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麻醉周”:镜头探秘麻醉科医生的工作

遵义晚报 2024-03-07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为 “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在“中国麻醉周”活动开展之际,遵义晚报记者走进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探秘“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





飞速发展的麻醉科


“5间患者偏胖,体重200斤,肿瘤摘除手术......”“12间患者脑梗史,需胆囊切除......”早上8点,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黄桂华教授的带领下,办公室里已经坐满了参加晨交班的麻醉科医生和护士,他们今天的工作并不简单,墙上挂着当天的手术清单,147台手术的麻醉手术任务要在一天内完成。


“手术最多时,一天内完成了近200台手术。”黄桂华教授介绍说,市一医麻醉手术中心现有麻醉科医生45人,专业麻醉护理人员5人,60余名手术室护士,承担着市一医包括常规择期手术麻醉、微创介入手术麻醉、内镜诊疗麻醉、日间手术麻醉等,年约近5万例麻醉工作量,是整个医院重要的平台和支撑学科。

 


“这在30年前简直不敢想像。”1994年,刚刚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黄桂华,被分配到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那个时候的麻醉科各方面的条件是极为简陋的,现代化生命体征监测和技术手段几乎为零,一台血压仪,一台听诊器,基本就是麻醉科医生的全部“装备”,观察呼吸是把棉花放在患者鼻子和嘴周围,通过棉花的起浮来观察病人呼吸。


没有科学系统地学过麻醉,靠着前辈老师言传身教,自己摸索尝试,就这样,黄桂华在麻醉科一干就是近3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端智能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血气分析仪、脑氧饱和度监测仪、人工心肺机等先进麻醉手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层出不穷新型麻醉药物、智能监护手段的日渐丰富,市一医一代代麻醉医护工作者,从过去的经验麻醉到今天的精准麻醉,默默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保命的麻醉科医生


早交班后,记者跟随黄桂华进入了手术室,当天,他有一台心脏手术。


“嘀……嘀……嘀……”伴随心电监护的声音,手术室里,器械护士正在熟练地准备各种手术包,巡回护士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黄桂华教授有条不紊地准备麻醉所需药品、检测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麻醉诱导,扣上面罩吸氧,嘱患者深吸气呼气,大约30秒后患者就进入了梦乡。麻醉诱导过程时间虽短,但又是最考验麻醉科医生基本功的时候,药物的种类,药物剂量的大小,气管插管的方式、位置,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都需要麻醉科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从容应对。


病人陷入深睡状态,手术开始,此时,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仍在继续。“外科医生治病,麻醉科医生保命。”黄桂华教授说,麻醉科医生的工作可没有那么简单,整个手术工作中,不仅要把病人的生命体征牢牢控制在手中,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要对整台手术步骤了如指掌,掌控病人的神志、疼痛、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相关重要生命体征,时刻准备着应对手术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如果术中出现大出血,这个时候就需要麻醉科医生通过输血和血管活性药等各种措施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给手术医生止血争取时间,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推入麻醉恢复室,这也是对麻醉科医生的又一个考验,这就要求他们确保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自主呼吸,安全地拔除气管插管,最终将患者安全地送回病房。



从幕后走到台前


“现在的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范畴早已不局限在手术室了。”黄桂华教授说,如今麻醉科医生已不再仅仅围绕着手术台工作,疼痛治疗、无痛诊疗、重症监测、重病治疗等领域也常常出现麻醉科医生忙碌的身影。


目前,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麻醉手术中心,已成为择期手术、日间手术、麻醉恢复、护理、科研等核心要素为一体的新型平台支撑科室,为手术患者提供整个围手术期全周期、一体化诊疗服务,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安全保障,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让患者更加享受就医全过程的尊严和舒适感


黄桂华教授说,未来麻醉科将在医疗全过程中,开展疼痛综合管理,不断拓展无痛诊疗技术,致力推广舒适化医疗和建设无痛医院,让患者就医不害怕,不担心,不担忧,让麻醉成为患者生活中解决痛苦的重要环节,让生活更舒适,更健康。


遵义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文娟
一审:李   霞
二审:周   宁
三审:苟燕冰
更多精彩新闻1、4月1日起,遵义城区新增两条“超长”公交线路
2、这项检查正全区开展,持续进行3、助力民乐交流发展 遵义市二胡协会举办年会4、音乐名师来遵授课,190名中小学老师接受培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麻醉周”:镜头探秘麻醉科医生的工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