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我是“垃圾文明一日游”讲解员……

2015-03-19 莲蓬 自然之友

编者按:上周我们推送的《莲蓬的2014“垃圾日记”》中,节选了作者一篇长文《假如我是“垃圾文明一日游”讲解员》的开头部分。于是就有读者好奇了:假如由莲蓬负责组织讲解,她到底会怎样设计?


征得作者同意,这个“垃圾减量日”,我们在此分享她的全文。


“刚才咱们参观了垃圾焚烧厂,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什么垃圾不应该扔进焚烧炉啊?”

“打火机!”“鞭炮!”几个男孩子回答——好吧,很有趣的答案。

“那,西瓜皮可以扔进焚烧炉吗?”

“可以!”四十多名小学生意见统一。

“湿乎乎的西瓜皮,怎么才能烧得着呢?”

“……对呀……”


这是我们与一群四年级小学生参观朝阳区高安屯垃圾处理厂(大名“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之后,在回程汽车上的对话。匆匆看完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垃圾山)、堆肥厂,满车孩子竟都说不出焚烧、填埋、堆肥这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甚至并不清楚堆肥厂处理的是餐厨垃圾。至于垃圾处理与垃圾分类的关系、垃圾与每个人的关系,更是无从谈起。


并不是孩子们不认真,而是这里的讲解与教育模式太令人失望了。


焚烧厂的女讲解员,语气机械声音含混不带标点符号地把介绍资料咕噜咕噜背诵一遍,别说孩子听不懂,就连班主任老师也冲我们摇头叹气表示完全不理解。短短几分钟结束,没有知识点,没有关键词,没有提问机会。我建议工作人员给孩子们介绍一下二噁英的相关知识、温度控制的目的、干湿分类的重要性,但被拒绝,理由是“他们听不懂的”。


听不懂?你怎么知道他们听不懂?做环保宣传,不就是要让受众听懂?无论什么年龄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手法,让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如果预设孩子们听不懂,那还来参观干什么?


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知识、情感、行为”,即先了解知识,再从情感上认同,最终主动实践。而此次参观的讲解,连第一个层次“知识”都没有达到,遑论后两者。


这个活动叫“垃圾文明一日游”,是首都文明办和市政市容委主办的,每周四组织学生、社区居民参观各处垃圾处理厂。




开展这种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猜,是通过参观垃圾处理设施,培养居民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可惜整个园区内的讲解中,只是介绍“我们有XXX技术、能处理XXX、能发电XXX、未来我们要建XXX,又能多处理XXX”,而很少提及“垃圾量远大于处理能力”的困境,更没让受众明白“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有什么关系”、“垃圾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想,一般居民走马观花之后,恐怕会感觉:“现在已经有这么先进的技术了,垃圾又能发电又能循环了,挺好的。”但是,关“我”什么事儿呢?


假如由我负责组织讲解,我会这样设计:


(一)前期铺垫:

即在观众乘车来的路上,用介绍、提问等方式引发兴趣。


关键点包括:垃圾产生量与处理能力的差距、“垃圾围城”现状、传统垃圾填埋场的危害、北京垃圾分类标准等。这些,我们的导游基本做到,表扬!只是对于学生群体,他的教学方式还需完善。

对成年观众,可以预设或发掘问题,如对垃圾焚烧的忧虑、对厨余堆肥效果的怀疑、对垃圾混合运输的不解、对垃圾处理厂与居民区之间距离的讨论等。


(二)参观垃圾填埋场:

应该先参观填埋场后参观焚烧厂,因为填埋的缺点正是选择焚烧的理由。


关键点包括:


1.旧时填埋场臭气熏天,污染土壤、地下水。

2.现在“卫生填埋”技术特点:防渗、防臭、渗沥液中水处理、沼气利用等。

3.渗沥液产生的原因,厨余垃圾填埋的危害。

4.本园区已完成填埋的垃圾山XX座,填埋一座山用了X年;正在填埋的垃圾山是从XXXX年开始使用的,原计划X年填完,但现在才过了X-n年就已经填了XX%,估计只能用X-a年就满了。

