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松江警察绊倒抱孩女子?

2017-09-07 网络舆情


阅读提示


  上海松江交警粗暴执法事件已过去几天,各种评论铺天盖地,上海警方也已作出了最终处理结果。然而,事件本身对社会舆论场的撕裂效应,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事件背后的各种舆论观点的逻辑。尤其是在警察执法与公民守法的核心议题上,厘清事实、滤除情绪,才能凝聚更多的法治共识。



  进入9月的第一天,一则上海民警绊摔抱娃女子的网络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广为流传,触发网民敏感的神经。视频显示,一位民警带领辅警在整治违法停车时,遭到了一位违停女车主的纠缠和推搡阻挠。警察在控制该女子的过程中,未顾及其怀抱儿童的安全,绊摔妇女的时候,孩子被重重摔到了地上。“小孩被摔在地上,谁能不心疼”,民警对幼儿构成危险的失当执法行为,触怒了每一个“人为父母”的神经,引起舆论大范围不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024wb9d1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舆论沸腾之际,上海警方予以了密切关注,并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多次回应网民关切。上海市公安局明确表示,该事件中民警为制止当事人无理纠缠而粗暴执法的行为是错误的。警方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警,始终要求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对涉事民警朱某作出行政记大过处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事女子张某作出警告的处罚决定。当地警方果断而不失理的舆情处置,为舆情的消弭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事件本身脉络清晰,警方也迅速就事件责任定性并作出严肃处理,但在舆情演绎过程中,围绕车主女子与执法民警双方“孰对孰错”“谁的责任更大”等问题,站在不同立场,观点迥异,网民观点形成争锋相对的两派。支持警方的认为,警察执法,当事人动手,警察可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没有任何疑义。一些网民还翻出国外一些类似案例进行对比,称“在其他国家,警察让你跪着,双手抱头,你扭个屁股都要挨一枪”“这种情况在美国早就被击毙了”,并痛斥无理纠缠的女车主把孩子作为挡箭牌“置孩子于险境”。而在另一层面,更多网民则对警察没能根据具体实情,不管小孩安危、不计后果采取强制手段予以谴责。部分网民也被情绪所裹挟,甚至对当前一线警察的执法水平予以了炮轰,认为少数基层警察作威作福、执法水平粗暴,这种“借题发挥”“一片打倒”的观点引起诸多基层警察的不满。




  这种激烈的观点分歧引起多家主流媒体的注意,《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先后发声,呼吁网民回归事实、回归理性。



《人民日报》推出的评论文章《滤除情绪才有更多法治共识》指出,这样有着强烈主观性的讨论,容易演化成站队的争吵,不仅无助于事件的解决,而且可能撕裂既有的共识。



《环球时报》评论文章认为,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追究警察过激执法的责任,一方面要对蔑视警察执法权威的行为予以谴责,舆论只有这样才是平衡的,才有利于社会秩序和警察执法水平的双促进。




知名的政法新媒体“长安剑”也刊文提醒,民警执法代表的是公权力,每个警察在执法时,更应该保持克制,因为任何一点执法过程中的瑕疵,都有可能被舆论的显微镜无限放大,最终损害的是警民关系。





  任何评论都应基于清楚完整的事实。在本起事件中,无论是因为对基层警察群体带有固有偏见,而只顾为女车主说话,还是基于对守法的困扰,极力谴责抵制执法的女车主,厚此薄彼的言论都不是舆论应有的“理性监督”。网民的情绪化表达,固然让我们感知了民意的沸腾与公共关切,同时也让更多网民卷入了口水战中,挑起舆论纷争,消耗着公共舆论资源,也撕裂着公共认知与公共理性。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警察执法的争议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是非姑且不论,其折射出基层警察执法环境的复杂化,这也凸显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一线民警在复杂情形下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对网民而言,在任何国家,警察的权威是公共秩序的保障,公民都有配合警察执法的义务。在涉及富有争议的执法案例事件的评判中,我们需要兼顾法理、情理,直面问题,也需要看到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避免用固化的立场封闭自己的思维。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

来源:《网络舆情》第68期 人民舆评

页面编辑:发行部 林敏瑜

 

 


危机应对:五大环节哪个最关键?

如何看待海底捞的危机公关?

女子遭家暴20年:如何根治家暴沉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