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A | 土木楼里话建筑——方院环廊中走出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 | 起点:建筑教育空间(1)

2017-07-27 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

土木楼里话建筑——方院环廊中走出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

Architecture Conversation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Derived from Square Courtyard and Ring Corridor


薛名辉,叶洋/XUE Minghui, YE Yang    


摘要:土木楼空间群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的主要发生地,岁月流转中积淀出了独有的空间印记。本文从空间的“形、用、序、界”4个角度入手,描述空间群中方院、环廊空间模式下的教学与生活情境,并辅以作者20年的空间感知与回忆;旨在通过建筑专业教育背景下空间演变的论述,阐释空间特质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关键词:土木楼,空间群,方院,环廊,建筑教育


学院空间是建筑教育的承载,而建筑专业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土木楼空间群,指以建筑学院所在地建筑馆为核心的,由西大直街、公司街、联发街和海城街4条街道所围合起来的一系列建筑与空间,包括俗称“前楼”的土木楼、俗称“后楼”的哈工大博物馆、沿海城街的食堂及规划设计院、沿联发街的A05公寓楼等。其中,哈工大博物馆即为哈工大前身中俄工业铁路学校旧址,是哈工大的发源地;而土木楼则在1953年建成之后,因专业教学分工之故,区别于后续陆续完工的机械楼、电机楼而得名。1959年,土木楼成为了独立扩校所成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主楼;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工大与哈建大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成为哈工大建筑学院所在地。


笔者自入学,直至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一直生活、工作在这美丽而又沧桑的土木楼空间群内,二十载春秋,二十载青春的喜怒哀愁;参与了空间群的持续演变,也见证了土木楼的独特与传奇。


1 典雅之形


环境是最好的学习,土木楼空间群正是如此。若从建筑风格与审美倾向而论,“前楼”是面临西大直街的5层建筑,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建于建国后苏联专家援建时期。不同于那个时期哈尔滨各高校主楼所专属的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1],而是采用了欧洲古典复兴风格,立面横向五段、纵向三段;造型线条刚劲有力,典雅中蕴藏着阳刚。“后楼”建于1906年,当时正值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风靡,循中东铁路而来的精巧的工匠们为远东地区的“东方莫斯科”也奉献了这样一座新艺术运动的“经典建筑”,局部曲线优美流畅,简洁中彰显着端庄。也正是因这相辅相衬的一对建筑的存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土木楼空间群评为最美的大学校园TOP50之一。在这里求学的哈工大学子,也因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建筑史上两大流派所体现出的别致的艺术之美。


悠久的建筑背后,烙印着深深的办学历史,哈工大建筑学科始于1920年中俄联合创办的中东铁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建筑学科之一,当时任课教师多为俄籍工程师;在1937-1945年间又受到日本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在建校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融合的国际化传统。而在建国后,这种传统被以哈雄文、梅季魁、常怀生、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们继续发扬光大,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而到了21世纪,新一代的哈工大建筑人,扎根寒地黑土,拓展多重领域,积极转变地域劣势,凝练独到办学特色,硕果累累,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


近百年的风雨砥砺,哈工大建筑教育来到今天,沧桑的土木楼凝结着“大土木学科”的深厚底蕴,在其面前,“传承”二字难能可贵。


建筑馆    

 

校史陈列馆


2 方院之用


方院是土木楼空间群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四条街、一圈楼,出门逛马路、进门小合院,可谓之袖珍;但正是在这方寸天地间,独特的校园生活就这样鲜活地建构起来了。


雨后的土木楼方院


“前楼”为“山”字形平面,中间的一处体量正好伸向院落空间,在院中构成了强烈的建筑界面;而院内的几棵古树,也形成辅助界面以限制空间。当年的篮球场位于院落东侧,水泥铺就的场地,旺季时队满为患;而往西的一树之隔,是一块很小的足球场地,反而促成了建筑学院的特色活动——七人制足球赛,也让建筑学院的足球健儿们练就了细腻、灵动、飘忽的球风。当这块空间没有足球的时候,伸到院内的那块山墙就成了网球爱好者的最佳陪练者,无论球技高低,它都会“任劳任怨”地把打出的球一次次弹回。西北角的小空间是土木楼夏日最为凉爽的阴影区,那是怕晒的女生们的最爱。每到早晚,院内跑步锻炼的学生也不少,跑累了就坐在大树下歇一歇;而那阶梯式的树池也正好是白天观看比赛,晚上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2]


当年的几块活动场地都是清一色的水泥铺装,运动不慎很容易受伤;但也正因为这种空间地面的无差别和一致性,为多样性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比较典型的就是学院内经常举办的文艺演出。图6中的第二张照片便是2006年一次全院规模的联欢会的情景,平时被网球数次击中的老墙,摇身一变成为了晚会的主角——大屏幕。而几棵小树旁的空地,也备受校园内各个乐团的青睐,几张桌子搭成舞台,校园演唱会就“躁”起来了[2]


在2010年针对校园院落的一次改造中,空间进一步清晰界定,也调换了篮球场和足球场的位置。近年来,教职工汽车数量激增,球场之外的空间大部分都变成了停车场,土木楼内院空间的动人的故事与记忆也仿佛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目前正在打算重新整合、划分停车位,并将西南角的空间作为师生休闲空间,对院落空间进行再利用,已经在院内进行了方案征集竞赛。一方天地一方人,土木楼之方院封闭、简约却不简单;遮蔽城市中心的喧嚣,“聚力”师生之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哈工大建筑文化。


