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总有那么一些人神经相当敏感,你碰触他一下,他就会有激烈的反应。不是像刺猬一样竖起浑身的刺,就是像蜗牛一样立刻缩进它的壳里。
敏感的人是聪明的,但也是多疑的、脆弱的、无助的。正是因为缺少钝感,他们的生活总是乌云笼罩,见不到太多的阳光。
他们总是不断的怀疑人生,怀疑周边每一个人的善良;他们总是那么脆弱,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正戳中他们的要害,让他们无法拾起碎了一地的玻璃心;他们很容易处于抓狂的状态,任何不满意的行为都可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敏感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总是思虑过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处境是否安全,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自尊是否受到伤害。
在亲密关系中,敏感的人除了有上述共同特点外,更让人招架不住是:面对另一半,任何敏感点,都可以肆意的无条件宣泄。
在家庭中,无论于己还是于他人,敏感的人制造的灾难总体上比快乐多,过于敏感的人往往让伴侣无法接受,甚至双方都处于无限痛苦之中。
02 亲密关系需要有益的钝感
一、想要身体健康,需要的不是敏感,而是钝感
王蒙的《老子十八讲》提到:你要是什么事在乎得太过分,所谓“心细如发”,如果一句话、一个眼色,可以让你高兴得半夜睡不着。或者让你恐惧得连着三宿不睡觉,那你很快就要发作疾病了。所以我们也需要有这一面,这一面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应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朋友结婚整整一年的时间,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她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很少能够处于冷静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是冲动的作出决定。家人对她稍有疏忽,就会被她视为冷淡。
糟糕的是,家里还有一个过于敏感的婆婆,好心的行为都可能被她猜疑。两个敏感的人交织在一起,没有安宁的日子。
长期处于哭闹状态,这个朋友的身体每况愈下。紧张的神经,让她每天睡不好觉,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与药为伴。
《钝感力》一书中提到:钝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会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为悠闲自在、胸襟开阔的长寿下去。
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呢?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活力的根基,而很多人却意识不到情绪对于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健康的身体,全身的血液是顺畅流淌的,要做到血液顺畅流通,就要让血管保持舒张状态,而要让血管舒张,就要尽量避免刺激控制血管的自律神经,让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要想在婚姻中寻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不得不说到“自律神经”。何为自律神经?
“自律神经”是独立自主而无法用人体自己意志去控制的神经,分为交感及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两者保持绝佳的平衡。当处在压力之下,跟自律神经有关的功能会出现不正常的运作,常见的问题有拉肚子、胃痉挛、口干、火气大、失眠等。
也就是说自律神经在正常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正向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是靠精神上的力量来忍耐的,与之相比,女性对生理上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疼痛,具有足够的忍耐力和出人意料的坚强。
女性一般可以承受分娩的痛苦,但却难以拥有稳定的自律神经,内心难以做到安静平和。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亲密关系中拥有出色的钝感力,会让我们的内心不被打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身心愉悦的生活下去。
二、想要婚姻幸福,需要的不是敏感,而是钝感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非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总是要交往、接触、链接。在亲密关系中,夫妻的互动是最为频繁的。
有的妻子被称颂贤惠、明理、懂事,而有的妻子却冠之于泼辣、犯浑、无可理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重要的一点就是,无可理喻的妻子往往明察秋毫,过于敏感。
“明察秋毫”这个词最初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秋毫”就是秋天动物身上刚刚长出来的特别细的毛。
然而,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如果这些毛被看的清清楚楚,是不吉祥的。就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样,任何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人,往往被孤立。
因为这样的人通常有一双鹰一般的眼睛,有一个时刻紧张的神经,还有一个随时波涛汹涌的内心。加之戴上有色眼镜,扫视着每个人的行为,周围的人即便有再大的胆量,恐怕也不敢与之深交,甚至不敢和他多说几句话。
夫妻之间更是如此,倘若一方总是发出尖叫的声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另一方终究难以承受这样敏感的神经。
工作中,和同事意见不合,争执几句,领导对工作不满意,批评几句。我们顶多因为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闹得脸红脖子粗,但出于尊敬,一般不会与对方大打出手或争吵不休。
然而,亲密关系中,夫妻之间应该是最坦诚相待的,正因为坦诚相待,才可能引发一方对另一方的攻击,也就是情感暴力,无论是言语上的喋喋不休,还是行为上的大打出手。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磕磕碰碰。过于敏感的人会越发认为婚姻就是坟墓,埋葬了他的一切美好。
结婚的时间越长,对彼此的缺点看的越清楚。如果我们过于敏感,就会觉得很受伤;如果我们不想受伤,钝感是个必需品。
钝感是有力量的,尤其在亲密关系中,适当的钝感让夫妻之间体会到的是爱,而不是刀子。
我们这里说的是有益的钝感,而不是真正的迟钝。恰到好处的钝感,让我们练就坚强的神经,稳定的情绪,不因小小的刺激大动干戈。
