) 直觉性思维;

(2) 经验性思维;

想要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必须懂得“反直觉”和“反经验”,因为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我们产生判断下偏差。

心理学证实,影响人行为的不是理智,而是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对经验里的情绪认知。

按照以往的生活模式生活,人们往往察觉不到自己认知模式中的问题,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这本书中,吴姵莹提到几种常见的错误认知,这些固化认知在我们认知能力不足,尚无法全面看待事情时形成,要想克服这些认知,我们需要返回被情绪加工的记忆现场。

1.对表达愤怒有罪恶感或羞愧感

几乎八成以上的人都有表达愤怒的困难,不外乎觉得:生气是不应该的,或者生气代表自己小气,对生气有罪恶感或羞愧感……等等。

这种心理的来源很可能是因为童年有被父母忽视的经验。从小到大,我们的教养中,父母对待与管教我们的方式、态度以及面对我们的情绪时,他们的反应,加上一路以来学校的学习经验,会一点一滴内化成为我们在面对自己某些行为上,自然会出现的声音和反应。

很多孩子会因为想要父母陪伴而通过生气或者别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忽视或斥责。

照顾孩子是父母的工作。当孩子被忽视或拒绝时,孩子们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不爱他们。他们有限的推理能力导致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拒绝他们是因为他们不值得父母的爱,因为他们不够好;若非如此,父母应该会注意到他们,倾听他们,关心他们。


他们开始相信我们不值得他们的爱和关注,而这些感觉会内化为羞耻感,和一种深深的不够好和不被爱的感觉。这些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兴趣和部分个性。

有些孩子成为讨好者和完美主义者:他们不敢畅所欲言,因为害怕让人不高兴或者讨人嫌;他们追求完美的成绩、运动奖杯或其他奖项,因为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为了被人接受和被爱,他们觉得不能犯任何错误,不能出洋相,不能需要任何东西,也不能表达任何消极或脆弱的情绪。

在以后每当想生气或愤怒的时候,都会觉得不该发怒,因为这样的场景都能让他们连接上父母在他们发怒时的目光。

人有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而愤怒时常也代表着我们正经历某些不顺心的情境,可能是受到委屈、不被尊重、被剥夺什么或者受挫等等,都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看见它。只有能够看见它,情绪得以流动,才不会累积在自己身上。

理解自己对愤怒表达的限制并不容易,但的确是调节情绪至关重要的一环。

2.习惯性逃避自己的情绪

“成年人的崩溃确实是无声的。

内心沙城暴卷走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残垣断壁又被海啸冲刷,心碎成了沙子,就算捡起来都根本没法拼。溺水了以后又被鲨鱼吞掉,等了三夜都没有等到天明。无人生还。这种程度。

说出来的却是:‘没什么啊,怎么了?’”这是博主@田螺姑娘杨美味的一段话,引起了大家很强烈的共鸣。别说当众了,成年人连崩溃的权利都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戒掉了情绪。

很多道理告诉我们,真正厉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绪,因为情绪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会让你的效率打折扣。情绪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不好的东西,而我们觉得自己必须是好的,所以最好不要有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人在情绪出现时,会忽视情绪或选择压抑情绪。


过度压抑,回避情绪,会让人远离自我,失去跟自我的连接,让生命成为一座死寂的空城。

情绪无法表达,人的攻击性就只能内向,一旦开始自我攻击,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很多心理问题,身体问题,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压抑情绪的因素在里面。

当情绪出现问题时,不要逃避,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情绪来临时,与它对话吧!如果那股情绪就快要淹没自己了,感觉快要窒息了,就让它流动!透过感受与呼吸,去与更深层的自己相遇。你会完好如初,甚至,会感受到自己的勇敢与力量!

经得起情绪带来的惊涛骇浪,就能享受情绪赋予的真实、流动与鲜活。

3.把自我认同建立在他人身上

在你身旁会不会有个朋友,他已经很努力,而你也觉得他很完美了,可是他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永远停不下来去追寻更好、更高的目标?你不清楚,他自己也不清楚,那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你每次都提醒他要停下来,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你也看见他在身边的关系里已经过度消耗自己,但他永远跟你说:“好好好,我知道。”却老是做不到?

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认同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努力追求完美的形象,做“好”每一个角色,像是:好女(男人)、好孩子、好伴侣、好员工……

这样的人很可能对自己不太有自信。因为,当我们把对于自己的认同建构在他人身上时,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在人际互动中容易以他人为主。在需要依赖他人的认同维生的情形下,失去自我判断的准则,也失去自我价值感;在他人眼光中浮沉,却又经常感到挫败且无力。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却一直无法获得认可?又为什么我一直付出,其他人都看不到?

认同上瘾症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行为,追求他人的认可,进而不断付出自我。而其中的不良后果就是“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了身心的平衡。虽然它并不一定像物质成瘾一样直接破坏神经功能,但长期的压力与不快乐的情绪,也已经让神经系统内影响心情的激素、内分泌系统,连消化功能都出现问题,削弱我们的免疫系统,还会阻碍认知思考的能力,对身心产生很多限制。


除了以上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无法察觉的固化认知带来的生活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有认同上瘾症,吴姵莹在《认知的重建》中结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找出我们思想中的固化认知,分析固化认知带来的问题:脆弱、胆怯、情绪化等等。四个步骤梳理重建认知:

①对过往事件进行深度剖析,看到因缺乏被爱与被理解让你产生的认知缺陷;

②与自己理性对话,锁定影响你的心理机制;

③从思想和行为上双管齐下,打破固化认知,全面修正认知模式;

④重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不断升级,让内在成长带领外在突围。希望你能在阅读完本书后,收获全新的认知,拥有高效的人生。


作者简介:吴姵莹,心理咨询师、爱心理创办人、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

她曾经在医院、法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期望提升更多人对自身意识的觉察,优化自己的认知,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人生。

[需要《认知的重建》电子书,请关注下面备用公众号:爱尚阅读会,回复认知的重建,即可百度网盘下载。]

       关注大脑帮(Brainlearning),与你共成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