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这样诞生,“好干部”这样炼成——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㉓
钱钢老师附言
听姚晓天演示生日报时,印象最深的,竟是本文最后那个“彩蛋”。奶奶早产,爸爸提前来到人间,这个小概率事件的缘由,在党报上也能发现?没错。正如作者所说:“国家对个人生活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就这样神奇地在一份尘封多年的旧报纸中留下了些许痕迹。”
爸爸出生于1964年9月27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前有“三年自然灾害”,后有文革,但对于中间这几年的社会氛围,我则没有太多概念。1964年的舆论基调是怎样的?宣传口径强调的社会议题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爸爸生日那天的人民日报和内蒙古日报。
呀不好意思,放错人民日报版面了,应该是下面这张:
我爸爸生日报和之前鲍诗雨同学爸爸的生日报过于神似,刚巧都赶上西哈努克访华,用的照片和排版也都一致。而细看爸爸生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内蒙古日报,相似之处则更多。
内蒙古日报的内容,无论是国际新闻“西哈努克访华”,还是报道国防的“亿万民兵遍布全国”,又或是赞美工人的“作主人不作奴隶”几乎照搬了人民日报当天的文章。
粗粗浏览过各个版面之后,我发现这天的报纸整体的基调还是对经济发展成就的强调,从以下这些文章题目可见一斑:《我区有七个旗牲畜都超过百万头》、《呼包二市市场繁荣货源充沛》、《我国林业生产出现崭新形式》、《支援农村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我国轻纺工业日益繁荣》——这些文章几乎占据了头版和二版的各个重要位置。
这些对经济繁荣的歌功颂德有多少真实多少夸大暂且不论,从中透露出党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相吻合的:大饥荒让领导层认识到狂飙突进带来的危害,1961年初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毛也在1962年表示“要把工作放到第一,阶级斗争和它平行”,196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恢复到1957年自然灾害之前的水平。
爸爸出生时,文革即将开始,全国都将迈入“政治化”的最高潮,政治气氛应当已经比较紧张,官媒在“阶级斗争”上着墨应该更多。然而,我在爸爸的生日报上暂时没有找到“阶级斗争”的字眼。“阶级斗争”真的没有提吗?
和家里老人聊起对 1964 这个年份的印象,他们的回忆可以总结成两个关键词:一是“(吃不饱饭的情况)已经好多了”,这也验证了经济状况的好转。第二就是“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部分。
四清运动于1962年展开,最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后来扩大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毛主席称“这场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则是农村“四清运动”与城市里“三反五反运动”的合称,开展时间是1963到1966年。搜索人民日报,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教育”或者“社教”在60年代初期出现频率逐渐上升。
翻阅整个9月份的内蒙古日报,我发现还有一个词组的出场率高得惊人——“干部劳动”,比如这些题目:《干部参加劳动,推动牧业生产》、《呼市酒厂干部能够顶班生产》、《干部参加劳动,加强具体领导,杭锦后期例证秋收高质量》……“鼓励干部参加劳动”俨然是当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一篇名为《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思想斗争过程》的文章,引用了卓资县三道营公社韭菜沟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我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反复经过了几次思想斗争,终于战胜了剥削阶级轻视劳动的思想……劳动了一百零四个劳动日”。
这场倡导“干部劳动”的运动,正是当时如火如荼的“四清运动”的一部分。有趣的是,文章把党支部书记归类为“剥削阶级”,证明这场运动已经不只是党内整肃“自己人”,而是上升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高度,“阶级斗争”呼之欲出。
通过对人民日报1961-1964年的语象分析,我发现“阶级斗争”这个词汇在1962-1964年这个时间段中在人民日报中的出现频率陡增,与“社会主义教育”的出现趋势几乎一致。