三、想要成长进步,需要的不是敏感,而是钝感
假期,我去拜访了一对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权重比较高的老干部。两个人携手一起走过了50年,在这50年中,他们因为拥有彼此,个人不断强大,事业不断进步。
我向这对老夫妻请教,是什么原因激励他们共同成长的。妻子说:关键一点是我们对彼此都很好,没有闲工夫想对方的不是,没有闲工夫挑对方的刺。
就这一点,说起来虽然简单,做起来并非容易。“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包含着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他们是大度的;他们不会无事生非,他们是懂礼数的;他们不会怨天尤人,他们是相互依靠的。
婚姻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夫妻双方过于重视彼此,包括重视对方的看法,重视对方的行为,哪怕是生活中的琐事,也可能因为太在乎而引发矛盾。
夫妻双方想要共同成长,离不开钝感。过于敏感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很难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而这些正是两个人彼此成长的源动力。
做事不要总是思前想后,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也要听完就马上抛到脑后。这种有益的钝感与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
——渡边淳一
这个钝感,就是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需要放下的就能放下,需要想开的就能想开,不左右思虑,不钻牛角尖。
亲密关系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无论遇到多么难过的坎儿,多么痛苦的事情,不气馁,积极思考。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硬本领,即便面对的是讽刺和嫉妒,也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夫妻之间,不该追究的事情不过于追究,不该计较的事情不过于计较,发挥钝感的力量,生活才能过得平和,内心才会趋于平静。
在家里心平气和,在工作岗位才能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根据吸引力法则,成熟强大的内心,终究会推动事业不断发展。
03 培养钝感力从孩子开始
钝感力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培养一个成年人的钝感,不是没有可能,但成功的概率很小,因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神经系统敏感程度已经固化稳定。
而孩子却不同,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涂成黑色他就成为黑色的,涂成白色它就成为白色的。
从儿童时期开始,父母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钝感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然而,很多家长认为,培养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是无限追求的目标。聪明伶俐没有错,但聪明的过了火,未必能够实现孩子过好一生的美好愿望。
对于孩子而言,刻意培养出了聪明伶俐,就有可能打压了一部分真实天性。亦或,无论父母通过什么手段让孩子持续承受压力和痛苦,孩子都会出现过于敏感的状况。
《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小时候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为什么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还有一个原因——幼时的创伤有时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有的孩子习惯性挑剔别人的过错,有的孩子被侵犯一点点就会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好,这些孩子都是过于敏感,缺乏钝感。
倘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加入一些钝感的培养,孩子可能更加健康,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也更加幸福。
因为他们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会过分追求自己的完美,不会过于挑剔生活的不如意,他们拥有更强大的神经系统。
我们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弱不禁风,内心脆弱无比。培养孩子的钝感力,从何入手呢?
第一,有意识的培养钝感,没有早晚,越早越好。
婴幼儿期要青春期,孩子都有自己的意识。父母的一句话可能点醒他们,也可能伤害他们。
过多过高的要求,无论是激发还是泯灭,都会让孩子过于敏感,因为他们不知道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父母的需求,让父母满意。对孩子的要求适可而止,打消“孩子一定要成为天才”的想法。
第二,停止对孩子的打击,无论是心灵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挖掘孩子的才能靠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无休止的打击,最终会让孩子的心灵产生扭曲。一旦孩子过于敏感,会像一朵小花,轻微的碰触都会合拢上花瓣,与父母隔断交流。
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减少对孩子的打击是根本。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很优秀。
第三,一个小气的家长,很难带出一个大度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常年居住生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复制出什么样的孩子。倘若父母没有和谐的婚姻关系,神经总是处于超敏感状态,结果便是动不动爆发家庭战争。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神经过度敏感的几率比较高,他们的神经往往和父母相似,一碰触就会过度紧张。身为父母先做好自己,再管好孩子。
结语
《亲密关系》一书中同样也提到: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儿童时期造成的伤痛,那么就用人为的力量和健康的方式努力让它愈合。
我们都已成人,治疗自己的同时给孩子留一片充满阳光的天空。
(END)
[需要《钝感力》电子书,关.注.恭总好:爱尚阅读会,回复:钝感力,百度网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