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很多深刻的问题动画里都触及到了,只是有时候我们年龄没到,所以没感受到。 *原文刊登于《VISTA看天下》2021年2月8日刊我第一次去迪士尼乐园大概是20岁。被两个好朋友拉去的。去之前我自认为是个没什么童心的人,小时候没看过什么动画片,长大了对动画电影的理解也止步于“简单快乐”。《疯狂动物城》之类让我欢笑过,但笑过就过了。至于家喻户晓的米老鼠、维尼、史迪仔,我都没看过。具体游玩的过程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跟着他们排一个一个长队,跑来跑去一整天。夜幕降临后,坐上旋转木马,橙黄的灯亮了,就像置身童话世界。旋转木马只是伴着音乐简单地起伏,但人就是会奇妙地觉得,那个环境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自己是被妥帖保护的,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干净且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信任。
之后夜空绽放绚烂烟花,伴着音乐,我觉得眼眶湿湿的,回头一看,两个朋友在抹眼泪。问他们为什么,两个人分别讲述了自己与迪士尼的记忆勾连,总结成一句话:童心弥补了,童年不再了。又过了两年,带我父母去迪士尼。去之前我爸表现出一百种一千种不愿意。结果他也“真香”了。看音乐剧鼓掌鼓到两个巴掌通红,见到哪个玩偶都想合影,离开时还恋恋不舍,所有情绪反应都像个孩子。那是我没见过的爸爸。他那种样子,是被迪士尼激发的。从那以后我对迪士尼彻底转粉了,因为我发现,在它面前,经过多少沧桑的人,都有能力做梦。第一次看《寻梦环游记》是2017年冬天,跟我一起去电影院的朋友那段时间刚失去外婆,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又被电影里“当世上没有一个人记得她,这个人才算死亡”这种定义治愈。那段时间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刷这个电影,但大概因为我那时太年轻,没失去过什么,所以觉得动画片虽然感人,却是假的。我很感动它在造梦,但也就止步于此了。去年夏天电影院刚开的那段时间,《寻梦环游记》重映,我又去看了一次,几年过去了,很多想法变了。“一家人吃个饭就什么都过去了”,当电影里的外婆发现孙子爱音乐,砸了他的吉他后,说了这句话。那瞬间我有种心口被撞击的感觉。随着年龄变化,越来越能感受到家庭这个庞大母体之下人和人的拉扯,那种复杂的关系很难定论为谁对谁错,所以每当家人之间触到彼此雷点,都会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也不去解决,就把它盖过。很多家庭应该都有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伤疤,核心点只在一个问题,比如电影里的“音乐”,但没人去解决,大家都怕关系变坏,怕对方生气,怕彼此伤害,所以逃避。然后越逃避,问题越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实对生活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但心结会永远在,越结越大。很多现实向的、比较“闷”的(非贬义)艺术片会讨论这个问题,大团圆的结局很少,即使有,也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我们都知道,成年人很难鼓起勇气,揭开真正的伤疤,尤其是那种绵延几代的、家族式的。《寻梦环游记》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给了大团圆的结局。我在黑暗的电影院看那家“做鞋大户”与音乐和解,一点都不觉得假,不觉得牵强,只觉得这片极度温柔,很有力量。那是即使知道动画是假的,却依旧能够被治愈的感染力。
如果只把迪士尼看成“造梦”,可能太浅了,生活里很多深刻的问题动画里都触及到了,只是有时候我们年龄没到,所以没感受到。不过没关系,以后还有大把时间,迪士尼会陪着我们慢慢变老。迪士尼登顶2020年度美国最受欢迎流媒体内容榜
来自朋友圈的真实好评:皮克斯《心灵奇旅》
浙江桐庐入选国家地理“2021年度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