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投资底层趋势看行业发展:顺天时、循规律、控节奏

2018-02-26 克而瑞江浙区域 CricBigDataHZ

文 / 刘晨光

易居中国克而瑞江浙区域总经理、首席分析师、

克而瑞企业战略部总经理


2018年的中国房地产,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份都更加令人感到扑朔迷离和揣测不定,究其根本,原因有三。


首先,各城市库存均处于低位,相比目前庞大的市场购买力而言,依然严重不足,从供求关系上看,今年价格的整体上扬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针对人才落户和城市发展,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具有落地性和可行性的扶持政策,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支撑作用不容小觑。


再次金融端不断吹冷风,房地产行业包括个人信贷均受到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2月底,房地产信贷投放量只有去年一半。资金面的持续收紧,引发行业集体担忧。


虽然行业环境和背景复杂多变,甚至存在自相矛盾,但我们认为,影响过去几年,乃至未来几年的行业“底层逻辑”,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正在不断优化,趋于稳定。因此仔细分析这些“底层趋势”是分析行业未来,把握节奏,做好布局的重中之重。


第一、鉴于供给侧目前的持续收缩和未来的继续收缩,房地产市场在供给层面的短缺将是常态,未来市场风险可控,将是推动结构性、差别化改革的历史性良机;


第二由于因城施策,导致行业周期趋零,未来关注行业周期的意义不大,相反,城市周期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发展至关重要的观测窗口;


第三推动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是未来国家发展之重器顺应趋势并进行针对性布局,成为开发商未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第四持续的脉冲型金融缩表,以及差别化的风险定价,对于开发商准确把握发展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言以概之,就是:


顺天时、循规律、控节奏


所谓“顺天时”,就是顺应国家大势,积极迎合改革,尤其是迎合城市的改革。


“循规律”指的是,在城市的调仓改革过程中,国家一定会顺规律而为,投资布局也必须顺应规律。


“控节奏”即研究和把握金融和城市的周期,迎合周期对扩张节奏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投资层面上看,底层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推力。接下来,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底层趋势进行分析。



底层趋势一

供给侧持续紧缩

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开始,我国国有建设用地规模明显缩量,且连续3年保持逐年递减走势。未来几年,国家对新增土地的缩减态度不会改变,土地缩量和供给端控制仍是长期趋势。


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大概在2021-2022年,我国会迎来一次重大的人口拐点。到那时,90后成为购房主力,房地产行业步入下行周期


面对不断逼近的时间窗口,与其再释放一轮量的暴涨,等到拐点来临才被迫调整,不如提前收紧供应,为行业调整留出足够的时间。


据此推断,房地产的供给端不会放开,不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可能,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安全的。


这也是改革的最好良机,最可能从这些方面展开:


一是城市层面的改革。在预期稳定、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各级城市进行有保有收的调仓和改革。


二是房地产高负债的改革。由于难以实现股权融资,资产融资的可行性又比较低,因此房地产企业大多采取负债融资的方式,导致负债率居高不下,过桥资金大量存在。降低开发商负债率,规范和去除金融系统性风险将是改革的重要领域。


三是优化地方债务,提高地方政府收入,去除金融系统中有关地方债的隐性风险。


由此看来,连续三年的供给端紧缩并非短视之举,而是高瞻远瞩的全局智慧,真正的目的,是推动改革朝这三个方向持续发力。


底层趋势二

行业周期渐趋于零

城市周期成为主导


作为全国统一的宏观调控动作,因城施策的实际效果其实是「托底有余而盖帽不足」。什么意思呢?就是房价下跌时,想方设法制造托住价格的「安全带」;而房价上涨时,打压之手反而显得不那么有力。


很多城市甚至是一城多策,比如甘肃的兰州,针对核心、环外和郊县三类区域,就制定和实施了完全不同的调控措施。


既然有明显的缺陷,为什么还要作为楼市调控的主导政策,而且继续在不断的强化呢?


我们认为,这就是顶层设计想要得到的效果,即针对不同的城市甚至区域,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对待,或鼓励、或调整、或紧缩。


由此可见,因城施策绝不是短期政策,而将是伴随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常态。


未来,行业周期将受到无数的城市周期对冲。换言之,行业周期已经明显趋弱,对未来的影响和意义有限;关注城市周期,从而做出投资安排,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在这方面,温州中梁表现较为突出。在把握某类城市的周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策略,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


对适合投资的城市进行分类,区分不同类型城市的周期,抓准投资机会,快速做出反应,是开发企业成功穿越房地产下半场的必由之路。


底层趋势三

顺应城市发展趋势

进行针对性的布局


坦率而言,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出现两大问题



一:城市化率失速带来的城市发展不均衡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之后,我国的城市化率突然失速,东部核心城市开始下滑,中西部城市增速相应变缓。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部城市受到制约的同时,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并没有出现同比例上升。从价格层面观察,东部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涨,而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变化。


