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怎样陪伴孩子度过走向独立前最摇摆不定的青春期

​浦东 半月谈 2023-04-25

*本文为《品读》2023年第4期内容

十多年前,我去江苏宿迁采访一位企业家。当时采访中的很多内容我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吃饭时他闲聊起女儿的事情,我一直记得。

这位企业家曾是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后来下海创业。家在上海,公司在宿迁,他需要经常两地跑。女儿上高一,他因为工作忙,孩子的学习起居等事情都交给了夫人。

有一个周末,他驱车风尘仆仆地赶回上海的家,打开门,发现母女俩正在客厅里僵持着,一个要走,一个不让。女儿满脸忿忿不平:“你凭什么管着我?我就要搬出去跟同学住!”夫人则满肚子委屈:“家里哪儿让你不舒服了?搬出去住,你能照顾好自己吗?谁来管你的学习?”眼看就要打起来了,他赶紧使了个眼色,将夫人劝进卧室,再来做女儿的工作。

毕竟曾与学生打过多年交道,他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的他们,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他们幻想着上天入地,情绪敏感冲动,像头暴躁的小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咆哮起来;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他们开始长出翅膀,梦想着振翅高飞,自由奔赴“诗和远方”。父母的叮咛是耳边不胜其烦的叨唠,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也变成了一种束缚。他们的叛逆、倔强,一点都不奇怪。

可是,他不能干涉女儿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是冒险的。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女儿,同学的房子租在什么地方?留个地址,万一家里有事了,也能找到她。他只能小心翼翼,有时候哪怕一个不够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场风暴。不能针锋相对,怕后悔莫及;也不能甩手不管,怕行差千里。

最终,女儿还是收拾好行李,搬走了。夫妻俩偷偷在女儿和同学租住的楼外对面,租了一间房住。每到女儿放学的时候或者假日,他们都像潜伏的地下工作者,拿着望远镜观察对面的动静。有时看到租住一起的孩子们吵架,他们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但也只能忍住,哪怕近在咫尺也不能过去敲门。

大概是孩子的心性使然,图的就是个新鲜劲儿,离家出走一个月后,女儿就搬回来了。夫妻俩什么都没说,该吃饭的时候喊她吃饭,该睡觉的时候跟她说“晚安”,像是从来没有之前的事情一样。有了这么段小插曲,夫妻俩也看到了女儿的变化:对父母的抱怨少了,学习上更加自觉了,有时候还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谁的青春期没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呢?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曾有过一段时间不想和父母说话,觉得他们的思想古板而陈旧,一开口就感觉厌烦,所以回到家就立马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他们做好饭菜喊我吃饭时,敲门的声音也是小心翼翼的。忍不住想要和我沟通,他们就在门外贴一张纸条,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直到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回复他们并向他们道歉时,我才知道,身上那些容易扎伤别人也容易伤害自己的刺,已经被悄悄抚平。

现在回想起来,我能深切地体会到,那段时间父母对我的小心翼翼,并不是恐惧,而是因为爱。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只有一种选择,用温柔而耐心的态度,陪伴孩子度过走向独立前最摇摆不定的那段阵痛期;默默尾随孩子身后,护其周全;在黑夜中做一束遥遥的光,将他们的内心照亮。

原标题:《小心翼翼的爱》
作者:浦东
责编:张子晴 / 校对:郭艳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