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些学校“崇美”“亲美”思想流行,后来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共中央确定了三条重要方针。毛泽东对此形象地表述为:“一边倒” “另起炉灶” 和 “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 ”。当时新政权采取联合政府的形式,相当部分 “旧民主主义分子 ”“民主个人主义者”进入政府部门参与新社会的建设。
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对美国抱有好感,尤其是主张新中国应当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 “中间派 ” ,在中国的大城市居民中有着比较大的社会基础。
《毛泽东选集》第4卷提到,当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刚一公布《美国与中国关系 》 (白皮书 ),毛泽东反复告诫那些仍然对美国抱有幻想的 “中间派 ” “中间阶层 ” “落后分子 ”, 或者 “自由主义分子 ” “旧民主主义分子 ” “民主个人主义 ” 的拥护者们,万万不可继续执迷不悟,坚持“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糊涂思想”和“反人民的思想”。
一部分学校老师公然对抗政治课教育
根据刘少奇1949年7月4日的报告:直接由美国方面资金支持和赞助的学校数量众多, 在中国各类学校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 因此, 学生乃至教授职员中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抱以好感者自然人数众多 。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每年大量地进入到社会当中去, 包括就职于政府机关和各类学校, 他们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把 “亲美 ”“崇美 ” “恐美 ” 思想情绪散布到四面八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 所面对的国际国内问题异常繁杂, 万废待兴,根据轻重缓急, 对这部分学校的工作,中央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国家在各类有着外国背景的学校中所采取的初始做法是:发展进步势力,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但这两方面的工作, 都受到相当大的挑战 。
在发展进步势力的问题上,国家依据以往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开展学生工作的经验, 借助于政权和舆论宣传的力量, 对所有有西方影响尤其是教会学校和直接受到教会资助的大中专学校,大力进行党团组织的建设,并以党团组织,特别是团组织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联络靠近政府的进步学生, 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力量。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学实验和社会工作的学校。图源: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东南大观》(1935)
上述工作一度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果。以上海沪江大学为例,到1950年初, 全校学生 958人中,发展党员27人、团员 178人, 进步学生占到全校学生的 1 /3,信教学生 273,只占全校学生的 24.7%,即下降到 1/3内。
但是, 由于“中间派”学生亦长期受到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亲美 ” “崇美 ”“恐美” 的文化心态熏陶与影响,对新政权强化学生的政治教育并不欢迎。尤其是在有教会或美国津贴背景的学校学生当中, 对美国抱以强烈好感的人数众多, 以至于当时政治宣传甚至会受到教师学生们的公开抵制。
比如,据1950年《徐汇区委宣传部宣教工作报告》提到,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在圣约翰大学作 《国际形势与美国政策 》 时事政治报告中批评美国时, 却被学生当场鼓倒掌,弄得几乎下不来台 。
圣约翰大学一景 图源:长宁区档案馆《圣约翰大学概况》
上级领导来作政治报告都如此,普通教师开设政治课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新中国刚成立时,各大城市中进步学生的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因此最初政府在高校开设政治课时,一般反映尚好。“中间派”学生因为新鲜,也不大反感。但是时间一长,“亲美”“崇美”“恐美”的苗头就又起来了。
一方面,当时没有统一的政治课教材,多数学校政治课教师本身的理解力良莠不齐,有些教师对政治知识及理论本身了解很少,只能以读报和教条式的口号解读作为教授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就让学生感到厌烦了。
另一方面,在相当数量的教会背景学校,政府明令不许以宗教课程作为必修的内容,却规定要开设政治课,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信教师生要接受政治课教师教授“由猿变人”而非“上帝造人”的进化论观点,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校内部教徒和进步师生之间的尖锐对立 。
根据文献记载,许多学校的信教教师采取了对抗政治课的做法。不允许上课讲圣经, 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青年讲座反对进化论,组织圣经小组、 开办圣经班、慕道班、唱诗班等,拼命拉拢学生,进一步加强西方思想的宣传。
一些极端顽固的神职教员, 鼓吹“苏联穷得很, 它还要请美国帮助, 怎样能帮助中国呢 ?” 煽动威胁学生说 : “美国人马上就要回来了。” 劝告教师说 : “天主教的人不能讲政治课,讲授进化论观点会遭到上帝惩罚。”
尤其是,这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美国电影,导致一些学校里学生“亲美”“崇美”“恐美”态度明显, 传播 “亲美不亲民 ”之类的顺口溜,成为一种时髦 。
暂时采取“不扩大矛盾”的做法
党中央对教会学校以及受美国津贴资助的相关学校团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但对于一般教会学校,即使存在着诸多问题,新政权当时有无数更为迫切重要的工作,因此对这些问题暂时采取了“不扩大矛盾”的做法。
