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味挂牌子、“上墙”不“上心”!“牌子满墙”形同形式主义“野草”

向定杰 谭元斌 等 半月谈 2022-04-30

 

在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越来越多的牌子悬挂在基层单位的墙上门上,大大小小动辄几十块。不少群众反映,这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无相应功能为百姓提供服务。由形式主义催生的挂牌过泛过滥现象近年来有加速蔓延迹象,“牌子满墙”成为基层治理铲除不尽的“野草”。

 

牌子轮流挂,谁来检查就挂谁的


为明确责任、抓好工作,基层挂个牌子无可厚非。但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为了考核评比、创建先进,为挂牌子而挂牌子的现象并不少见。相关规定不仅要让牌子上墙,还要见阵地见人见机构。


在贵州省贵阳市某社区服务中心,走廊墙壁上挂满了来自各单位、系统的牌子,大小形体不一,半月谈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林林总总达30多块。


无独有偶。在贵阳市另一个大型社区办公楼二层一处小角落,悬挂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见义勇为信息工作站、“扫黄打非”工作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4块牌子。


三层7间办公室至少挂了17块牌子。其中一间办公室有5个阵地:市民学校、社区消防培训学校、道德讲堂、青少年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教学活动室;另一间办公室也有5个阵地:职工书屋、未成年人活动总站、省图书馆社区流动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学习室、远程教育大数据技术推广服务点。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这些挂牌来自党群、文体、计生、科普等多个条线,但一般工青妇、老幼军工作相关的牌子较多,其中一些还存在明显的功能重复。


在湖北省荆州市某村,今年5月村委会墙上的86块各类标识牌和制度框拆掉了,只保留村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建评星晋级等4块。原来,当地4月份召开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集中整治动员大会,该村村委会室内室外“牌子满墙”问题被曝光批评。不过,近日半月谈记者再次回访时有干部却反映,整改情况不容乐观,有反弹迹象,还是牌子轮流挂,谁来检查就挂谁的。


领导一关心,牌子就多起来了


半月谈记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村庄看到,新修的办公木房外挂了15块牌子。为节省空间,有10块集中摆放在一块区域,包括村工会、经济、治安、调解等委员会以及县派出所驻村警务室、村综治工作站、村民兵连等。


“领导一关心,牌子就多起来了。”该村支书坦言,以前村里偏远、贫穷,被称为“光棍村”,2013年县委书记开始对口帮扶村寨,一下子就变为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后来又相继成了省里多个部门、一些重要领导的联系点。


“如果没有那么多检查,下面也不会去挂那么多牌子。”湖北某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直言,有一些盆景村、迎检村、示范村,在公路沿线,自然条件好,交通又方便,检查工作的部门往往去得多,于是他们的牌子就多。


江西省一名县级干部坦言,在自己挂点联系的某社区,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有些牌子可能是需要的,但有些确实没什么用。”


他分析,一个主观原因是每挂一个牌子可能就能方便拿到项目。比如说挂一个社区戒毒康复室的,到上面可能就能拿到几万元的项目资金,再比如说拿到省里面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牌子,刷刷墙、挂挂牌,就能拿到5万元,作为基层工作经费,所以社区也有跑点挂牌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有的上级部门也需要下面挂牌,不管下面有没有人做事,反正牌子要先挂上。比如说农家书屋,每个村都有,但很少有人去看,就锁起门来蒙灰尘,打开的话还要请人运管维护。电脑阅览室也是当摆设的多,没有真正用起来。挂牌之后,又涉及上级检查,一般都要建一个领导机构、制度要上墙、还要挂一个记录本。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中也发现,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挂牌,还表现在一些电商进村综合示范点、科普乡村e站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金浪费,也让群众反感。


“牌子再多,办不好事儿也没用。”有群众说。“去年村里做牌子就花费了1.9万元,确实有点浪费。”一位村干部说。

 

“并同类”“摘虚牌”回归服务本职


基层组织直接面向群众,重在提供服务,然而一味挂牌子、“上墙”不“上心”,把基层变为衙门,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必须破除。


多名基层干部建议,基层挂牌要体现服务性、贴近群众需求,没必要面面俱到,也没能力面面俱到。每一个牌子背后都代表着一类事务,不能搞成“上下一般粗”,要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县乡统筹的,哪些是要分派下去做的,哪些是可以几个村一起做的,哪些是可以合并整合的。


针对牌子过多过滥的一些典型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也应牵头组织、民政、编办等单位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机构设置、切实规范管理。


但清牌减负也不单单只是清理门面,因为往往有形牌子好摘,无形台账、考核难除。要想治标又治本,还应重点从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入手。


“未来的治理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目前一些社会团体还不够成熟,正处于培育阶段。”一名基层干部表示,应大力培育基层社会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给社区“减负”,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牌子”多的问题。


此外,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完成精准代办服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一些社区干部也呼吁,只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向社区聚集,才能让管理、服务“一竿子插到底”,真正落实到群众中。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22期

半月谈记者:向定杰 谭元斌 余贤红 | 编辑:许中科


主编:王新亚

编辑:郑雪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