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东风堰 大灌区文旅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东风堰,这个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金字招牌,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以其独有的品牌,抢占先机,发展世界灌溉文明的文旅产业。
传奇东风堰
浩荡江水穿山奔涌而来,东风古堰润泽九乡子民。
夹江隋开皇十三年置县,因青衣江“两山对峙 一水中流”而得名。青衣江流经县境,舟楫过往,开埠兴邦,水利灌溉,造就了一方鱼米之乡。
1400年前,夹江县城从泾口戍迁至漹城云甘大坝,县城堰渠应运而生。明代邑令陆纶新开二堰水利,灌溉民田数千亩。清康熙元年(1662年),邑令王士魁于青衣江左岸龙吼滩竹笼筑堰引水,因地制宜布置干支渠系,以最少的工程设施获得较大的灌溉效益。工程名称最初叫毗卢堰,清光绪二十六年更名为龙头堰,1967年更名为东风堰至今,成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排涝、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东风堰总干渠长12公里,灌溉7.67万亩农田,为农业耕作贡献不间断水源。2014年9月,东风堰成功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7年,东风堰成功入选水利部首批“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10个典型案例之一。
传承水文化
夹江县为打造东风堰水文化名片,近年来先后投入各类资金上亿元,整治渠系,对灌溉工程进行修复,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修建了东风堰湿地公园、世遗广场、行走青衣江长廊等,建立了东风堰水文化陈列馆,系统挖掘东风堰灌溉历史文化,广泛宣传灌溉文明。
东风堰水文化陈列馆,座落于东风堰总干渠千佛岩段左岸,2018年改建后向社会开放。水文化陈列馆分为泽润生民、禹跡千秋、河润九乡、东风学堂四个展厅,系统地展示了东风堰历史沿革、工程体系、工程管理、工程文化、价值效益等,并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实物、互动体验设施等展示手段,详细介绍了东风堰的历史和现在。
每逢“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大节日,水文化宣讲志愿者制作多媒体课件,走进学校、社区,开展水情教育,并通过东风堰水情教育网站、闹市街区LED屏等新媒体,传播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向公众传播东风堰灌溉发展史及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价值,普及发扬古人治水智慧,保护灌溉工程遗产。
“二月二 龙抬头”,按照传统习俗,东风堰连续两年在东西干渠分水口举办放水节,向中外游客展现东风堰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工程的历史底蕴。以“古韵东风堰、传承夹江情”为主题的放水节,遵循古制、传承古风,全景呈现祭祀、放水等古制流程,还原古法治水的情景。2019年4月,东风堰被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纳入第三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大灌区联盟
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和都江堰联手,成立大灌区联盟,建设川渝灌溉工程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夹江县委、县政府紧扣“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深度挖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的丰富内涵,推出世遗文化慢享游线路,立足于“佛、堰、纸、画、茶”,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学基地,更好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优秀文化研学产品,打造文旅产业新地标。
等闲识得东风堰,为有传承开新天。
“大灌区联盟,赋予东风堰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使命。”东风堰管理处处长文智勇表示,下一步将以《国家水情教育规划大纲》为基础,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系统、扎实开展特色水情教育,打造水文化文旅产业,在传承中创新,通过一系列科学保护利用,使灌溉工程遗产传承得以永恒。
推荐阅读
来源:夹江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