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戏曲中的性/别|女性参与与男女共演的发展回溯

平行儿女们 云南平行 2021-01-16

作者|予妙

编辑|罗预

图片|网络


中国戏曲以声乐演唱和器乐两部分为基本表现形式,适应并体现了戏剧表演性的的要求。戏曲最早的雏形来自中国远古时代的简单歌舞,宋金时代加入传统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后面的元杂剧。但现代意义上提到的戏曲主要是明清时期下发展的产物。


在戏曲史上,虽在宋代南戏和北杂剧时期出现过关于女子戏班的记载,但它指的是达官豪门豢养的私家女乐,女子卖身入府,沦作艺妓,不像男班可在民间流动演出,所以寻常百姓是看不到的女子戏班的演出的。

之后随着礼教意识强化,女性禁止进入戏曲行业,此后戏曲市场被男性垄断。


康熙以来,几乎每朝都有相关禁令,女性无论演戏还是看戏都是禁止的,因为在当时人们会认为,女性唱戏有伤风化。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剧界“全男班”盛行,编剧、演员、乐师、化妆师全部都是男性,而剧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也均由男性来扮演。

京剧早期剧目多以生行戏为主,旦角戏很少。之后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男旦开始增多。

但,展现男性气质与展现女性气质的男演员,受到的评价很多时候是不平衡的,表现女性气质的演员往往容易遭受到语言侮辱,而展现男性气质的演员很容易就受到赞美。


后来,风气渐开,到了清同治末、光绪初,出现了一种全部由少女组成的京剧女班,时称“髦儿戏”

因为传统礼教没有改变,这些女演员仍受到歧视,进不了大班,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用坤角称呼。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当时人们认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


当时女子看戏开始有一个途径:在家看堂会。昆曲就是允许女性专门搭类似女性车厢的台观看的先驱。

提到昆曲,就不得不提《怜香伴》,又名《美人香》,是清代戏曲家李渔1651年写的第一部传奇集《笠翁十种曲》其中一篇,后创编成为昆曲,讲述了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两人想方设法争取长相厮守的故事。


虽然女演员可以登台,但男女同台不被允许,会招致“诲淫诲盗,伤风败俗”等罪名。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更多的女性能够加入到原先由男性垄断的艺术领域中,男女共演才开始形成当时知识分子受改良思潮影响,不但无人歧视女子演戏,还普遍对女性参入艺术领域感到欣慰。

随着这股发展浪潮,评剧也兴起了许多女性为主角、男女共演的剧目,比如《刘巧儿》、《花为媒》。当时剧目的主题很多为女性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剧目的发展与剧情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妇女解放的情况。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是越剧的。1930年-1952年期间,《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被进行重新创编,加入了一些当时的文化、思想。流传至今的选段《十八相送》和《我家有个小九妹》,也被很多学者用性别视角分析。


可以说,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的性别平等发展的历史。


-END-






点击:文章投稿与微信平台志愿者招募


 作者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