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轮到自己年终复盘,都会毫无例外,先是看着清单感慨一番,接着重新拿出一张新的纸条,把同样的flag给再立一遍。鉴于上次未能完成的计划,几经挣扎之后,终于乖乖拿起笔来,再把目标砍去一半。
高目标往往一下子就能激起我们的斗志,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容易就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到底是因为我们的资质真的太过平庸,而导致的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梦想”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直到最近看到《1%法则》,作者汤姆·康奈兰写的一则故事,一下子就说服了我。
作者认为我们眼中的“优秀”与“卓越”之间,其实只相差了1%。
书中通过叙述主人公Ken如何改变糟糕现状的故事,为“优秀”一词做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那就是永远比之前的自己,做得更快、更高、更强。
因为我们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跟别人进行比较,我们要做的是跟自己做比较。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的:“你不可能比别人优秀100%,但是在数百件事情上,你可以比别人优秀1%。”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Ken,经过足球教练吉姆的介绍,加入了1%法则俱乐部。并在与来自各个领域顶尖水平的成员们接触之下,让Ken逐渐学到如何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精髓-1%法则。
虽然为期180天的过程有些艰难,还有不断升级的思考和任务,但是Ken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明显看到了自己半年前后的巨大进步。
半年前的Ken还在经历着自己的低谷期,那时候的他常常会莫名的跟家人吵架,莫名的在单位里与同事滋生矛盾。
然而现在的他,每天都与身边的同事相处融洽,和团队间的工作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他也不再跟家里人吵架,他觉得自己现在真的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优秀的妻子,还有一双令他骄傲的儿女。
汤姆·康奈兰采用了一个讲故事的手法,将一系列基于研究和测试基础之上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自我成长之路,用客观的数据和例子,将这些可执行的观点,一一呈现了出来。
很多人在看完主人公的故事之后,都会情不自禁地浮出立马想要跟着行动起来的念头。因此,它也被众多读者称为,是一则读完就会让人想要马上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今天,我们不妨来谈一谈,关于这则故事背后,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01
如果动力是“鸡”,行动是“蛋”,
那么动力和行动之间,就必定“鸡生蛋,蛋生鸡” 的相互促进关系。
通常在行动前,我们都会选择先给自己打打气,然后带着满满的正能量,一鼓作气。
但有时候就是怎样也挺不起精神来,怎么办?
这也是Ken心里最大的问题:要想行动起来,就需要做事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充满做事的动力?
不过幸运的是,主人公Ken在吉姆的介绍下,认识了1%法则俱乐部的成员卡洛斯。因为吉姆认为,卡洛斯是最适合来为Ken解答这个问题的人选。
卡洛斯是一名销售经理,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不过他还是安排时间打通了Ken的电话,并在他的引导下,把初次见面地址定在了高尔夫球场。
但是实际上Ken并不擅长高尔夫球,所以这才是卡洛斯把地点定在球场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只要Ken赴约,他就能给到他答案。
Ken也如约来到了球场,但是他对打高尔夫球却完全提不起兴致。不过在卡洛斯的热情邀请下,他还是勉强拿起球杆挥了起来。
然而原本一听到打高尔夫就头疼的Ken,居然慢慢打得顺手起来,而卡洛斯的每一句夸赞“干得不错”“好球”,都会让他感觉浑身有劲。
在Ken的眼里,卡洛斯完全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一类人,充满活力而且热情。而这也是Ken最羡慕的一点。因为他最近已经好几天没有找到做事的动力了。
“所以你是想找到一种能够让你充满做事动力的方法,对吗?”在知道了Ken的真实来意后,卡洛斯迅速地问道。
“是的。”Ken连忙点头。
于是卡洛斯笑着让Ken重新拿起球杆来,并按照他的指示,再打几个球试试。
虽然Ken很疑惑,但他还是照做了。
“你刚才第一次在那边击球是什么感觉,Ken?”
“很糟糕。”
“刚才你又打了一会儿,而且取得了一点进步,现在感觉如何?”
