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当王朔住在我家聊天时,聊到了他女儿到美国来读中学,我问他:“你会让女儿上教会学校吗?你担不担心她信了基督?”
——事实上很多国内的朋友把孩子送到美国来读书时都对教会学校有一种担心。
26年后,也就是一年多前,我的儿子上的就是美国的教会学校。而且是在完全可以选择非教会学校的前提下上的这个学校。当然,作为一个一生不信教的老爸,我最初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儿子送进了这所学校。不知道儿子要是真信了基督会变成啥样。
我儿子上的这学校是一所地道的基督教学校,甚至她的全名就叫圣马克教堂加学校(英文原文:St. Marks Lutheran Church and School)。当然这也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蓝带学校”。(“Blue Ribbon”是美国教育部认证的优质学校的标志)。她提供从学前班到八年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课程。
由于学校质量好且离我家近,我们就尝试着选择了这所学校——我的大儿子从学前班到小学一年级,刚刚读满一年半,然而这孩子却产生了惊人的变化,这让我们做家长的完全始料不及。
本文就记录下我儿子上了这所“教堂加学校”后产生的日常变化的点点滴滴,这既是对我一个颇有价值的人生启示,相信也是对所有要把孩子送到美国来读中小学的家长们的一个难得的亲身体验的参考。
当一个孩子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他便开始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这个小社会——他不得不每天与老师、同学,甚至一些陌生人(如学校的工友等)进行接触。我的孩子也不例外。而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最让我看重的就是他的老师,特别是每天都要对他进行教育指导的班主任老师。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跟踪到儿子在校时与老师接触的日常情况。但却很想了解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感受。美国学校也不兴给老师送礼这一套,这老师会对我们家孩子好吗?这一天是学校举办狂欢节(carnival )的日子,我们带着儿子在校内玩各种项目。午饭时便带着孩子挑选好自己喜欢的食物到凉亭下用餐。就在这时,刚放下食物盘子的儿子一转身发现了一个女人正朝着这个方向走来,他便起身奔跑过去,一下扑到那人怀里和她拥抱。我仔细看去,那人竟是他的班主任老师。——我着实被儿子这举动惊呆了!难道这不是一个孩子只有对父母才会有的举动吗?怎么对一个刚给他上了几个月课的老师也能亲热、信任到这种程度?而这一瞬间我心中又释然了!——一个6岁的孩子是不会装的,他对老师如此喜爱一定发自他的内心。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悲哀——我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回想我童年的日子,曾经有哪个时刻想去拥抱我的老师吗?除了与老师的关系外,我发现儿子回到家中和家人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地跟爸爸妈妈耍性子了。当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他可以认真地听爸爸妈妈给他讲其中的道理。一天晚上,当我正要带他去卧室睡觉时,他走进书房对我说:“爸爸,我可以在这里先写几个字再去吗?”“当然!你就用那桌上的笔和白纸来写就行。”说罢我继续低头处理我手机上的工作。片刻之后,他拿着那张写好字的纸交道我手里说:“给你。”我接过纸扫了一眼,读到了那上面的字,我的眼眶突然有些湿润。只见那纸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几个字——“亲爱的爸爸,感谢你做一个好男人。”
