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夜也不能少! 住村指标绑住驻村扶贫干部?

杨静 李浩 熊家林 半月谈 2022-04-30

导读

“村里来了驻村干部!”自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上级部门派驻党员干部到扶贫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扶贫队队员等职务。为了防止扶贫干部“驻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等现象, 各级文件对驻村扶贫干部管理进行了规范。每周“五个白天、四个黑夜”基本成为驻村干部的工作常态。部分驻村扶贫干部反映,一味地“住村”有时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工作成效,过于苛刻、僵化的住村指标反而容易绑住他们干事的手脚。



保证住村天数才能扑在基层了解实情


今年71岁的陈正山是一名退休干部,曾担任江西省鹰潭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目前在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黄壁村委会做扶贫工作。陈正山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往扶贫点上跑,一个礼拜在村里住4天是常有的事。“把身子探进泥地里才能做好扶贫工作,在村庄留宿,深入了解情况很有必要。”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宋埠镇三洪村第一书记罗友谊说:“我平均一个月在村里吃住近20天,其他驻村干部也和我差不多。”


半月谈记者查阅了多个省份对驻村扶贫干部住村要求发现,一些地区要求队员每年驻村时间不得少于200天,每月走访贫困户不得少于10户,记录驻村工作日志,上传综合服务平台。还有部分地区要求驻乡驻村干部每个月有2/3以上的时间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


西部某山区县的驻村干部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他每月驻村要不少于22天,还要有严格的考勤,每天晚上通过组织部安装的摄像头查岗。


“住在村里和村民面对面拉家常,才晓得百姓在想什么、期盼什么、需要什么帮助,这是坐在机关单位办公室不可遇的宝贵见闻。”罗友谊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每周平均在村里留宿的次数远不止4夜,现在积累下来的经验,更便于以后开展工作。


饶菲是江西省横峰县的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介绍,对于脱产驻村工作队而言,一个季度住村天数一般要超过50天。“即使对于不脱产的帮扶干部来说,一周在村里住三四天也是常事。周末正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好时机,百姓都在家,扶贫干部也不用挂念手头工作,所以很多干部习惯从周五到周日都住村里。”

 


住村考勤过于机械化,


也会让驻村干部束手束脚


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的西部某山区县驻村干部,所在的山村距离县城有70多公里,山路蜿蜒,驱车往返就要耗时近4个小时,每天晚上的查岗考勤让他在县城为村民办事时显得束手束脚。


“给村里办人畜饮水工程的事花了好几天,每天早上在村里签到后才能出发,到县城找到水利部门协调办理,一天都没闲着。可到晚上不管多晚都得赶回村里,黑漆漆的山路一个人开2个小时的车,经常是疲劳驾驶。”这位村干部说,有好多次太累了,为安全考虑就坐班车到镇上,然后再借着月光步行11公里回到村里。


而连夜赶回村里也只剩倒头睡觉休息,并不能为村民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此时,这种“夜住”在他看来就显得有些过于形式化。该驻村干部无奈地说:“有一次白天在县里跑项目太晚了,想着第二天还得继续办,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路上,就没回去。晚上查岗时不在,可项目此时又还未跑成出结果,没有‘痕迹’无法自证,当时就说不清了,只能算缺勤不在岗了!”


该干部认为,太死板的住村考勤指标要求,常常把驻村干部绑在做材料、迎检查等事情上,最后反而打击了他们主动为村里跑项目的积极性。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由于村里人的习惯和环境,驻村干部住在村里时,类似于晚上走访等工作的频次并没有想像的那样频繁,往往是单纯的“住村”。“村民累了一天,晚上吃点饭就想早点休息了,住在村里又能做啥?”一位驻村干部说。


一位驻村扶贫队员表示,当地要求驻村两年时间,自己用大半年时间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感觉自己在产业方面经验不够,需要去外面学习取经。但又受限于近乎苛刻的住村考核时间要求,基本没有机会。

 


不必让驻村干部“钉死”在村里?


今年以来,云南、湖南等地通报了驻村队员不住村的案例。西南多地扶贫干部认为,出台文件规定驻村扶贫干部住村时间的初衷是为了拒绝“走读式”扶贫干部,让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在执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驻村扶贫干部的效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某镇党委书记认为,驻村扶贫干部应该像“背包客”,要在村里“游荡”了解村里情况,然后融入群众中。同时也要发挥自己和所在单位的优势特长,协调资金和资源,将驻点的人力资源真正成为撬动社会资源的杠杆,而不是“钉死”在村里。


“发展产业是最难的,也是比较紧迫的事。”一位镇党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驻村扶贫工作队虽然为当地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帮着基层干了很多实事,但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如果让他们在产业扶贫方面有时间多外出学习“取经”,而后再回到村里发展产业,最终可以使扶贫产业真正成为长效脱贫的保障。


基层干部建议,要打破唯住村时间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对于可以争取外部资源,帮扶乡村发展产业,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驻村干部应该适当放宽住村时间考核,加强“扶贫绩效”“扶贫实绩”考核所占的比例。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23期

半月谈记者:杨静 李浩 熊家林 | 编辑:徐希才


主编:王新亚

编辑:郑雪婧

 订购《半月谈》2019刊  点击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