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报告写作的架构与方法(上)
● 舆情报告写作也有三个境界
1.宏观有视野,抓立意和布局
舆情话题或事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它们有现在的状态,也有过去的演变轨迹和未来的可能动向。不光在此处,还有可能是一系列变化的一个局部节点。舆情分析报告的宏观视野,要能跳出事件和议题,用“上帝视角”审视。
2.中观有线索,抓趋势和特点
如果说宏观视野是舆情分析报告的金字塔尖,那么通向塔尖则需要若干条逻辑线。否则,再高的立意和视野也是缺乏梁柱的空中楼阁。什么是舆情报告的梁柱,笔者认为是对舆情话题或事件环境、趋势、特点的准确把握。环境、趋势、特点建构起了舆情报告对事件和话题分析的边界和框架。
3.微观有内容,抓观点和数据
舆情观点和舆情传播数据,是舆情分析报告这座大厦的“砖头”。人们对事件和话题的看法,即公开自主充分的表达,是舆情的先决条件。观点的倾向、渠道和载体、发展路径等,是支撑舆情报告的基础,各类数据则是量化分析的必要方式。
● 套路在手,报告不愁
1.量体裁衣,不同需求有不同分析框架
舆情报告的最基本分类是周期性报告和一事一议的专项报告。各类周期性报告从综述、舆情趋势、观点分布到典型案例分析和研判建议,其结构没有明显区别,无非是时间周期的长短对于报告时效和分析深度的不同要求。一般来说,“舆情应对和危机公关建议报告”偏重危机的应对研判和建议,倾向短平快;“舆论宣传效果评估报告”偏重舆论宣传引导个案的评估,倾向用数据说话;“新媒体传播排行榜单”偏重对新媒体传播力、互动力、影响力传播情况的排行,倾向全面的新媒体大数据分析。
2.解剖麻雀,抓住舆情分析的基本要素
舆情分析报告根据报告需求有多种类型,但各类报告在内容组织上是相通的。再简单的报告,都跳不出“数据支撑”“图表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研判”四个方面。报告的规模取决于四方面内容的丰富程度,报告类型的区别则表现为四方面内容的侧重。
3.问题导向,分析研判是舆情报告灵魂
舆情研判是对事件或议题从开始形成到发酵到平息整个过程中,对传播者议程设置、受众反馈、当事人回应等方向进行的渠道、内容、行为和策略的分析。舆情研判是舆情分析报告的纲领与精华。舆情研判的重点与方向,决定了舆情报告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如果将舆情研判聚焦于主要涉及渠道、内容的传播者议程设置与受众反馈分析,那么舆情分析报告相应地需要对舆情事件或议题相关的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活跃网民介入、网民评论做详细的梳理归纳,分析其特点。而一旦将当事人回应作为舆情研判的主要内容,舆情报告就需要对舆情当事人面对的舆论环境、舆情回应内容、舆情回应策略等进行分析,以考察当事人舆情回应能力。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贾伟民
来源:《网络舆情》 第81期 政府应对·舆情课堂
页面编辑:发行部 林敏瑜
参与读者调查问卷
赢取Kindle电子书
活动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