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在某商厦吃大排档,儿子占座,我俩去买吃的。买完回座一看,桌上多了个马克杯。儿子一脸茫然:“一个叔叔一个阿姨送的,不认识。”
崭新的马克杯上有某品牌LOGO,像是新年活动的赠品,大概年轻人不喜欢,随便看见个小孩儿就送他了——可我家也不缺杯子呀!
小朋友想了想:把杯子扔在这里很残忍,再送别人也拿不出手,那就自己留着用吧。
回家整理柜子,果然,太多杯子闲着呢,于是拿了两个去办公室当做公共物资——所以我们待客用的杯子全长得不一样。
超市蔬菜区,大牌子上“净菜”二字格外显眼。每份净菜外面都是夸张的包装:塑料盒、保鲜膜。商家不会重复使用包装盒,这些包装使用后很少被回收,绝大部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呜呼哀哉!
很多城市都在推广“净菜进城”,目的是减少菜根、土块、菜帮、黄叶等“餐前厨余垃圾”的市政清运量。出发点当然好,但如果“净菜=塑料包装垃圾”,这笔账就要重新算了。很显然,处理塑料垃圾的难度远远大于清运厨余!
所以,我还是买“不净的菜”吧。
自带袋子,在楼下菜场买了“不净的菜”——真的不净啊!胡萝卜上带着好多泥块。唉,泥块的分量也是钱啊!既然买了泥块,也别浪费,洗胡萝卜之前把它们抠下来,扔进花盆里当种植土。每次公共活动结束后,会场里总会剩下些东西需要“失物招领”,往往寻找半天失主,却得到一句“哦那个我不要了扔了吧”。今天的小可怜儿是一支没有笔帽的圆珠笔。我把它带回家,让小朋友从积攒的二十多个各式各样的旧笔帽里挑了一个能与它相配的。虽然不太好看,总算能继续使用了。加入了本地的二手物品置换微信群,迅速卖掉一辆儿童自行车,双方见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皆大欢喜,效率很高。1,近日在南方出差,第一次在大陆看到做垃圾分类的麦当劳。看设置,是干湿分类,即把液体、厨余分出来。分法还不错,下一步可以把纸类和塑料做个区分。但很可惜,箱体上面的液体厨余投放口被餐盘挡住了,而且店员自己也没分类投放。(后记:不久之后看到KFC也改用分类垃圾箱了,也是分成液体、厨余、包装三种,也是餐盘挡住分类口,哈哈!店员说,很少有顾客按分类投放。)2,托盘垫纸的提示语是让人再利用它叠纸做手工,创意不错。可我一直不明白垫纸有什么功能,食物也不能直接放在垫纸上啊。所以取餐时我总是直接把吃的拿走,垫纸和餐巾纸留在取餐台,或许店家会继续使用。3,昨天早上在武汉转车,永和豆浆跟永和大王的豆浆居然都插好了吸管!他们是觉得现在的人离了吸管都不会喝水?而且用吸管喝豆浆很容易烫嘴啊。“我们同事今天点外卖,捞饭,居然是用砂锅送来的。”“可是这砂锅,店家并不回收。我同事只能拿回家自己留着用了。”“呃……所以这家外卖不能经常点,否则家里得攒多少砂锅。”小区门口新开的便民市场,除了蔬菜水果主食鲜肉,还卖现做的豆腐、豆浆,还有修鞋配钥匙的。我很快跟店家们熟悉起来,现在不仅可以自带购物袋买蔬果馒头,还能自带盒子买豆腐面条、自带锅去打豆浆。
自带盒子“打醪糟”。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多家商户都鼓励自带容器散装购买。马路上的自行车道铺成了暗红色,四周散落着许多铺地材料——某种塑料颗粒。这些颗粒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时间长了,铺地会不会逐渐脱落而产生更多颗粒散落在环境中?这种铺地的作用是什么呢?本来已经有自行车道的白色标志线,铺成红色能引导人们更遵守交规吗?可能需要验证吧。
偶然遇到卖可伸缩饭盒的,就买了一个。折叠起来放在书包里不占地方,随时可以拽开盛放食物。孩子班级上学期参加合唱比赛,有家长捐赠了全班每人一套民族风演出服,我发愁这衣服并不适合日常穿着,挺浪费的。现在临近毕业,老师通知说,可以把这套服装交还回去。太好了!这样衣服就能给其他孩子再次演出使用了。而为那次演出买的黑皮鞋,现在孩子脚已经穿不下了,留给我穿了。今天第一次去了顺义的北京众爱慈善商店,捐出一套床上用品四件套,买了几件二手衣服。这里很多物美价廉的二手物品,以后可以常来逛。入住湖南某酒店,盥洗台上有张提示牌:“如果您忘记携带必需的洗漱用品,请联系宾客服务中心,我们很高兴为您送上剃须刀、一次性刮胡刀、梳子、牙刷……”不错啊,挺有环保意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只有宾客有需要时才送到房间。但我随手拉开盥洗台上的置物柜,抽屉里赫然就是卡片上那些一次性用品:剃须刀、梳子、牙具……哦,原来还是主动提供了。我猜,大概是不带洗漱用品的宾客太多,酒店一次次送到房间的人力成本太高吧。