那是一个6岁的孩子刚刚学会书写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几个字。——他在这个年龄就学会了对父母的感恩?!这是谁教的?我的不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儿子对家人关系的变化还可以从他对小他两岁半的弟弟的做事上看到——他现在已能主动帮弟弟做那么多事——从帮助穿鞋穿衣、上车帮助系安全带,甚至帮弟拉屎后擦屁股,再从帮弟弟调电脑、收拾玩具到外出游玩时弟弟坐车他推车让妈妈当甩手掌柜……
以至于现在弟弟已对哥哥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依赖。毫不夸张地说,弟弟一天到晚都离不开哥哥,一旦弟弟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时就马上会说——“Help me, Dustin(哥哥的英文名字)!”——这时弟弟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叫爸爸妈妈,而是他的哥哥。是的,在家中我们也鼓励哥哥给弟弟做事。但我相信他身上的这一点更多地来自于学校的教育。因为学校设计的很多活动都是由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生来完成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有时能够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照顾弟弟的感受!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弟弟可是我们家中的小霸王,他动不动就不由分说挥手打人,为此哥哥没少挨他的拳脚,但哥哥总能泰然处之。有一天弟弟不知怎么突发奇想,一定闹着让哥哥趴在地上让他骑。哥哥不干他就大哭。看到弟弟哭成个泪人爸爸妈妈也哄不住时,只比弟弟大两岁的哥哥就说:“好好,那我就趴下让他骑吧。”
除了自己每天相处的身边的人外,如何对待素不相识的人,这也是这个教会学校秉承基督爱人如己的精神的一贯教育。说起这事来不由得让我想起2020年1月我来这个“教堂加学校”的情景——那时儿子才两岁半,正在这里上幼儿园。那天老师告诉我,本周日我们有活动——带孩子去教堂唱歌,你要不要送孩子来?家长也可以一起去教堂去听。我老婆一听很兴奋说:“好呀,我们一起去看咱哈哈(儿子的小名)唱歌!”说实话我也很想看儿子唱歌的样子,因为他两岁多了从来就没有在家唱过歌。星期天一早,我们像普通上学日一样催着孩子吃口东西就往学校跑,生怕误了孩子唱歌的点。走进教堂才看到学校的这个教堂还真不错,足足能容纳四五百人。我们进去时发现座位上已经满了一半以上,还有些晚到的人在不断地涌入。从面孔上看教堂内绝大部分是美国白人。我和哈哈他妈都找好位置拿着手机准备随时抓拍儿子唱歌的状态。心里想着今天一定能拍到儿子的特殊时刻——人生第一次唱歌,从而给未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只见牧师走上台来开始介绍今天活动的流程,随后他让所有人起立,一起祈祷。这时我突然听到他话中有一句关于“China”,就把注意力从儿子身上移开,认真地捕捉着他说出的英文句子:“我们都属于同一个世界,今天中国大地上刚发生了严重的疫情,让我们一起为疫区的人民祈祷……”——我的心一下被击中了!这几百个美国人星期天聚在这里,在为万里之外他们素不相识的中国人祈祷!是什么东西能使那些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国人牵动了他们的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当美国发生天灾人祸时,会有多少中国人能够自愿地为美国祈祷或祝福吗?我们远在万里之外的同胞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在美国加州一个叫哈仙达岗的小城市有一群他们素不相识的美国人星期天聚集在一个教堂在为他们祈祷。
这就是这个教堂加学校的言传身教。我们国内的孩子有哪一个时刻会为万里之外的陌生人祈福吗?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不记得从何时起,我们看到儿子身上开始产生一点一滴的微小变化——他对爸爸妈妈说话开始用“我能……吗(Can I……?)”的问句了——再接下来,不记得从哪天起,儿子有了一个习惯——坚决不在车里吃东西了。甚至是在他饿得不行的时候,我们给他买好了他最喜欢吃的,送到他坐在车里的手上,并且鼓励他吃时,他也坚决不吃。他一定要等到回到家里的餐桌上吃。——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小贵族吗?
