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最让孩子失望的行为,希望你一件没做过 | 伴读

钱志亮 中国教育报 2023-08-28
本文选自 | 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作者 | 钱志亮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樊薇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有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往往取决于他是否信任你、是否与你保持良好的关系。
做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以下四件事最容易摧毁亲子间信任,让孩子对父母失望,我们要有意识地去避免。

言而无信
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以欺骗孩子来达到目的:
“做完作业,妈妈周末带你去游乐园。”
“这次考试进了前十,妈妈给你买一双新的球鞋。”
“这个不好看,过几天妈妈给你买一个更好的。”
但是等到事成之后,又百般推辞,不兑现诺言,当孩子找自己理论时,大人甚至反过来责怪孩子不懂事。
我们都忽视了言而无信对孩子的恶劣影响。
有位家长曾说,因为工作忙,没有兑现陪女儿去漫画展的诺言,结果女儿伤心到一周都不和自己讲话。
她没想到女儿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同时又觉得孩子脆弱、被惯坏了。
我告诉她,只要换个视角,我们就能马上懂得孩子的痛苦,比如公司承诺的年终奖泡汤了、丈夫的诺言没有实现、朋友答应到了时间还钱,却了无音信......
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大人和孩子经历的失落和痛苦却是同等级的。那种满怀期望的等待,却换来的一场空欢喜,这种气愤与绝望,大人的内心也很难平静略过。
不是成年人的痛苦才叫痛苦。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一个玩具、一次旅行、一次玩耍的机会就是他们能想象到的最重要的愿望,你失信于他,就是在浇灭他的希望。
如果你的孩子无条件信任你的话,你要做的是珍惜,千万不要利用孩子的天真而说谎。
否则,不仅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积攒的失望也让他们不再相信父母,亲子之间还会产生隔阂。
侵犯隐私
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可能是从他有了秘密的那天起。
说不清从哪天开始,孩子喜欢把卧室房门关上,甚至还会写个牌子贴在门上:请随手关门。
他甚至还有了自己的日记本,东藏西藏,不让父母看到。
很多家长都曾抱怨过孩子对父母的这种“防备之心”:
“辛苦养大的孩子,还这么防着我们,心里真不舒服。”
“他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带着“为孩子好”的目的,父母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去窥探孩子的秘密。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隐私被侵犯时,都会产生不安全感和恼怒,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敏感,对父母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心理。
父母这种没有界限感的行为,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了自尊,产生羞耻感;另一方面,会从此失去孩子的信任。
对于孩子,秘密都是美好的“心事”,大多数都能交给时间解决,我们不一定非要求孩子事事分享。
我们要做的,是在亲子沟通上下功夫,多关心、多尊重、多倾听,让孩子能主动对你坦白心事。
只要有信任在,你随时都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不信任孩子
有很多父母都习惯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看孩子。
看到家里少了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弄丢了;看到孩子难得考好一次,就怀疑是否作弊;看到孩子没精神:“你昨晚又偷偷打游戏了吧?”
几句简单的质疑,让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彻底崩塌。
有个年轻的朋友,很难和父母亲近起来,从来不会聊心里话,他认为父母是无法沟通的。
小时候在外面和人打架,老师打电话到家里来,爸爸妈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揍了一顿,他委屈地辩解:“是人家先动手的!”
妈妈冷冰冰地道:“为什么人家不打别人,光打你?“
这句话深深地伤了他的心,从此以后,他便鲜少去和父母解释什么事情。
这种不相信,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更给孩子的成长设了限,他们遇到事情后,认为即使告诉父母,他们也不会和自己站在一起,孩子早早地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信任是双向的,孩子对父母失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否定和怀疑太多了,犯了错,父母永远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失望的开始。
而当家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和自我负责的能力,给他鼓励和肯定,孩子会更有力量做出改变。
强迫分享
有位朋友曾经不顾女儿的反对,把她的一只玩偶送给了来做客的亲戚家小孩,慷慨道:“拿去玩,没事,她玩具多!”
这件事让女儿伤心好几天。
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把他珍藏的手办、玩偶送给其他孩子,也会引发亲子危机。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个初中生攒了好久零花钱买的手办,却被父母偷偷地送人了。孩子以牙还牙,将父亲一直珍藏的好酒给倒了好几瓶。
强迫孩子分享之后,亲子之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裂痕。
分享的本质在于自愿和愉快。
我们日常可以多鼓励孩子分享,这个决定权在孩子,而不在大人手上,尊重他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权利,不要仅仅因为面子或怕尴尬而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忽略他的感受。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勇敢一点告诉别人:“不好意思,他不同意。”
这是给孩子的尊重,父母最终收获的也是孩子对你的信任。

本文转载于 |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
作者 |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