这决定了未来的城市发展策略,很可能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有选择的重点突破,重要的节点城市将会异军突起,以便担负起更大的职责。


二:城市管理的底层逻辑与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之间的矛盾。



表现在供地计划上,当城市人口低于 500 万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供应明显上升;人口到达1000万时,土地供应不断收缩;一旦超过1500万,土地端改为严控。


在此基础上,拥有400-800万人口的城市,未来几年在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和人口政策的放开方面,还会有一轮巨大的红利。


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却必须面对已经显现的发展瓶颈。深圳为例,国家想要缩减工业用地的比例,地方政府却认为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即便缩减住宅用地,也不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要确保二产用地不小于33%,二产GDP不少于GDP总量的40%。由此,底层管理逻辑和人口超千万城市的发展逻辑发生了背离。


城市发展出现的两大问题,决定了无法再用简单的一二三四线,对可以投资和进入的城市进行划分。


我们认为,包含超一线城市、肩负特殊使命城市、中西部节点城市、都市圈周边城市、强悍的内生型城市、其他一般性城市在内的6类划分标准,更加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



第一类是超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虽然市场缺口达到1000万方,但未来几年进入这类城市,不仅没有流量,很可能连利润都没有。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看,这些城市其实是鸡肋,但在资产收购和租赁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多的机会。


第二类是肩负特殊使命的城市,如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土地缩量导致供应回落,成交下滑依然供不应求,伴随价格出现30%涨幅。未来几年,在严控超一线的前提下,这类城市相对来说拥有机会,适时选择压仓,可以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核心区域的价格管制依然会存在,但人才吸附方面的政策会持续放开。避免重蹈北上深的城市发展覆辙,这类城市会提前构筑城市群,以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岗、黄石)半小时高铁都市圈为典型。通过城市的联动,产业的协同,实现更大范围的携手发展。


第三类是中西部节点城市,如长沙、昆明、沈阳、贵州、太原等。其中,贵州有产业概念,昆明有旧改概念,太原有土地规范的相关发展概念


虽然经济欠发达,或是人口流失型,但无一例外都是举全省之力重点发展的地区,将承接全省的产业和品牌高地。


这类城市未来很可能走出单边上行的周期。理由有几点:一、政策适当倾斜鼓励,大数据产业集中落地贵阳就是例子;二、大规模的基建投入和人口吸附的重大利好;三、大规模的旧改;四、土地的规范使用


第四类是都市圈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包括最高能级的环渤海、港珠澳、长三角,能级次之的环杭州、环南京、环武汉、环成都,还有诸如昆明等城市发展带起来的区域。


未来,都市圈红利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而三个层次、19个节点是开发企业可以重点布局的区域。


以环沪都市圈为例,对照北京把市政府外迁至城市的控制边界,上海未来也必定会有动作。如果以40-60公里为界,上海的辐射圈已经覆盖到太仓全境,以及昆山和吴江的一半。作为未来虹桥的副中心,吴江会迎来更多规划方面的红利。


第五类是强悍的内生型城市,如常数、太仓、海宁、慈溪等。典型特征是人口超百万的百强县,不被周边任何一个重大城市所吸附,同时拥有持续新增的外来人口。


这类城市没有重大负面,发展空间比较大。可以作为下沉型企业的布局重点之一,也可以作为深耕一二线企业的重要X补充。


第六类是其他一般性城市,行政级别一般且不靠江海。这类城市由于土地严控,未来供给和需求稳定,不会出现过分的透支。只要控制好节奏,房价稳中有升,机会就会存在。而且市场的周期,很可能比我们想的要短。


底层趋势四

金融缩表长期存在

把握节奏至关重要



由于没办法大规模使用股权融资,同时资产融资的效果也一般,所以房地产只能依靠负债。


随着规模的扩大,房地产的负债额和负债率呈现单边上涨趋势,这一趋势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去杠杆的整体趋势相背离。


当然这和行业的特性有关,但是放到今天,放到全国金融行业的去杠杆和规范表外资金的使用方面,对房地产就非常不利了。


为了降低房地产净资产负债率,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做过相应的准备。


比如2013年调整地方债,实行债务展期,优化地方债务。2015年,允许企业低成本发债,鼓励去库存,价格应声上涨。


整个过程,实现了地方债务先后向企业和个人的转移,债务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疏解。此后,开始管控表外,实施金融改革。


客观来说,金融去杠杆不是针对房地产行业,而是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所做的文章。


由于在表外资金的运作过程中,房地产是第一出口,因此房地产首当其冲,地产企业也受到极大影响


未来,开发企业必须做好长期受到严控表外资金、严查违规融资影响的准备。


另一方面,较之规模较小、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规模较大、可抵押项目较多、穿越周期能力较强的企业,在金融角度的考量上显然更加安全。


由此,国家必然有意识的通过区别对待和长期施压,确保小企业离场,而大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碧桂园、恒大、融创在资本市场上股价暴涨,背后的原因就是金融企业做出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开发企业会关注克而瑞的排名。因为排名背后是区别对待,跻身前100名才有发债资格,排名越靠前利率越优惠,实为风险定价系统在运作。