土木楼内院空间不同时期对比


3 为学之序


袖珍方院的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各功能空间距离短、交通便利;尤以连接整个空间群的风雨无阻的室内环廊最为显著。


学生作业成果展览与教师点评


这是土木楼中最有意义的“交通空间”,整个空间群的各个角落都因其而连到一起,环廊里微气候适宜,有风遮风,有雨挡雨,夏季因有效遮蔽而十分凉爽,冬季又因集中供暖而温度如春。早晨8:00的课,7:45爬起来,5分钟洗漱完毕,宿舍楼下便利店一块面包一袋牛奶,一边吃,一边漫步到教室,准不会迟到;这无形中就为建筑学院的学生们节约出了“大量”睡眠的时间;环廊也就成为了极具特色的“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生活的空间映照[2]


环廊最宽敞的部分接近于4m,这使得通行功能被极大弱化,而炫丽的大学生活得以在这里铺陈开来。自行车、滑板等平素只在室外出现的事物,可以成为土木楼内的交通工具;横着画上一条线,一场无风沙干扰的简易羽毛球比赛就能顺利进行;走廊的转角处,聚上五六个人,来场“毽球大战”,汗水淋漓之后倍觉轻松;而尽头的眺望景致,角落里的张桌几凳,也不知曾催生了多少设计灵感的生成 。宽阔的走廊也是教学的得力“助手”:一部投影、几条椅子,就是上课的好场景;而每到评图的日子,走廊里挂满了各色图纸;只要肯花上一点心思,一场别致的展览随时都可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走廊已经成为了躲避雨季时的建造大赛的主场地。


在走廊里举办的建造节


环廊路径的漫长带来了数量众多的楼梯,也催生了大量漫不经心的楼梯间小利用。


从一层到五层的主楼梯是整个环廊空间序列的中心,五层由于交通人流的减少,曾经作为自由学习区来使用,现在则是学院的展览厅。一层便是建筑学院特色的主门厅,对着西大直街,空间层次分明;经常被一些民国题材的电影作为拍摄场景。四层的空间最受开放式教学的青睐,因为阶梯教室的原因,联系两侧主走廊的中厅变窄,路径也产生了转折,却反而促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而阶梯教室面向楼梯的大片墙面,就成了天然的展示板,挂上图纸与投影屏幕,一个开放、自由、活泼的课堂情境不经意间就浮现出来了[2]


在土木楼空间群中,处处可见非限定功能空间的充分利用[3],合理的空间促发多样的教学行为,是为“引智”之措。于是,一代代的“哈工大建筑人”,便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博学之,在开放的场域里慎思之,在厚重的四九墙下明辨之,在斑驳的光影中笃行之。


五层的自习室


主楼梯开放式教学情境


4 术业之界


方院虽独特,却也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一样,使建筑学院与哈工大其他学院相对隔离;这对于学生的全能力塑造其实是存有一定弊端的。一直以来,学校都构想着将建筑学院搬迁至校园环境更优美,住宿、饮食条件更为优越的二校区,将建筑、土木、市政、交通等学院整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也形成大土木学科集群。关于这一构想的争论一直都在持续,离去而开辟一个未知的院区,亦或继续留在土木楼的空间群,孰优孰劣,很难潦草说清[2]


而在这一围城之外,隐形的“术业之界”更让人堪忧,东北地区经济衰退对建筑领域的影响,寒地地域对于师资培育与人才引进的限制,一直掣肘着哈工大建筑学科的发展。面对如此境况,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唯有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在学科发展中多点“突破”,拓展国际化视野;同时不断更新办学模式,永续激活本土化的资源平台,让学科创新发展。可喜的是,随着最近几年建筑学院人才培养的持续改革,出现了一系列“突破禁锢”的特色课程,如与海外高校及知名企业共建的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面向C9高校联盟的国际暑期学校等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这里最值得感谢的是那坚守在寒地沃土上的齐心戮力的师生们,而那多元的方院、开放的环廊也功不可没。


5 结语


土木楼是哈工大建筑学子最熟悉了解的场所,是建筑之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沧桑古朴的外表下,看似平淡的空间,因为一代代建筑人待过、哭过、笑过、修整过、装饰过、改变过,而变得精彩起来。而这份悠悠岁月中不变的情怀,新锐气息来临时优雅的持重,是许多新建的校园空间很难在短时间内能达到的。


时光荏苒,岁月转变,土木楼空间群的主人不断更迭,相应的空间也不断更新,但却印迹犹存,情怀依旧;一合院、一环廊,蕴育着“传承”与“聚力”之教育模式;或平凡,或精彩,彰显着“引智”与“突破”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力. 新中国现代民族建筑之路初探[D]. 中央美术学院,2015.

[2] 薛名辉,连菲. 平凡中的精彩——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空间群环境印迹[J]. 建筑与文化,2017(1): 133-136.

[3] 张宏哲. 非限定功能空间的行为环境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707期P14-19。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7/07期《世界建筑》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