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22,9,8...她们正在离去,但值得所有南宁人记住!

2017-08-16 南宁圈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到九,到八……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成0,而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个人,能一直铭记这段悲痛的历史,记住她们?



昨天是8月1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而前天8月14日,是“国际慰安妇日”,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记录片电影《二十二》静悄悄地上映了。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因为影片是靠众筹才完成拍摄的,更别说大投资大制作,甚至排片也并没有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它触动我们的心弦,就在昨夜,很多南宁人在影院静默观看,并为之泪流。



 1 


关于“慰安妇”,更准确的表达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二十二》,其实是个残忍的倒数。


2014年,这部纪录电影开拍时,我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只剩22人,导演郭柯就把这个数字当成了这部纪录电影的名字。


这22位平均年龄为90岁的幸存者,就是这部纪录电影的主角,可她们之中的14人,却没能等到电影的上映。


△导演说,每离开一个人,他们就在她的名字上加个框,可老人走的太快了,他们甚至都来不及加框。


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海南的黄有良老人,她在电影正式上映前两天去世,享年90岁。


而她,也是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直到离开,她依然没有等到属于她的那一句道歉。


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8。




如果你问我,电影残酷吗,会不会让人没有勇气看完,毕竟那是个黑暗的时代。


不会。


那好看吗?


从技巧来看,电影算不上好看,甚至有些枯燥,都是记录老人的零碎日常。导演郭柯选择了最克制、最温柔的方式,来记录“慰安妇”幸存者的生活状态。


然而又恰恰因为“克制”,所以更弥足珍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56b59t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十二》的预告片


导演郭柯说,《二十二》想讲的不是“曾经人们如何死去”,而是,“后来人们怎么活下来了”。


这部纪录电影的缘起,就是一位广西桂林的老人——韦绍兰。


△韦绍兰老人,今年97岁



 2 


2012年时,郭柯从偶然间得知了桂林荔浦“慰安妇”幸存老人韦绍兰的故事,深受震撼,拍下了纪录短片《三十二》。


1944年时,年仅24岁的韦绍兰被抓走成为“慰安妇”,同被抓去的女孩子有的被折磨致死,有的被杀。



回忆起在“慰安所”那暗无天日的日子,没日没夜的噩梦,韦绍兰红着眼睛不知道该怎么讲。




韦绍兰3个月后死里逃生,但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更加漫长的煎熬。


她被丈夫嫌弃,被村民们叫“日本娘”,她还怀上了日本人的孩子。


她试图自杀过,却被救了回来,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韦绍兰生下了一个无辜的“混血”儿子,罗善学。


△韦绍兰老人和她的儿子


多年来,罗善学一直生活在人们歧视和欺辱之下,村里的小孩都叫他日本人,长大了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韦绍兰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如今韦绍兰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罗善学也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有生活来源的他们只能靠一些补贴度日。


罗善学说过,现在还能做事能走动,等到老了没人照顾,更凄惨。



 3 


韦绍兰奶奶苦了一辈子,受尽了伤害,却依然教我们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36m5ab9r&width=500&height=375&auto=0
△韦绍兰奶奶唱山歌《九重山》,打动了许多人


在《二十二》里,韦绍兰老人的镜头只有那么几个,坐在门槛边的石墩上,不说话;瘦弱的身躯,窝坐在椅子里,端着印着“寿”字的碗慢慢吃饭,但足矣。这才是老人家真实的生活,没有大悲,没有大怨,没有大恨,只有琐琐碎碎的日常。



拍摄时,郭柯见老人可怜,给了他们500元,可当拍摄结束要离开时,老人还是把他拉到床边,给他们四个一人包了100块的红包,让他们“回去给妈妈买点糖果”。



湖北的毛银梅老人,她本来是韩国人,因为逃难来到中国。


她依然能记起当时和妈妈失去联系的场景,到处都是人,呜呜的火车,哭喊的人声,还有地上的食物...到中国后又被日本鬼子骗去慰安所。


△毛银梅老人


她已经差不多忘记韩文了,但她依然记得在慰安所里学的那几句日语:“欢迎光临”“请上座”。


她的中国名字,毛银梅,是自己取的。她说,之所以让自己姓毛,是因为很爱毛主席。毛银梅还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儿,这些年都是养女在照顾她,而直到近些年,陆陆续续有很多记者上门,养女才知道,原来毛银梅老人之前受过这么多苦难。


