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 清华大学牢记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无止境 扬帆但信风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清华园内日夜流转,增厚了岁月的年轮,汇聚起剑指一流的前行力量。
2016年,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清华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2021年4月19日,在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一年多来,清华人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加快迈进、勇开新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黄霞带领学生研究实验数据。
培养“接班人”,打造堪当时代大任的一流人才方阵
夏日的阳光,照进清华园。微风拂过,树叶沙沙,荡起绿色的波纹。
时间回到2021年4月19日。带着对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清华园内,“总书记好”“学长好”“祖国万岁”“清华加油”的欢呼声、口号声久久回荡。
“如果能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你希望对他说什么?”记者将摄像机对准了清华女篮队长宋珂昕。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训练,为清华争光,为祖国争光!”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宋珂昕的脸上,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回首这一年,清华体育喜讯连连:奥运盛会,经管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倩斩获两枚金牌;全运赛场,2021级体育学硕士李俊霖鱼跃式冲过终点一举夺魁;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清华男篮卫冕成功……时代新人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的殷殷期望,在清华师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汇聚成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澎湃动能,转化为在新时代征途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强大力量!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指导学生实验。资料图片
一年多来,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长李润凤坚持200小时的队列训练和超过2万次的正步练习,把爱国的步伐走得更加精彩;清华美院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融入每一项服务国家重大任务的行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气派;那位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清华博士生孙启明坚定信念,毅然奔赴核工业基层一线,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过去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80%。研究生毕业生中约八成选择在国内就业,其中,赴制造、能源行业就业超过3700人,赴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近2500人。2021年,毕业生赴中部、西部、东北就业占比约16%。
前望雄关漫道,齐心迈步再越。今年毕业季,又有3000余名本科生和80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离开校园,踏上新的人生征程。他们将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擦亮底色,心怀“国之大者”,勇挑民族复兴的重任,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
清华大学学生参加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学校供图
用好“催化剂”,建设瞄准科技前沿的一流学科体系
一年四季,位于清华大学主楼的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走廊里,永远飘散着咖啡香。
实验室门口的屏幕上,24小时播放着一段话:“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领跑科学前沿,科技报国培养一流人才。原创仪器领跑国际合作,自主芯片支撑寓军于民。”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来到这里,他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殷殷嘱托,成为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的奋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学校迅速制定了《2030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学创新体系。
清华大学相继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集中精锐力量投向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向着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奋勇攀登——
这一年,清华大学和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参与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这一年,医学院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新冠抗体药物获批上市,在与病毒的赛跑中贡献出破解难题的创新力量。
这一年,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
“带领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瞄准学科前沿、结合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土木系教授聂建国说,“今后,我们要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如今,清华人依旧保持着迎难而上的姿态,在探索创新的浪潮中,逆流而上,奋楫笃行。
争做“大先生”,铸就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一流教师队伍
夜深了,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办公室里的灯还明晃晃地亮着。
梅赐琪的课在清华有口皆碑。尽管这些年在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但“与讲台有关的事”,他从来不敢懈怠,一遍遍修改教学方案,反复琢磨授课方式,一忙起来,常常就忘了时间。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清华大学考察并与师生代表座谈,梅赐琪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难掩激动,小心地翻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每一个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牢记嘱托,我要引导学生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在服务国家的征途中体现清华人的价值。”梅赐琪说。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为了教育引导更多教师成为“大先生”,一年来,清华大学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学校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强调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深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学术职责共识,给予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全方位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改革评价机制破“五唯”顽疾,把教书育人的投入和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十年磨一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历史上的清华,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构成了校园里闪耀的灿烂群星。如今的清华,新时代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热爱学术、倾心育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为学以真,勇做追求真理的“带头人”。这一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考切尔·比尔卡尔、世界顶级医师科学家黄天荫等杰出人才入职清华大学,学校5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5位教授入选第二批清华文科资深教授。今天,清华人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的!
——为事以恒,甘做教育事业的“筑梦人”。2021年11月3日,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这位在清华园学习工作近70年的“老教师”将所获奖金全部捐出,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以鼓励后学奋进努力、成才报国。期许灼灼,育人梦在清华园里栖息生长。
——为人以德,善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上,黄克智、庄茁、柳占立、姚凯丽四代师生坚持立德树人、接力科研事业、传承清华精神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师生。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已是清华青年教师最引以为豪的教育宣言。
“我们将持续建设党领导的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人民的大学,深度参与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不断为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清华人的新贡献。”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说。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