5.填埋量占本地区(全区或全市)垃圾总量的比例、全市每年新增垃圾填埋场的占地面积。


——总之,要引出填埋技术占用土地的巨大缺陷,继而带出垃圾焚烧。


(三)参观垃圾焚烧场:


关键点包括:


1.垃圾焚烧相较于填埋的优势:占地少、垃圾体积减少约80%、发电等。

2.二噁英相关知识、产生二噁英的主要垃圾成分是什么、控温850℃以上的原因。

3.干湿分类对于焚烧技术的重要性。

4.助燃化石燃料的必要性和使用量、化石燃料成本与发电量收益的比例关系(后者公开的可能性极小)。

5.焚烧厂与居住区安全间距的问题。

6.本焚烧厂技术特征、安全保障、监督机制等(这点非常重要)!

7.垃圾没有消失只是体积变小;仍需飞灰处理。


——总之不能把技术捧上天而忘了垃圾减量的初衷。如果真对技术有信心,也别回避观众的质疑和不信任,实话实说好了。


(四)参观垃圾堆肥厂:


关键点包括:


1.发酵原理、技术特点。

2.厨余垃圾中混入其他垃圾对堆肥效果的影响(混合垃圾堆肥的危害),强调干湿分类的意义。详细介绍厨余垃圾分类方法,如剔除大棒骨。

3.肥料用途、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建议准备小袋肥料试用装赠与观众。

4.目前厨余“原料”收不上来、收上来也“不纯”的窘境,引发居民做干湿分类的责任感。

5.引导居民正视嗅觉上的些许“不适”,引发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实际是“二次分拣员”)、环卫工人、垃圾处理厂工作人员等相关职业的理解、尊敬,激发自我责任意识。

——总之,要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厨余垃圾能变废为宝,自家做好干湿分类意义重大。


(五)总结、答疑、效果评估:


总结、答疑很重要,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要留出足够时间,更要有足够耐心和知识储备。


效果评估很重要,对成人可以设计问卷,对孩子可以采用有奖问答等方式。


评估结果应与讲解员绩效挂钩,这太重要了。飞快念经口齿不清存心不想让人听明白的讲解员,真该下岗啊!


(六)前端减量与回收利用:


之前大部分讲的是垃圾处理技术、干湿分类重要性,但对于前端减量、可回收物的回收都没涉及。应该在园区内设置“饮料瓶回收机”之类的回收装置,现场操作讲解。也可以在返程车上倡导前端减量、介绍各种可回收物的收集方法。


别再让孩子把可回收物放进“蓝色垃圾桶”了,如果没有拾荒者,不就都跟其他垃圾混合处理了嘛。还是实实在在劝孩子攒着卖废品,或赠与拾荒者吧。


另外,园区讲解员强调北京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其他、可回收物”三种,但忘掉了“有害垃圾”。应该提及此概念,哪怕现在没有相应的收集、处理渠道,也能教多少教多少吧。


(七)其他:


1.课程设计、讲解员培训与考核: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应设计不同的讲解模板、引导方式。


尤其是儿童,要有灵活的、直观的、有趣的形式,如垃圾分类小游戏、前端减量小游戏等;针对高年级可以预先打印参观流程表,把关键知识点以题目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在参观时边听讲解边记录,加深印象。活动结束后,拿着这表格就可以直接回去写作文了。


而这些模板设计都需要专业人士技术支持,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


讲解员,实际应该是引导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不仅对垃圾处理有了解,更要学习垃圾减量原理,有动员能力,有引导技巧,当然还有要口才。


另外,讲解员与参观人数的比例应控制好。现在四十多学生一起听讲解,站后面的完全听不见。建议每组20人左右。


2.关于礼品:


昨天每位学生收到首都文明办提供的礼品如下:铁铅笔盒一个、无纺布袋子一个、折扇一把、塑料扇子一把、圆珠笔一支、园区简介一页、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本、《绿娃在行动》市民读本一册、矿泉水一瓶。其中铅笔盒、塑料扇子、圆珠笔,各套一个塑料包装袋,折扇附带一个纸箍,于是现场每人产生四份垃圾。矿泉水瓶最终也是垃圾。