“现在吗?嗯,我已经有一点期待下一次击球了。”
Ken边说边继续摆动着手中的挥杆,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其实一开始在Ken的心里,是拒绝来高尔夫球场的,但是在卡洛斯的鼓励下,他却逐渐融入了打高尔夫这项运动中。
以打高尔夫球为例,其实卡洛斯真正想告诉Ken的是:有时候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得越多,就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动力。因为有了动力,所以我们才会愿意更多的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如此往复,我们就又会得到更多做事的动力。
这样看来,Ken心底里的疑问,一下子就被解开了。
因为动力与行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推动的关系。
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先行动起来对我们是有作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立马动手去做。
设想一下,如果Ken想要提升自己家庭生活的氛围,那么他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向家人传达一种自己有多爱他们,多为他们感到骄傲的情感。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去关注自己能不能学会打高尔夫球。因为打高尔夫球对提升他的家庭氛围来说,根本毫无价值。
所以动起手来的核心关键,是要“做正确的事”和“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这样我们的每一份行动,都能因为做的“不错”,而反过来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也是Ken在见完第二位俱乐部成员帕特之后,无比确信的观点之一。
帕特是一位在物理研究上硕果累累的教授,自从她开始在家办公后,原本以为可以省下更多的通勤时间用来工作。但实际上她却因为在家办公后,变得更加忙碌了。
因为这样一来,她不仅要顾着工作,同时也要顾着家里随时可能出现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后她选择做出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在家里开始工作,她就要穿上她的那双高跟鞋,并告诉自己要认真开始手头上的事情了。
帕特做的是物理研究,所以她每周都必须得看很多关于专业研究的期刊。只要有那么几天懈怠,那么她的桌子上就一定会被满满地堆上一堆的书籍。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接下来的每天,她都要解决掉一本期刊或者书籍。
在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几个月后,回头看她的桌子,真的再也很难看到有多余的书籍出现了。
虽然帕特以上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这也正是帕特想要告诉Ken的另一个重要法则:“20/80法则”。即首先从完成身边可以产生80%效益的那20%事情开始。
而帕特之所以把自己的这些经验告诉了Ken,目的也是为了让Ken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从卡洛斯那学到的方法:真正动起手来做,并持续地以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做能产生高效益的事。
如果想要更好的平衡时间,就得学会在自己仅有的时间里,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而20/80法则就是最好的行动准则,它就像是一个杠杆的支点,只要围绕着这个支点不断发力,我们就能给未来的自己,翘起更多的可能性和收获,并将这份收获后的成就感,持续延续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02
这个世界没有天才,想要成为顶级高手,就必须经历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不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当然,主人公Ken也会出现同样的处境。
然而1%法则俱乐部的另一位成员鲍勃,用了一个他孙女是如何成为古典音乐家的故事,便打消了Ken的这种念头。
在鲍勃看来,他的孙女之所以会成为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因为她能够在练习小提琴方面投入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他说,曾经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对一所精英音乐学校的小提琴演奏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把这些小提琴演奏者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比如会成为明星演奏家的人;演奏得很不错,可以成为专业演奏家的人;演奏的不是特别好,但是可以成为小提琴老师的人。
结果发现,不同等级的小提琴演奏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练习乐器时间的不同。
那些演奏的不错,可以成为小提琴教师的人,他们投入了大约4000小时的练习时间。那些可以成为专业演奏家的人,投入的时间大约为8000小时,而那些精英演奏家们,则往往投入远比8000小时多得多的练习时间。
而曾经作为运动员,现在是一名企业家的鲍勃,对这个研究结果更是深信不疑。他认为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你就必须练习、练习再练习。
而心理学家则把这种类似小提琴家们专业的练习方式,称为“刻意练习”。
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工作了30年以上,但是却始终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就,甚至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一技之能。这样的经历其实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们只是把原本1年的经验,简单重复地运作了30年。
他们缺乏的正是刻意练习的精神。
而刻意练习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要把握好练习的“度”。
比如拿我们的读书计划来说,如果一上来就给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比如要一个月内阅读完10本书。
那么对于一个平时阅读量就非常少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通常造成的结果,就是因为压力过大,最后导致我们对整个阅读计划退而远之。
我们不能要求自己一上来,就能成为具有像阅读高手一样的阅读能力。
