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通识游学课,带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张菲垭 复旦大学 2023-09-18


这是一门行走中的游学课

打破传统课堂空间

让师生扎实的步伐

成为写在大地书卷上的妙笔

45所高校千余名学生修读

课程满意度超95%


这是一门成长中的创新课

自2017年底创设以来

共策划8条路线、开办17次

每次为期6-10天

安排在学期周末和寒暑假

更多路线还在开发当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复旦通识·中国故事”系列

通识游学课程

这门“宝藏”课程

到底有何魅力?



01

一门走在路上的

实践课



仲夏,烈日炙烤大地。站在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遗址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队长刘涛向同学们打趣:“这暑热,是洛阳送给大家的一份古礼”。


今年6月底,来自复旦大学文社理工医不同专业的30名同学来到古都洛阳,参加为期6天的“天下之中——汉唐的都城空间与文化融合”通识游学课程。


早在今年3月,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便受邀担任这门课的负责人。从选定参访地点到联系主讲老师,他颇下了一番功夫:“洛阳作为旅游景点已被深度开发,但我希望以更学术的视角,带领学生看到中国古代真实都城的一点痕迹。”


学生体验考古与文物修复


体验考古与文物修复、参访古迹遗址与博物馆、参与学术讲座……仇鹿鸣精心规划的“洛阳线”,将学术课堂穿插于实地参访之间,引领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学习汉唐间洛阳的都城空间、宗教生活、民族交融等方面的知识,体味中国中古时期都城的立体形象。


这一次洛阳行,还有不少惊喜。6月29日,课程原计划参访洛阳博物馆,而当时博物馆内正巧举办“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仇鹿鸣便邀请策展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莫阳亲自带领学生们观摩展品,静听永宁寺“高风永夜,宝铎和鸣”之音的复原,观察永宁寺塔基出土佛像神态的刻画,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类似的教学方式,在数月前的江南古镇,同样上演。


潮湿的南方春日,复旦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春季学期开展主题为“何处是江南”的游学通识课程。那一次,他们去往上海青浦、湖州、苏州,寻找诗词歌赋、城市结构里的江南印记。


“江南线”的第一课,随着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登上大巴车,课程便正式开讲。顺着318国道越过淀山湖,大巴车缓缓驶进金泽镇的街巷,李天纲介绍:“金泽古镇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样貌,是上海的‘香格里拉’。”


李天纲为同学们作讲解


有“江南桥乡”之称的金泽,齐聚宋、元、明、清四朝古桥,保存着世代传承的独特祭祀文化。学生们紧跟李天纲在巷陌内穿梭,踏上不同朝代造型相异的石桥,仔细观察每个桥头用于祭祀的金属蜡烛架。


行进过程中,老师的声音通过无线耳麦清晰传来:“金泽镇是民间宗教的活标本,又浸染着现代生活的风格,是我们理解江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于步履交替间学习思考,这样生动的课堂正是通识游学课程总负责人、复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复旦哲学学院副教授才清华乐见的。


“复旦通识教育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才清华希望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以独特的视角带领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访,从经济、历史、地理、文学等不同角度探讨某个文化主题,“这也在回应通识教育的初心”。


02

一门形态多样的

创新课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1312办公室,是通识游学课程诞生的地方。一进门,便能看见一个摞满书的大号书柜。


“买书看书,随时学习,”才清华指了指书柜里堆叠成山的资料介绍道,“要丰富知识,才能搭建合理的游学路线及教学框架。”


为使每条线路具备足够的学术深度、每个参访点有充分代表性,通识教育中心的老师们要做大量筹备工作,提前到当地踩点走访,课程开始后还要全程随队参加,做好各方面保障。


从地图上俯瞰,西安线、岳麓线、两司马线、江南线、春秋线、上海线、敦煌线、洛阳线这8条线路盘踞在华夏大地上,勾勒出绵延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图景,共同构成“复旦通识·中国故事”系列识游学课程。

“西安线”学生聆听博物馆讲解


每条游学线路拟定前,通识教育中心成员会进行“头脑风暴”,按主题酝酿雏形,再对接合适的负责老师。“我们希望挖掘到该领域最优秀的学者,让这门课‘大咖云集’。”才清华说,受邀老师都是相关领域资深学者,很多参访地点都切入当地文化特质,由老师们从学术视角出发选定,而非都是“网红景点”。此外,课程有时还会和其他院校合作开设,从而进一步提升资源丰富程度和课程整体质量。