仅从礼品来看,这“一日游”的成本不小。可是,礼品不是多多益善,起到效果才是好礼品。


宣传册就不说了;圆珠笔应该换成环保铅笔、再生纸制作的;秋天送扇子很奇怪,留明年夏天再送好吧;折扇上只有标语,不如设计些垃圾减量知识,至少弄漂亮点儿吧;无纺布不是布,跟塑料差不多,难降解,现在也已经泛滥成灾了,当然居民喜欢,这挺矛盾。


总之,礼品要少而精,少花钱多实效,尤其要避免垃圾产生。订各种货时都应注明“不要独立包装”,塑料包装能省一个算一个。一切细节皆以垃圾减量为标准。咱是搞这个的,连这都做不到?


可以送点儿手绢啊、旅行装餐具啊,跟垃圾减量有关的,有教育意义,还实用。


还有我之前说的礼品最好:厨余垃圾堆出的肥料,人手一包。园区自产自销,推广干湿分类,多深入人心!


3.餐饮等细节的环保设计


还是前面说过的:“一切细节皆以垃圾减量为标准”。一次性用品,包括矿泉水,在垃圾减量的宣讲中都是要避免使用的东西。课讲得再好,一个瓶子发到手里,完了,都是虚的了!所以要在事先的活动通知里写明:“请自带饮用水”。最好再加一句:“请尽量避免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垃圾”。


由于学生中午要赶回学校,我们没在园区吃午饭。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一篇同样是到高安屯参观的报道:“‘垃圾文明一日游’还有免费团餐,吃完饭大家自觉地将一次性餐盒等包装分类处理,叶女士还现场当起了分类指导员,看到有人分错了,立即纠正。”——与其让大家学习一次性餐盒怎样分类,不如告诉大家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啊!源头减量比分类回收更重要啊!


午餐的其他细节也要注意:避免食物浪费、做好垃圾分类、为自带水杯者提供温开水、提供足够多的洗手龙头以减少湿纸巾的使用,等等。

我没进园区卫生间,不知里面有没有细节设计。建议设置各类说明:节水器具、冲厕用中水、选用环保卫生纸,等等。


回到前面讲的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情感、行为”,最终落实到行为是最难的,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终标准。


【写完了】


此次参观后,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此类参观究竟是为了展示垃圾处理设施的成果,还是为了教育居民垃圾减量?如果二者都有,怎样在讲解中把二者结合、更好地强调后者?这在整个项目设计中是最需要改进的。

所以,写此文的初衷不仅是批评,更多是建言,希望以自然之友较为擅长的“环境教育”,帮助政府部门转变习惯思维、让垃圾减量宣传教育更见实效。

如果真的采纳了我的建议,那最好付我些创意费:就来几包厨余垃圾堆出的肥料吧!


【后续】

本文于2014年9月发表在作者微博后,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负责人迅速回电与作者沟通,表达了感谢、认同,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交流、合作,让北京的垃圾减量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垃圾文明一日游”是很受市民欢迎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NGO环保志愿者的反馈建议,能使这一活动更接地气儿,让更多市民从中受益,让“垃圾减量”深入人心。



小编碎碎念

今天是周四,又一个“垃圾减量日”

不希望窗外建起垃圾焚烧厂、不希望脚下踩着垃圾填埋场,我们能做的是减少垃圾。

Reduce,不买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尽量不买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Reuse,物品重复使用,不要的捐赠出去,或寻找新的用途;

Recycle,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做好垃圾分类,让资源可以再生。

欢迎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

除特别标注作者和来源的内容外,自然之友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均为自然之友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

欢迎个人通过微信和朋友圈转发、分享。

未经自然之友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自然之友联系(邮箱:media@fonchina.org)以获得授权。已经自然之友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自然之友”。

违反上述声明的,自然之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感谢您关注自然之友、关注环保 -

关注和分享也是一种支持

长按二维码选扫描关注

自然之友(2014绿色主题十大微信公众号)



自然之友2015低碳家庭最后几个名额,4月20日截止,报名要趁早!了解详情和报名,请回复“低碳家庭”

(提示:以回复方式获取信息,请确保已关注认证公众号【自然之友】,并在自然之友微信对话框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