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城运营战略观察第十七期:一句话透析房企成长秘籍(一)——万科

尚美辰 亿翰智库 2023-06-10


纵观中国房地产史,共有三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1、2002年允许招拍挂——地!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

2、2008年四万亿计划、2011年放水——钱!房企于金融机构磨合通畅

3、2016年需求融资双放开——行业历史最高位,集中度飙升

每一次大浪淘沙,都有房企激流勇进弯道超车,当然也有房企被拍在沙滩上一蹶不振。此中,有那么一些房企比别人走得更快一些。


万科

先发优势明显,通过产品标准化,构建自身语言体系


·

先发优势

万科1989年开始股份化改造,1991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5年突年销售额破百亿。

万科的百亿是一种必然!

王石曾经有过一句话在中国商界广为流传,“老板选人从来不先看能力,而是职业化的品质和独立思想。”

“职业化”三个字,是万科的基因。也正是因为业界难能可贵的“职业化”团队,万科较早地拉开了全国化的布局,让百亿成为一种必然。


·

语言体系

2009年、2010年,万科销售额相继冲破500、1000亿,从根本上来讲源于万科2008年建立了 “GCT”模式。万科的GCT模式开启了整个房地产行业产品分级的先河。

万科GCT模式的品类划分逻辑是基于客户-土地-产品的三角关系,即在不同特征土地上,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产品

图:万科GCT品类划分逻辑

在此模式下,拿到一块地后,首先设想好是某几类客户会来买,上传下达过程中,城市公司与总部间可以充分理解对方意图,投资、营销间的沟通也不必浪费时间。

虽然最后发现,来买的客户偏差至少有50%,为“青年持家型”客户设计的房子,很有可能是健康养老、小太阳的客户也会来买。其原因是,因为行情的震荡,大城市(彼时,万科主要布局在大城市)供不应求,所以更高层级的客户也冲上来了;或者正好居住在旁边,或者拆迁在旁边的客户,也有可能来买。

但是这个偏差不重要,GCT的重点在于,通过产品标准化,万科构建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通过这套语言体系,至少保证了投资决策的大方向是对的。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投资决策80%以上正确就够了,更重要是确保速度,通过加快沟通效率实现快速周转。

当时资金成本不算低的背景下,万科并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周转最快。从而,成就了万科500亿与1000亿的业绩成长。

产品体系很多企业也在做,但是其中一部分走的是专业化路线,追求产品本身的适配性,并为形成语言体系。照猫画虎,与万科GCT体系建立的初衷已有所偏离。


·

惯性增长

2016年,万科首次突破3000亿。

从2010年的破千亿到2016年的破三千亿,万科用了6年的时间(恒大用了4年,碧桂园用了3年),年化增长率仅22%。客观上,就整个行业而言,万科的成长并不算快,观察君认为,这种成长更多地是惯性的增长。

万科的成长始终较为稳健。

反观当年王石与孙宏斌的赌局。

2003年·重庆·“中城房网”会议

孙宏斌:“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

王石:“你不可能这么快超过万科,是不是要注意控制风险?”


从数据上看,顺驰2003领先万科一年突破了百亿,是孙宏斌赢了。

但或许在王石心中,“职业化”的理想如启明北斗,从未失败,永不落幕。





亿翰股份

中国房地产战略服务领域领导者,专注于为房企提供发展战略、运营策略顾问服务,已成为60%以上百强房企的顾问伙伴。

在行业多变时代,企业咨询模式转型之秋,亿翰股份始终坚持以企业研究为抓手,专注于行业发展周期、企业运营模型和城市投资风险的研究探索,以求为房企在快速扩展、价值提升的道路上尽一份绵薄之力。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房地产业战略峰会108项议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