△毛银梅老人家,志愿者送她的韩国娃娃


当地的人也开始议论,说毛银梅老人是日本人,韩国人,养女说:别人说她是日本人、韩国人。我管她是哪里人,她把我拉扯大,我应该照顾她报答她。


她们的的确确曾经受过苦难,但并不代表她们的生活只有苦难,她们依旧对世界充满感恩和爱。



这也是郭柯导演在拍摄《二十二》时,选择了克制的原因。


“走不出那段历史的,不是老人,而是我们。”


其实按理来说,拍摄“慰安妇”这类题材的影片是十分容易获得关注的,只要让老人们细细回忆出当年她们遭受非人对待的场景就很有故事性。


但这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相当残忍的,就像是狠狠地揭开她们小心翼翼藏了多年的伤疤。



即使《二十二》这次拍摄得很克制,但依然有很多令人喘不上气窒息的时候。


有老人零零碎碎的说起自己尘封七十几年的记忆,说着说着,都汇成了最后那句咽噎的


“不讲了,不讲了。”



她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想把这段历史保密到死。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郭柯导演会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用最不打扰她们的方式去进行采访和记录,不强迫老人去回忆,把老人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去尊重。


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在一旁,静静地记录着这些老人每一天的琐碎日常。



有时候,拍摄团队会和老人聊聊家常。



跟老人和她的家人一起吃饭。



拍摄团队与老人培养出了很深的感情,在拍摄结束后,逢年过节他们都还会去看望老人,送上慰问品,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样的呈现方式可能会让有的人觉得浪费素材,因为老人们的每一天过得都很简单:起床、吃饭、洗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有时候会跟乡亲们聊会天,更多时候则是沉默。等太阳下山了,他们就把椅子搬回屋子,吃饭、睡觉……普通得就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老奶奶。



可郭柯觉得:“为什么要假装热闹,无聊就是她们的日常生活。”


的确,她们从非人的虐待中死里逃生,自己消化掉生活中的苦难,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本身就很值得敬佩不是吗?



更令我敬佩的是,她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经能够放下内心的仇恨


有个日本留学生志愿者说,她曾经给一位老人(目前已经去世)看过老年日本军的照片。那个老奶奶看了笑着说:“这些日本人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



还有韦绍兰奶奶的那句:


“这世界真好,吃野的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这世界红红火火的”

“会想死吗,没想的”

“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


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我在打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哽咽,隔着屏幕仿佛感受到韦绍兰奶奶那无声却有力的坚强。




 4 


纪录片看罢,很多人都很担心,韦绍兰奶奶年事已高,如今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境况?


令人欣慰的是,在昨天晚上回家后,我看到了广西新闻频道的报道,韦绍兰奶奶和她儿子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


家里盖起了崭新的3层楼房


爱心人士寄给韦奶奶的快递源源不断


韦奶奶的外孙一天能接到好几条

慰问韦奶奶状况的短信


韦奶奶和她的儿子一日三餐有人照顾

每天都过着平淡、悠闲的生活



对我来说更欣慰的消息是,《二十二》在南宁的排片率和上座率还是比较高的,昨晚我朋友也想下班后去看这部电影,却发现几个热门的影院早已坐满了人。


△8月15日晚万象沃美影城、青秀万达国际影城上座情况


越来越多的南宁人,想要去了解,去铭记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她们。


99分钟后,电影滑出长长的一大片鸣谢名单,影厅里的每一位观众都很默契的,沉默认真的看完,完全没有其他影片结束后的喧嚣吵闹。


我想,我虽未能有幸参与众筹,但好在还有走进电影院看看她们的机会。还好。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到九,到八……这个残酷的倒数还在继续。


在它没有成为零之前,你会到电影院去看看她们吗?






▍内容来源:小圈、企鹅号 贵圈、广西新闻频道、@记录电影二十二及网络

▍图文编辑:南宁圈(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area0771)

▍商务合作微信:nnarea001

▍法律顾问:李章渊律师 | 广西道森律师事务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