前些天还发生一件事——我们带他一起外出时,哈哈突然要打喷嚏,只见他迅速扬起手臂挡住嘴巴,然后才打出喷嚏来。于是他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咪,我及时把嘴遮住了!(I covered my mouth just in time !)”见此景我们都心里一惊——这可是家里从没有教过他的。说实话,这举动已经完全超越了老爸。不知道学校还教了他多少这类的文明举止,我们只有等到生活展开了才会不断看到。除了这些“小事”外,这所学校的素质教育还体现在他们设置的课程和活动上。那天早晨一起床,妈妈就提醒——“今天要穿红T-恤衫啊!今天是领导力日!”儿子说:“就是做各种游戏。是八年级的人带着我们玩。”那怎么培养领导力呀?都没领导!——我心里有点失望。这时我突然看到儿子刚穿上的领导力T-恤上的文字——团队工作,服务,决策,沟通。
——唔,原来这就是领导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我真是浅了,还以为领导力就是教人怎么当领导。逐渐地我发现领导力这4种素质在我儿子身上已全面体现。“团队工作”就不用说了,在家他和弟弟成天一起配合着做事。“服务”方面他主动承担的家务事也越来越多,现在去超市购物都是他跑去找到要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中,回家后把东西从车后备箱拿回到冰箱前也是他主做,还有洗碗机里拿出洗好的碗盘,楼上楼下跑着给弟弟拿东西等等。说起“决策”这一项有点意思——不记得从哪天起他愿意参与家中的一些小决策。譬如开车出门时先去哪后去哪。而当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时,他也愿认真倾听一个为什么。“沟通”这一项好像不容易理解,但有一天他的行为让我惊着了——那是晚上在卧室里临睡觉前,他走到我面前严肃地对我说:“爸爸,我真喜欢你(Dady I really like you )。”(——是的。每天晚8:30是雷打不动的我带儿子上床的时间。我要在他睡前给他讲故事知道他睡着。)——原来如此!这个沟通太有效了!他不主动说我哪里知道他心里藏着这个!学校还会不失时机地启动孩子与大人的沟通,建立他们的爱心。譬如刚刚过去的这个情人节,学校就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情人节卡,让他们像小动物一样用手掌去“拍人”——填上自己想表达的字或图,送给想送的人。我儿子就先画了一颗小星星(他确实是我心中的一个小明星),然后写上我的名字(Mr. Steven)然后画一个爱心,再将情人节卡交到我手中。
这所学校除了进行素质教育固然令人赞叹,但同样令人欣赏的还有她的快乐教育。我了解到国内的孩子现在普遍都厌学——不想去学校。其实想想也难怪,这些正处于应该释放天性的年龄的孩子,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压抑着他们无休止地死记硬背刷题,怎能不厌学?学校对于的我儿子来说可不是这样,上学是件快乐的事。每天早晨起来他都会积极配合,穿衣吃饭、洗脸梳头,准备去上学。有时他自己会说出来——“我去学校啦,今天有好多好玩的事!”(I am going to school and it’s going to have a lots of fun)。
确实是,除了必要的学术课以外,学校安排的活动丰富多彩。譬如采摘。——学校能够在周一至周五时一整天不上课,包了大车带着学生去摘苹果,万圣节去摘南瓜,去农场等等。当然。该有的教学课程都有,除了数学语文艺术体育甚至电脑编程,此外还教授法语和音乐。每周也都有课堂考试。周一至周四每天也都有家庭作业,每天大概要花一小时做完。而周五至周日三天则完全放飞。总之就是不让孩子被课程累着。这样的学校怎么会让人厌学?每天下午在三点放学后还可由家长带着去发展各种爱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源自孩子内心的爱好,可不是家长认为他应该有的爱好。我儿子每周就上钢琴课,还去网球和游泳的训练。现在才6岁的他已经能用标准的4种泳姿游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老师教学的理念也完全不同。譬如他的钢琴老师看到我们这对中国父母带他来学时,开门见山就警告我们——你们不要期待他几个星期就会弹一个曲子,我教他的目标是要让他爱上钢琴。——我们现在已经都懂得,这就是快乐教育。这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启动孩子的内驱力,活力无限。说句实在话,我非常庆幸我的孩子没有在那种可能扼杀天性的环境中长大。他不必起早贪黑的学着刷题。因为再用不了一年半载,你十几年累积的刷题技能也比不上Chat GPT一瞬间出的结果。那些只会刷题的一代人马上就会因为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而成为被淘汰的一代。而爱、感恩和敬畏生命等素质将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素养。前些天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出去吃自助餐。那是一个非常丰盛的中式自助餐。海鲜鸡鸭鱼肉样样都有。我们一家人刚刚落座,就听见我儿子嘴里念念有词——仔细一听,是他在祈祷——“感谢上帝,你给了我们全家这么好的、丰盛的餐食”。——看到他这个虔诚的样子,我心里止不住一阵感动。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这儿子带给我了无与伦比的快乐,还有那些意想不到的感动。其实我觉得我不必担心儿子是真信了教还是不信教,只要他懂敬畏,懂感恩,懂爱,进而能像基督倡导的那样能爱人如己,同时他还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且具备领导力,那他是不是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