原来,报纸版面上单纯鼓励“干部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普通文章,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1963年5月,毛泽东发表《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示》讲话,希望“争取在三年内能使全国全体农村支部书记认真参加生产劳动”,并表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他担心,如果“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出来”,而“我们的干部不闻不问”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
就在爸爸生日报的前几天,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用活的阶级斗争史来教育青年一代》的文章。
乌兰夫表示,阶级斗争仍在继续:“党中央和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从中央到地方,宣传调子一以贯之的不只阶级斗争,各方面也都是如此。舆论的高度一致,也为两年后一场更加高亢和激昂的运动中“最高指示”的迅速传达埋下伏笔。
在和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爸爸的降生,在生日报(9月27日)前几天的报纸中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以下是分别是内蒙古日报1964年9月5日和16日的两篇文章:《国庆前组织卫生大检查》、《呼市广泛展开节前卫生活动》。
故事是这样的:据奶奶说,她当时怀胎九月有余,在呼和浩特市糖业烟酒公司工作。她所在的办公室要打扫卫生迎国庆,奶奶是个实在人,不愿意以怀孕为借口少做劳动,且当时办公室人手确实不够,于是她硬着头皮挺着大肚子和同事一起重新粉刷墙壁,谁知刷墙时一个不小心,从小凳子上摔下来,这一摔不要紧,本来预产期在十月份的爸爸,就这样被早产在了9月27号。
国家对个人生活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就这样神奇地在一份尘封多年的旧报纸中留下了些许痕迹。
其实这种蝴蝶效应若要穷究起来,也可串联成波澜起伏的家史。祖姥爷(奶奶的爸爸)年轻时曾在呼市某大商铺的柜上工作,因为颇被掌柜倚重,经济条件一度很不错。不料到1952年时,大商铺的“资本家”们因为害怕公私合营,故意使商铺倒闭以便撤资,祖姥爷一夕失业。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起了自己的烟酒副食小生意,这小铺子在 1956 年被“合营”进了糖业烟酒公司,祖姥爷也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奶奶16岁时,祖姥爷突然去世,养活一家五口的重担落到她这个长女身上,于是奶奶只得中途辍学,顶祖姥爷的缺进入糖业烟酒公司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七年之后,发生了上文那个小插曲。
作者介绍
姚晓天,2011届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本科毕业生
下期预告
看多了国内的报纸,60年代的台湾报纸又是怎样一番景象?1964年5月5日是徐然爸爸的生日,她在当天的台湾征信报上读到了一条“少将逃亡苏俄”的新闻。这条短短70字的简讯背后,藏着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请继续关注4月4日第二十四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少将叛逃——徐然爸爸的生日报》。
编辑丨王一苇
回复下列关键词,可获取“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文章:
BD0:如约而至!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演示
BD1:在万劫不复的"大右派"们身后,"大跃进"的门打开了
BD2:"五亿农民不是好惹的!"——啥情况?
BD3:冷酷的狂热
BD4:靡靡之音的前世今生
BD5:小米粥加榆钱儿,北京人的荒年食谱
BD6:“被失踪”的英雄
猴:你分得清六小龄童家族这些"猴"吗?
BD7:童子牛怀了孕,娘子军分外红
BD8:红"旂"下,那些命悬一线的孩子
BD9:护田地 揪瓜贼 王六斤成了党报大典型
BD10:真假"第一夫人":王光美、江青和哈蒂妮的1962
BD11:八届十中全会的春风,寒意袭人
BD12:武则天“变形记”
BD13:要说姓党,谁比“铁打”的申纪兰更有资格?
BD14:侨汇:侨眷困难时期的救命稻草
BD15:变味的“忆苦饭”
BD16:“饿得不能动弹”的劳动模范
BD17:学好数理化,浩劫来了怕不怕
BD18:西哈努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BD19:输出的革命成功了吗?
BD20:1963,中苏两党“撕得正嗨”
BD21:红色中国与黑人革命
BD22:1963:报上已“无”毛主席
长按图片,关注"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