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孩子质疑经典,理解和对话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广州青年
2024-09-01

近日,一条“小学生质疑教材中牛郎织女故事”的视频火了,学生对两位古代主人公的“辣评”让老师哭笑不得,更引发网民热议。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经典故事曾多次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旨在让孩子知晓其象征意义,并能够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但近年来,故事中的不少情节屡遭孩子们的吐槽: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牛郎偷拿织女衣服还偷窥别人洗澡,放在现在要受到法律处罚;有的学生表示牛郎作风不良、一无是处,织女就不应该嫁给他……


面对孩子们有理有据的质疑,许多老师都表示:这课文真不好讲!


新一代碰上老故事,到底孰是孰非?


01

 牛郎何时变“流氓”?


最早,牛郎和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直到汉代,牛郎和织女被人格化,摇身一变,成了一对被天河阻隔、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情侣。


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历经无数版本,囿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同的审美趣味,其中难免夹杂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但牛郎大多都以勤苦形象示人。


让牛郎开始偷衣服的始作俑者,是一本清末小说《牛郎织女》。这本小说里,牛郎被写成了一个“流氓”。


本是天界神仙的牛郎,先是在王母的宫里看上织女,调戏了人家,被织女举报到了王母处,被贬下凡间成了一个放牛郎。


在人间转世时,牛郎被嫂嫂虐待,金牛星化作耕牛下凡相助。惩罚期满后,牛郎重回天庭,因为思念织女,趁她在天河洗澡时偷了她的衣服,两个人得以结婚。


结果,他们婚后只顾你侬我侬,耽误了正经工作。西王母和玉帝大怒,二人被迫分离,只有每年七夕才能鹊桥相会。



民国时期,京剧名家编排戏曲《天河配》,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盗衣逼嫁的情节:牛郎窃取仙衣不肯归还,胁迫织女结婚,在老牛死后牛郎外出之际,织女才“披衣而逃”。


该剧目红极一时,成了后来各种牛郎织女戏曲的底本。从此,牛郎“盗衣”的桥段便深入人心了。


02

“牛郎织女”要听得进当代孩子的吐槽 


在建国以后的教科书中,不同于《天河配》中牛郎偷衣服后不肯归还、胁迫织女结婚,课本里的牛郎主动将衣服归还给了织女,双方是互诉衷肠后,自愿结婚,后被王母拆散。


可见,改编后“牛郎盗衣”不是重点,想突出的是旧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和普通劳动者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2001年,曾有教材在审定时将盗衣情节彻底删去,让故事更加干净纯粹。课文中没有盗衣结缘的情节,老牛只是告诉牛郎:“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织女走来后,两人通过对话相识。这样的调整,让学生们与牛郎“相安无事”十几年。但后来,不知是何缘故,盗衣情节又回到了教材中。



为什么当教材保留了“牛郎偷窥织女洗澡,并偷走衣服借机搭讪”的情节,便容易引发学生的质疑?


显然,这些行为在古代为道德所不容,在现代社会也与道德甚至法治相悖,的确不能怪孩子们理解有偏差。


小学生心地单纯,且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敢于吐槽“牛郎织女”故事,恰恰体现了可贵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当一个文学作品容易产生争议,说明它代表的那个时代与当下流行的社会思潮产生了碰撞。


作为教材文本,似乎更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以及受众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从而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家长和语文老师来说,孩子对“牛郎织女”的吐槽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今孩子思想更为活跃开放,他们对古典作品、经典童话、民间故事都有新的理解和思考角度。在具体的陪读和教学情境中,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如何用分析和讨论填平问题的沟壑,把美好留下,把糟粕丢掉,考验家长和老师的智慧。  


以“牛郎织女”为例,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追求真善美的基础上,不妨任孩子们自由发挥,多给他们提供不同版本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到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同时给予他们创新和改编的机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必定还会传承下去,孩子的质疑就是传承的动力。只有听得进当代孩子的吐槽,学会与当代孩子对话,这些故事才能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小学生吐槽“牛郎织女”

你怎么看?



编辑 | 青年君来源 | 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首都教育、红星新闻、川教观察SCTV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近期热文回顾


1、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发布!就在广州!更多↘

2、羽绒服准备好!广州将迎“断崖式降温”,最低温7℃!

3、燃爆!广马今日开跑,这一幕“很广州”!

点亮,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