(后记:2020年5月1日起北京即将实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宾馆不可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这之前,上海等城市已经执行此规定。)在火车上看到,星巴克外带杯子的手提袋换成无纺布提篮了,创意有趣。但无纺布是跟塑料差不多的石油副产品,所以这个有趣的提篮如果不能多次使用,就依然是难以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另外,最近星巴克的吸管换成纸质的、搅拌棒换成木质的,减少了一次性塑料,不错。但店面堂食仍然优先提供一次性杯子,除非客人要求,店员才从柜子里拿瓷杯玻璃杯。跟附近的稻香村磨合了大半年,最近终于见了成效。现在去熟食窗口,我递上自带的饭盒,店员就主动放到秤上,去皮称重,不再给我食品袋了。从一开始的惊讶、不解、嫌麻烦、婉拒,到现在,习以为常、笑脸相对。感谢几位可爱的店员!在世纪金源的美食街连续问了五六户商家,几乎都不允许自带杯子购买饮料,只有i.Fresh鲜榨果汁的店员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给他家点个赞!以后咱们零废弃小伙伴们是不是可以联合编辑一份“环保商家在线地图”,把优秀商家列出来?中秋节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家里老人却送来一个巨大的月饼(儿子形容这月饼“跟巡洋舰主炮口径一般大小”),说是眼看要过期了实在吃不动了。唉,本来今年中秋我们一块月饼也没买也没收,就是因为不爱吃,不料最后还是没躲过去。以怕胖、血糖偏高等理由谦让半天,全家谁都不愿意吃,我只好勉为其难每天切一小牙当早饭,直到过期还剩了小半个,奉献给了厨余垃圾桶。浪费!路过东三环某社区,见垃圾分类宣传栏上赫然画有五个垃圾分类桶。咦?北京不是按四类垃圾分吗?走近了看,陌生的标志是“可堆肥垃圾”和“灰土”两类。再细看,哦,原来这是农村地区分类标准。可是此社区是在CBD核心区,贴个农村标准做什么呢?我觉得,最佳的宣传栏不仅应该明确本地区垃圾分类标准,更可以指出本社区的具体分类措施和站点位置,包括:厨余垃圾分类站点、资源回收站(收废品的)、衣物捐赠箱、过期药品回收箱等等。
周末在某城市某小学做一整天的活动,三十多人,午餐成了问题。食堂不上班,又不能把学生带出校门去饭馆,所以只能点外卖,点外卖就很难避免一次性餐具。我知道北京有一些“零废弃送餐”的公司提供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但来不及打听本次活动所在城市有没有这样的商家。于是大家讨论后决定:点披萨。三十多人点了十几个大披萨,点餐时注明“不要餐具”,最后产生的垃圾除了番茄酱包,就只有十几个纸盒。纸盒只沾了一点点油污,是可以回收的。下午是实践课程,孩子们需要用废旧物品制作课题模型和小品道具,披萨纸盒刚好用上了。在隔壁小区发现一家衣物织补店,大喜,赶紧把家里几件秃噜线的毛衣、坏了拉锁的裤子送去修补,手艺还不错。“昨天晚上加班,我同事给大家点外卖,又是上次那家砂锅捞饭,这回包装换成焖烧杯了,一人一个。我洗干净拿回来了。”“我看看这焖烧杯质量怎么样啊……呃,盖子密封不行啊,搁家里可能也用不上……挺鸡肋的。”菜市场的新鲜银耳是连在培养基上的,现摘现卖。我看这培养基应该是不错的种植土,就跟商贩商量连银耳带培养基一起买回家。培养基是疏松的腐殖质,倒进大花盆,混合些果皮菜叶咖啡渣做个简易堆肥,明年开春就可以种东西了。据商贩说,菜市场并没有垃圾分类,这些培养基以及大量果皮菜叶,都跟塑料包装等垃圾一起扔掉。真是可惜。其实菜市场的厨余垃圾量非常大且很集中,急需做好分类啊!(学习家庭堆肥,请参考《春泥行动家庭厨余堆肥教程》)在医院拍的X光片,理论上是有害垃圾,但社区并没有分类回收渠道,所以一直存放在家里。今天中午有日偏食,手边没准备专用观测镜,就叠了几张X光片用来观测,效果还不错。也算废物利用吧。另外,我曾经在某资源回收分拣厂见到过分类回收X光片的。也就是说,X光片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被当作塑料回收再利用吗?不是有害的吗?晕,盼望专家解惑。小区门口开张才一年的便民市场,到今年年底,也就是今天,正式关闭了。原因不明。熟悉的商家不在了,再想拿锅打豆浆也没处打了。只好带着我的环保袋和饭盒,再去周围寻找其它市场。今年是连续第二年参加“一年零购衣”活动,于是整个2019年,除了逛众爱慈善商店买了二手衣服之外,一年没有买新衣新鞋(内衣裤袜子等消耗品除外)。计划2020年继续“第三年零购衣”。越往后难度越大呀。关于莲蓬的2019年垃圾日记,你对那个话题最有共鸣或心得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噢~(感谢汇丰中国支持绿色公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