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多名学生接力做这位老师的“眼睛”,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教师节这天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教师其实不是在教师节的每一天教师的温暖故事也都在发生
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近一位老师十年来,300多名学生接力去做他的“眼睛”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刘老师,这是我收集整理的康熙三年《扬州府志》挖补本,已放大复印,寄您选用。”不久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刘建臻教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寄来的古籍资料。


年已六旬的刘建臻是我国知名的清史研究专家,十多年前,因长期伏案研读古籍,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视力逐年下降,不能长时间见光,经常泪流不止。

他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拿着放大镜阅览古籍,戴上墨镜制作课件,刘建臻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学生。

视力模糊的他完成近千万字巨著

泛黄的古卷、幽暗的灯光、堆积成山的著作……走进刘建臻教授的书斋,仿佛进入了一座历史厚重的博物馆。暑假期间,他经常一早钻入书海,直到午夜才离开。40余年来,他以绵绵之力啃读历史典籍,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字的巨著。

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为了吃透这些资料,刘建臻大半生时间都奔跑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他要查阅的古籍多是善本,图书馆一般不会提供纸质文本,而是制成缩微胶卷或者扫描进电脑供人摘抄。


“九十年代的老式电脑屏幕还会一闪一闪,很难分辨古籍上的文字。因为害怕出错,一本古籍,我会反反复复对着电脑核对好几次。”经年累月地盯着电脑屏幕,对他的眼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视力也越来越差。即便如此,刘建臻从未放弃过研究工作,他说:“古籍自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时间凝滞静止。


就是这样一个勤恳的读书人,一点一滴地完成了近千万字的书稿。《焦循全集》是刘建臻辛劳20年的力作,是一项汇集扬州学派核心人物焦循著述的艰巨工程。刘建臻跑遍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扬州等地,收集整理散藏在各地图书馆的珍贵资料。最终,这部作品荣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东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这颗教书育人的心”

刘建臻的口袋里经常揣着眼镜、墨镜和放大镜“三件宝”。平时备着眼镜,用电脑时戴上墨镜,研读古籍时又拿起放大镜。虽然困难重重,但他的教学质量一直没有降低过。只要一到课堂,他便青春焕发、活力十足。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和隶书,他如数家珍,经常有未选到课的学生来蹭课。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一张张教学荣誉镌刻着他对课堂的热爱。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眼疾越发严重,家人朋友都劝他离开讲台,可刘建臻舍不得,他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这颗教书育人的心。

十余年来,刘建臻长期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130多篇。


300多名学生接力成为他的“眼睛”

“刘老师,这个课件我们给您插入图片”“刘老师,我们把您的古籍图片放大复印了”……在社会发展学院,刘建臻的身边总围绕着这样的学生。刘建臻待学生真诚热情,他的书房又珍藏着不少古籍,学生们也愿意前来“探宝”。

随着刘建臻眼疾加剧后,很多学生心疼他,劝说他在课上尽量不用电子课件。但是刘建臻认为,电子课件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他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吃亏”,为此,每节课他都会根据内容,认真准备课件。


刘建臻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很多学生,大家自发参与到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一开始是他的研究生,后来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他们就像刘建臻的“另一双眼睛”。少古籍特别是缩印的文本,字迹很小,难以看清,学生们会主动帮忙分辨、抄录,一一勘误。


更难得的是,不少毕业的学生也会将工作中收集到的古籍资料寄给刘建臻。刘建臻的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他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个帮助过他的学生。


近十年来,将近有300余名学生接力成为刘建臻的“眼睛”,“一届届的年轻人像一颗颗种子,他们将会是延续中华文明的中坚力量。”刘建臻说,他当前的工作除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外,还要努力让更多的古籍走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年轻人对历史文献感兴趣,加入古籍整理队伍中来。

作者 | 通讯员  张运  甘俊伟 李欣怡 中国教育报记者 林焕新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