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研之青年才俊|新刊
欢迎打开这条推送
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又一次精心奉上的
《定位》杂志总第40期新刊预告
测绘科研之青年才俊
本期聚焦测绘行业青年学者的科研成果
为你讲述
这群测绘新青年的故事
导师谈
针对当下科研人才培养依旧以论文数量为主要标准的现象,龚健雅院士表示,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在压力之下,坚守本心,只要能做出好的成果,青年学者的名字终会为国家和社会所知。
在陈锐志看来,随着时代发展,所有人都要与时俱进。同时,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测绘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以新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这要求青年学者要善于改变,把测绘技术应用于新领域,不能老盯着传统的东西。
袁修孝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守住一代代测绘前辈打下的阵地,扛起学科发展大旗,沉下心来经受住诱惑,不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学科建设上扎扎实实地耕耘。同时,青年学者还要做到科研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张良培希望每一位青年学者都能找到内心真正喜爱的事情。放下功利心,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热爱自己从事的行业。同时青年学者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肩负了更大责任的老师。
青年才俊
从事卫星精密定位与导航位置服务理论及应用新技术研究的李博峰认为,高精度是应用需求导向的精度,且必须要降低成本,成本决定市场。
随着生态文明日益受到重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提出以及自然资源部等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刘小平认为,团队的研究遇上了更好的时代契机,也有望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做出更好的科研贡献。
当李星星遇到科研瓶颈时,慢走和睡眠成为了他思索难题的方式。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时间让他在科研的深海中潜得更深。对他来说,测绘是一片望不到底的深海,只要有心,总能够在这片海中发现新的明珠。
2000年,乐鹏开始了从大地测量走向地理信息的科研之路。这一走,就是18载。乐鹏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超级大脑却遇上了良师益友。但也因为这份幸运伴随而来的压力,促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
程亮一直做着三维数据集成与南海遥感的研究。在他看来,南海问题科学定策与综合施策需要遥感。通过用激光雷达、摄影测量、船载声呐等技术,实现了南海岛礁遥感从二维走向三维,为我国南沙岛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测绘事业需要新鲜的、不一样的技术,“如果大家都挤在同一个热点方向做同样的东西,那总有一天会无事可做。”而耿江辉想做的,正是和别人不一样,或者是说没有很多人愿意做的事。
从武汉、北京、芬兰再回到武汉,一路求学的柳景斌没有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和好高骛远,只有一个普通工科男“把事情做好,把应用服务做好”的纯粹。这份纯粹,让他踏入极其复杂的室内定位导航和位置服务领域,一待就是十年。
为了追逐科研梦,袁林果一直没有轻言放弃。四年前,他申请国家青拔给自己创造科研条件。四年后,身兼数职的他,辞去了行政职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这就是袁林果,一位纯粹的科研主义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陈亮看来,一千个科学家却能碰撞出不止一千种的火花。通过跨学科研究,他与许多不同教育背景、研究方向的学者聚集在一起,能让他从中发现了不少科研上的灵感。
在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十年献给“资源三号”卫星后,张过又一头扎进了“高分三号”和“珞珈一号”的研制中。一路走来,他一直在跟测绘卫星较劲。
对胡俊来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从事的InSAR三维形变研究能够帮助实现提前预警地质灾害,例如当今世界上都未能解决的科学难题——地震预报。他的梦想并不是天方夜谈。他坚信,只要朝目标坚持去做,梦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一直热衷于新事物的裴凌,每隔五年就会基于目前的研究基础拓展一个新方向,以至于他的研究方向涉足室内外无缝导航与定位、智能认知手机、全源融合导航和认知导航等十余个领域。即便方向有困难,他也会坚持下去。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浏览全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