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直到看到这本《归属感》,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寻求的,并不是真正的归属感,那种耗尽精力,把自己的不一样藏起来,努力想要融进人群中的我们,早已经丢失了真正的自己。
01 努力撕掉“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标签
书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几乎可以从故事的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个曾经努力地想要撕掉“我和别人不一样”标签的自己,只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同,归属于更多的群体。
在她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漂亮的阿姨送了她一个五颜六色漂亮的儿童自行车,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三线小城市,大多都是那种又大又笨重的老牌成人自行车,清一色的灰。这辆漂亮的小自行车,成了万灰丛中一点红,显得格外的耀眼。
每次她推着自行车出门的时候,都会引来很多人的注目,路上不断地会有人停下来跟她说话,更是有很多小朋友跟自己的家人吵闹,哭喊着要同样的车子。本来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这却给她带来了羞耻感,推着出了两次门之后,就锁了起来,再也没有带出去过,然而是经常骑着妈妈的那辆灰色的老古董出门。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没有办法跟家人解释,为什么当初不要那辆漂亮的车子,也没有办法解释那辆车子带给她的那种羞耻感。
但是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会非常理解她,我们曾经买东西都喜欢买跟别人一样的,不一样的东西就不要。尽管有的东西非常好,但是因为与众不同让我们变得跟同学不一样了,我们即使很喜欢,也会把它搁置起来,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跟别人不一样。
主人公也是在多年以后才意识到,她当时用力抗拒的那种羞耻感,其实就是一种“我是特别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是一个孤独的位置,让她感觉到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我们曾经耗费了很多精力,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融入某个群体,比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掩饰自己的喜好,去迎合某种身份。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大都害怕‘被抛弃’,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感受,他们会做任何事情。”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其实就是所谓的缺乏归属感,每当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种感觉,然后我们为了融入这个新群体,会通过牺牲和妥协去适应,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但是时间一长,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又会卷土重来,心中就像有一个填不满的黑洞,让你惴惴不安,对自己感到不满。
于是,你就更加努力地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让自己迎合更多的标准,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归属于更多的群体。你就像在笼子里跑转轮的小白鼠,一刻也不能停,永远生活在担忧和紧迫感中。
02 你属于所有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
玛雅·安吉罗曾经说过:“只有当你领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到达这个境界的代价很高,但收获巨大。”
当我们三十岁还没结婚时,就会非常强烈的体会到一种感觉,回到家被父母嫌弃逼婚,在家里我们找不到归属感;在朋友中,她们大多都已经结婚生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孑然一身的我们在朋友中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上,这个群体也被当做异类一样,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让你觉得无处可逃。
这时候我们的归属感几乎为零,我们也为了努力地想像大家一样,去接受相亲,去尝试可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人进行交往。
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强行融入得到的归属感只会让我们呢更加孤独,于是我们又恢复了独自一个人,虽然偶尔会孤独,但是大多数时候的我们依然活得很满足,很快乐,这时候我们大概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不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磨平自己的棱角,藏起自己的个性,努力把自己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真正的归属感应该是勇敢地做自己。即使这样会失去一部分所谓的朋友,即使这样会成为异类,但是至少我们忠于自己。
布琳·布朗博士把忠于自我这件事形容为“勇闯旷野之境”。她说:“真正的归属感不是被动的,不是加入某个群体获得的那种归属感,也不是委屈自己、掩饰真实的自己去适应某一个群体——虽然这样做的确能带来一些安全感。
真正的归属感要求我们可以是脆弱的、感到不舒适的,还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用牺牲自我、虚与委蛇。我们需要真正的归属感,但明知困难重重,还毅然前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她说:“真正的归属感不是你跟外界讨价还价得来的,它是你内心深处具有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对于之前那些曾经发生的事,再看起来就会是另一种景象。之前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孤零零其貌不扬,绝望地站在这个世界的外围,跟一切都格格不入,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但是当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归属感之后,就会看到孤单的对立面,也许你朋友不多,但是你工作出色,也许你30岁了还没有结婚,但是你却已经有房有车,衣食无忧。
虽然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仍然无法摆脱“想成为某群体的一分子”的想法,以及想要“同伴”的渴望。其实,同伴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真正地懂你,比起一群并不理解你的人,也许一两个真正懂你的人要值得的多。
03 你只属于自己
我们希望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分子,而且我们需要这种归属感是真实的——不带条件、不弄虚作假也不用时不时被拿来协商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归属感,但它到底是什么呢?
《不完美的礼物》这本书里这样定义归属感: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渴望成为比自己更强大的群体的一分子,这种渴望是一种本能。
我们通常会通过融入环境和争取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融入和认可只是表象,它们不仅不能替代归属感,而且会成为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这个定义经受了时间和新数据的检验,但仍不完善。真正的归属感还有很多含义。“做自己”意味着有时候我们必须鼓起勇气,独立前行,纵使孑然一身也无所畏惧。当我们完全属于自己、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属于自己”意味着勇敢做自己,勇于面对未知的、无法预见的不确定性、脆弱以及批评。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像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战场,能做到勇敢做自己尤为困难。
我们似乎已经忘了,就算我们是孑然一身,我们和他人之间仍是密切相连的,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是比会员、政治、意识形态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爱和人文精神。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思想和信念上有多大差异,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精神体系。
找寻自己的路上,最无法缺少的就是勇气。在《归属感》中布朗博士也为我们提供了“勇敢七大法则”。
①界限
当你有了清晰的界限,你才知道怎样去和别人相处,也知道如何跟自己相处,不要害怕让别人失望,坚持做自己
②可靠
《论语》中有言,言必行,行必果。当我们能够了真实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就能够把握给别人承诺的度。切记,不可过分承诺。
③担当
要有担当,不可以为了面子而做一个随意承诺的人,承诺了就要做到,不管做了什么,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错没关系,只要及时认错就还可以弥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丢人,推卸责任才最丢人。
④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小秘密,不要好奇地去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要随意传播别人的秘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交给你,那就是信任,不要辜负了这份信任。
⑤真诚
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像浮萍一样随波飘荡。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
⑥帮助
不要吝啬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是给路人一张他们需要的小小的纸巾,也算是一种帮助。
⑦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待你,首先你就不要用那种方式待人。
布琳·布朗的《归属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归属感,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真的获得自由,还需要行动起来,参考布朗博士给我们提供的七大法则,勇敢踏入找寻自己的旷野之境,做那个即便孤独一人,也能获得众乐乐享受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