传统的第一课堂与实地的第二课堂相融合,是这门课最亮眼的“招牌”。通过老师讲授、经典研读、实地调研等多元方式,这门课为学生们拉近了现代与传统间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们多元的学习需求。


“只有在参访前通过阅读和学习做好功课,真正来到参访点时,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仇鹿鸣强调,学生们不能只像普通游客一样,止步于发出“壮观”“惊艳”之类的感慨,而应从更学术的角度,整体、系统地看待这些珍贵史料与遗迹,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仇鹿鸣行前为学生作主题授课《经营东都: 隋唐时代的洛阳》


洛阳行前,仇鹿鸣就与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黄桢一起,通过两场讲座对汉魏、隋唐时期洛阳城的空间、历史与社会生活进行介绍,并要求学生阅读《洛阳伽蓝记》《唐两京城坊考》相关篇章,使他们对汉魏洛阳宫城、永宁寺、唐洛阳城正平坊的历史与现状有初步的概念。


抵达洛阳后,仇鹿鸣则请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队长刘涛、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洛阳师范学院毛阳光教授、龙门石窟研究院史家珍院长,在不同参访点给学生们带来主题不一、深入浅出的主题授课,内容紧紧围绕汉唐时期的洛阳都城。


除此之外,游学课程团队在20年春季学期还克服困难,开创线上课堂,尽量在线上还原实地走访的过程。


为做好“春秋与孔子的历史世界”主题(“春秋线”)的线上课堂,通识教育中心派出团队到山东、山西的博物馆和遗址进行拍摄,邀请考古专家讲解教学,后期再将大量素材剪辑成两个小时的精华。


线上课堂跨越时空,为游学课程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几轮磨合,目前所有“春秋线”课程的讲课内容均录制视频,配以图片、字幕,按照计划,游学课程未来将把线上线下更好结合——参访前让学生观看课堂教学视频,提前储备相关知识,正式游学时,学生就可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好集中在实地参访。


03

一门立足学术的

文化课


开课以来,通识游学课程一直备受欢迎,吸引不同类型学生选修,不仅包括复旦本科生,还有部分外校学生、港澳地区高校学生、联合培养学生、留学生等。


未来,这门课还将推出更多新线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线下)、“三星堆与古蜀文明”、“春秋与孔子的历史世界”(线下)等主题会陆续开出。


与旅行游览相比,这门以“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游学通识课程,究竟有何魅力?


“和老师一起边行走、边学习,会获得很多更加独特的视角。”参加“江南线”的学生、2022级自然科学实验班的刘相宜曾跟随大家来到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


当江南的风伴着潮湿气息扑面吹来,她不由自主想要重新好好认识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文化,思考和理解自己与所生活的环境的文化联系,而老师的引领,恰恰及时给予了她回应。


“江南线”课程成员在南浔古镇合影


“江南并非某个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从滋养草木的南方孕育出的一种理想性文化。通过行走感受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是寻找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很理想的学习方式。”正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在太湖博物馆主讲题为“湖学与江南儒学”的讲座时所说,“资源和精力被不断占用的当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精力游学?因为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是需要行万里路。”


“洛阳线”课程成员在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遗址前合影


而作为“洛阳线”课程设计者,仇鹿鸣始终将其与旅游踏青严格区分。


“游学课程路线首先要聚焦。洛阳背后的文化很复杂,要聚焦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切面进行设计;其次要以课程为中心,有一个整体的连贯线索,再以研究性的视角带领学生们去理解和感受。”他说,希望学生们在修读这门课之后,能自发性地去发掘小众的文化点,做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在“洛阳线”游学课程正式出发前,学生们被分成了五个小组,分别以“从多宫制到单一宫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转型”“隋唐两京制的形成与影响”“坊里制与洛阳的都市空间”等五个方向为课题,思考最终的课程作业。在这个要求下,学生们于行前、行中积极搜集史料、阅读前人研究,并在行走过程中留意观察、主动思考,最终形成汇报。


学生开展课题研讨


亲历、感知、发现、思考……用扎实的脚步丈量大地山河,寻觅藏匿在真实世界的学术内涵,领悟超越书本的中国文化意蕴,便是这门游学课程的应有之义。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张菲垭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殷梦昊


编       辑


凌奕骐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