像对天主教支持创办的辅仁大学, 教育部虽全力赞助进步校长陈垣在学校中贯彻政府意图,但当天主教会以停拨经费要挟陈垣解聘积极宣传反宗教观点的几位政治课教师时,教育部对此也只是默默支付了该校当月所需的经费。
北京市定阜街一号,原辅仁大学旧址,辅仁大学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所以在现在辅仁大学的旧址上挂了北师大的牌子。图源:北京师范大学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随后还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与天主教会代表进行了具体商谈, 希望教会在遵守政府基本政策和相关法令的条件下, 恢复与辅仁大学之间的关系 。后因天主教会明确表示不接受政府方面提出的条件,教育部宣布由政府接办大学 。
1950年10月初, 教育部就政治课教育所发布的指示, 虽明确提出要把进行反美教育列为政治课教育的中心任务, 强调要 “批判对美存在幻想的教育”, 但是,因当时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针对发生在教会学校中的种种问题, 特别说明 : “在教会学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着重团结全体师生” 。
事情发生根本性改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特别是美国宣布对华经济封锁之后,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50年12月16日,全上海私营工商业者15万人举行空前盛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示威大游行。图源:资料图
1950年12月,由于美国方面率先采取了对华经济封锁的政策,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要部分接收那些过去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的现实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记载,当时下发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报告中, 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对美国津贴的中国学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中国20所教会高等学校中间,受美国津贴的即占17所之多;300余所教会中等学校中间, 受美国津贴的约近 200所, 几占 2/3;小学方面受美国津贴的约 1500所左右, 约占全部教会小学的 1/4”。
显然,在当时财政艰难的情况下,报告并不主张将这些学校全部收归公办, 而且力主在实行自办的原则下, 最好仍吸收私人出资。
但是,所有这一切根据现实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策略和措施,都由于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特别是中国被迫出兵朝鲜,被完全打乱了。原来准备经过三四年,甚至十年左右完成的社会改造和文化统合的进程,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迫摊了牌 。
美苏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苏联对抗美国的种种经验, 都促使国家必须在战争爆发的同时,尽快消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
1950年10月26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文件。资料图
当美国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财产, 并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之后, 接收已无法继续获得美国津贴的各种学校等措施成为一种虽然无可奈何但已箭在弦上的政治举措 。
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以及在高等学校推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清理中层的做法,都显示了对学校“亲美”“崇美”“恐美”势力干预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措施纵使不能在一瞬间扭转所有人“亲美”“崇美”“恐美”思想,但进步学生的人数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1950年12月6日,南京市学联组织全市15所大中学校7000多名学生在金大操场举行控诉美帝文化侵略大会。会上,南大和金大进步学生愤怒控诉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文化教育进行侵略的罪行。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师生举行反侮辱、反诽谤控诉美帝大会现场。图源:资料图
南京学生的斗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响应,许多单位在声援书中宣布:“你们不是孤立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
当年12月9日,“纪念一二·九运动15周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召开后,南京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南京学生行动受到其他大城市高校学生的热烈声援和响应。
“到祖国最光荣的岗位上去”成了学生游行队伍中最响亮的口号和最醒目的标语,他们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加捐款、报名参军。
曾经弥漫在教会资助学校尤其是高校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渐成历史尘埃。
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成立的南京师范学院。 图源:南京师范大学资料图
参考资料:
1.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4卷
2.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3.上海档案馆藏《徐汇区委宣传部宣教工作报告》
4.海南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5.南京师范大学孙萍《抗美援朝初期南京学生反美控诉运动研究》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