而要懂得给自己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思考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这也是我们实行刻意练习的关键所在:让每一步练习都能够有所反馈。
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把阅读这件事情,转换成一种刻意练习:
比如开始阅读计划之前,我们要先正确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个月10本书的阅读任务,调整为一周阅读一本书。
在经过了1到2个周的努力之后,我们要开始思索,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否已经有所提升。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才能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是要调整好自己糟糕的阅读状态呢,还是得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
就这样一边执行计划,一边在计划中寻找反馈,这么一轮下来,每实行一次计划,我们就都能获得相应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然后在这一个月的阅读计划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的阅读能力真的提高了不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调整,在下一个阅读计划中,把目标提升为一个月阅读5-6本书的区间了。
关于鲍勃刻意练习的观点,确实又让Ken深受触动。
也让他进一步确信,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我们就要懂得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为了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就要提前做好计划,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在当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它。
03
改变的前提,是要做到真正的“身心合一”
我们总说“万事开头难”,是因为人一旦在做一件完全不习惯的事情时,大脑就会很自然的开始排斥我们的这种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产生固有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原因,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某种方式去思考。
这是作为心理学家的克丽丝,想要告诉Ken的基于心理学的研究之一。
在与Ken见面后,克丽丝决定跟他分享一个,关于她曾经在研究生院做兼职的经历。
当时的她和另外两位朋友在一位教授的手下帮忙做事。为了得到教授的认可,他们对研究院的事情,总是尽心尽力。
然而这位教授却是出了名的“暴脾气”。有一次教授走过来对着他们三个大喊大叫,并表示对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感到非常失望。
其中克丽丝的一位朋友听完后立马大哭起来,她认为是自己不够称职,而且可能因此永远也得不到教授的尊重了,最后她直接改换了研究专业。另一位朋友则认为,教授可能只是今天心情不好,于是他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埋头工作。
而克丽丝则独自一个人溜出去散心,她认为教授虽然说话有些过分,但是她能明白教授背后的意思,于是继续回到实验室,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继续开始工作。
虽然这只是一份兼职,但是最后这份工作,却成了克丽丝后来事业的起点。
你看,面对同一件事情,克丽丝和他的两位朋友的想法截然不同,而结果也相去甚远。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正确地改变我们的人生,就要学会把事情转换成一种积极的想法和心态,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实现目标。
就像克丽丝所说的,思想其实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反应,进而影响我们做事的结果。
那么反之,一个好的身体,同样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这也是俱乐部最后一位成员杰夫想要告知Ken的道理之一。
因为杰夫作为一位运动员,关于运动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再清楚不过了。而且他也一直笃定,身体的改变同样是可以影响到思想的改变的。
而且早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定期的大强度的运动,实际上可以跟抗抑郁药物产生一样的效果。而关于心血管方面的锻炼,还有助于我们新的脑细胞的形成。
所以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提升夜间的睡眠质量,而且还能让我们的大脑工作起来,更加高效率。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要想做出改变,除了需要刻意练习之外,我们还要做到适当的劳逸结合。
结语:
事实上,Ken从俱乐部成员那里收获的,不仅仅是各自独立的知识点,更是一套可以有机联系起来的、系统的做事方法。
因为Ken发现,当他自己在执行1%法则时,在杠杆原理和“20/80法则”的作用下,他比平时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就可以把这部分的时间,用来有计划的锻炼身体,并不断地补充和恢复自身的精力。
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他又能开始投身于当下的行动,进而获取更多的动力,并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刻意练习。
虽然《1%法则》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很熟悉不过了。
但回过头来想想,也正是因为对这些理论的高熟悉度,才让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故事,更容易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共鸣和代入感。并在读完关于Ken的积极改变之后,也想要跟着立即行动和改变起来。
最后,我想借用书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话题,“从简单的1%入手,任何梦想都能实现”。
希望以上分享,对正在努力中变好的你有用,加油共勉。
[需要《1%法则》电子书,关.注.恭总好:爱尚阅读会,回.复:1%法则,即可百度网盘下.载。]
如果您喜欢大脑帮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