需要明确的是,金融去杠杆不是冲着房地产来的,而是为了国家安全考虑,但在此过程中,房地产首当其冲;金融缩表是长期过程,呈现脉冲型节奏,过紧去不掉杠杆,过松去不掉杠杆,紧中有松、循环往复才能去杠杆;鼓励行业兼并和集中发展。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未来企业发展的收和放,必须和金融脉冲相吻合,简单理解就是,金融缩表时回款,金融松绑时发力;


2、把企业规模做大,投资和布局政策红利型城市,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3、必须突破股权融资的瓶颈,把金融或者实体企业绑定为股东,共同获得长期发展;


4、会出现以复兴为代表的新力量,左手资产,右手融资,成为行业未来很重要的派系。



刚刚,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未来房地产发展的4大逻辑,尤其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方面,讲的非常细,因为我们认为这些认知和判断决定企业投资和发展布局方面的方向、决心。


具体到城市层面,我们总结了十几类投资规律和趋势值得关注(后文会进行分析),其中有三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可以穿越每类城市周期,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人地匹配。


未来的土地供应将人口挂钩,新增人口会决定补地规模。这也解释了近期青岛、西安、南京、武汉等城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的做法,其底层原因就在于此。



人口缩减的过程中,土地也相应缩减,那么这个时候,对很多城市来说,投资的安全性比以前是大大增强的


在人地匹配的过程中,会有对历史旧账的一次性安排。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城市会补地,有的城市会控地,有的城市会加大土地流转。对于不同的城市,要挖掘不同的机会。


以杭州、南京为例,18年的土地供应一定会超过17年。但是,增量土地不会来自城市中心,而是集中在轨道交通结节点、城市控制范围边界。即使目前看地理环境一般,在长期政策的引导下,这些区域依然值得进入和布局。


二是城市群内部协调和调控。


核心城市控人控地,形成人地空间的转移平衡,最终带动整体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很少是孤立的,往往会配套相关的产业政策



环沪都市圈中的南通,就在系统性的吸附上海的环保产业。南通市场库存极低,加上地价和房价持续严控,未来3年都会是投资布局的机会点。


而与上海、宁波共同构成国际航运中心的舟山,作为拥有重大变量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三是城市旧改。


未来五年,旧改会成为各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动力之一,在很多城市甚至是唯一的动力。


2018年,山东的计划棚改新开工量依然领先全国,四川的增量相当可观,江西、安徽、浙江、甘肃的量也不小。


每一轮旧改,都会带来量和价的一次性释放,其传导效应值得关注。



结语


有人说,房地产进入了白银时代,利润空间已经大不如前。在我们看来,房地产并非是进入白银时代,而是步入了下半场的分化阶段。


只要顺应规律,踩准周期,很多城市依然是一片利润的蓝海;倘若逆着规律,固守过去的观点,有的城市则可能成为利润和竞争的红海。


对于规模较大、布局较为合理的企业,依然可以靠规模和金融包括衍生业务来获取更多的成长。规模的集聚会越来越高,同时衍生出更多的机会。


对于规模一般、布局不合理的企业,有可能遭遇快速退出的时间点。


想要站上行业发展的风口,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做到四个改变和三个坚持。


第一个改变,改变质疑行业发展底层信息的观念。其实在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底层逻辑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包括对都市圈的相关安排,对40-60公里范围内城市疏散带的安排,都是符合长期价值的,要坚信这些方面一定可以落地。


第二个改变,改变对于城市分类的固有观念。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一线城市是做利润的,二线城市是做流量的,三线城市是不考虑的。但是现在来看,我们关于城市的分类方法都要发生变化。


第三个改变,改变对行业周期的看法。未来行业周期很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周期,金融的周期。尤其是不同城市的周期,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四个改变,改变对金融的看法。我们一贯认为金融迟早会放松,高负债依然可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事实却是,恒大这样的企业都开始进行转型。未来脉冲型的金融收缩和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会是长期趋势。


接下来说一说三个坚持


第一个要坚持自己的独立信息和判断能力。在因城施策的背景下,每天我们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不要让这些信息干扰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第二个要坚持对房地产发展的信心。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群的系统性调仓,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房地产行业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第三个要坚持人地匹配。城市的土地,城市的人口,以及土地和人口的相互关系,是很多城市和区域发展底层的动力。


对于开发企业而言,做到四个改变和三个坚持,是成功穿越下半场、收获更好成绩单的必修课。


房地产即将迎来巨变,顺城市发展之天时,循城市发展之规律,控金融脉冲之节奏,是开发企业踏浪前行、成功破局的必由之路。


全文完


针对各种思想和观点,欢迎一起探讨和交流。

如果您想做更多交流,或者有洽谈的需要,欢迎在微信平台留言,或致电0571-866843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