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丨缘分天空,就在我与中海达之间
【作者简介】溪流,浙江宁波人,1979年进入大连舰艇学院海测系学习,一个长期战斗在海洋测绘第一线的原海测兵。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记得在年初的2月26日,“中海达讯”微信公众号发出了一篇文章《千元稿酬,我们是认真的》(我们真的是认真的,不信你点击蓝字看看),就在群里与胡炜副总打趣地说:我来参加征文活动,但不写中海达,可以吗?,胡总回答:可以。如今半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动过笔,却依然牵挂着千元稿酬的事。
军人出身的我承诺为先,答应了就认真去履行,方显出军人本色。当然那千元稿酬也始终惦记着,哈哈。趁这几天周末有空就来兑现承诺,不写中海达那只是戏言,其实在我的测绘人生里与中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且听我慢慢道来。
记得在2016年的秋季,有感于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写了一篇文章《四个年代,我所读出的创新故事》,每个年代选出一个代表人物,把出身在不同年代的创新人物组合在一起。
其中,出身在六零一代的人物就选择了中海达创始人廖定海。其实这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因为我们既是同乡又是大学同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创新的元素,也见证着“中海达”这个民族品牌的成长。
记忆拉回到久远的大学年代,拉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在我们还是懵懂少年的岁月,我和廖总就在那个年代一起幸运地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一起走进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测系。
那时的学校名称还叫海军大连第一水面舰艇学校,一个很有“中学范”的名字。受感于军校严酷的队列生活,“走对了路,进错了门”,似乎是我们大家的共识。但不管是否进错了军校的门,好在终于一起从千军万马的拼杀中迈进了大学的门。
记得我和廖总一样,我们的第一志愿都不是大连舰艇学院,廖总是第三志愿,我则是第五志愿。军校优先录取,对于这点,当时的我们其实并不清楚,都是“被选择”误入了军校。
所谓进错了门,其实与个人爱好有关。廖总高中期间喜爱数学,本想进数学系,却“被选择”学习了海洋测绘专业。其实在测绘领域与数学关系极大,测量平差、水深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建立等等,无不与数学有关。
真正到了大学阶段,廖总的爱好也在转移,变得酷爱无线电,那时就订阅了许多电子类杂志,而且他动手能力极强。记得在校期间组装过电子琴,也组装过黑白扩印设备,爱动手、勤于思考是他个人养成的习惯。
临近毕业,系里成立了测量定位自动化系统开发小组,源于他软硬件都精通,所以就进了当时的研发小组,也就此奠定了他今天事业的基石。
大学毕业后各奔东西,我回了宁波,他去了广州,联系就渐渐少了。后来听说他在广州折腾GPS,心里略为一惊。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GPS只有国外品牌,许多人估计连GPS是个什么概念都还不清楚。
我在部队算是用得较早的,Trimble 4000ST和Trimble 4000SE在当时是唯一的GPS品牌,定位精度在100m左右,只能用于近海水深测量。
1990年,廖定海与他研发的GPS
再后来,听说在他与大连舰院及海测所共同研发我国第一代GPS实时差分系统,就感觉这位同学不简单,居然折腾起GPS来。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培育民族品牌,部队引进了一批国产测量型GPS用于沿岸水深测量,我是单位GPS应用的牵头人。
有一次部队在福建测量期间,因为有几台GPS设备有故障,我就去了广州找当时还在南方测绘负责GPS开发的廖定海,那时的他刚刚脱下了军装离开部队。
1990年,廖定海研发的GPS在南沙群岛应用
同学相见倍感亲切,在一番好酒好菜招待之后,既佩服他有勇气离开部队,也有些好奇。于是就问他:你离开部队后就想进南方测绘?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选择部队转业安置到政府部门的居多,选择到企业的人极少,当时也没有什么自谋职业的政策,到企业就叫下海。
何况在部队正是他高光的时刻,此时急流勇退似乎不可思议。记得廖总嘿嘿一笑回答我:我到南方测绘与马超不是上下级关系,只是合作关系,负责国产GPS的研发与应用。
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廖定海的心思,南方测绘一定不是他最终展示自我的舞台,只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果不其然,在不久后就从别人口中得知了他另立门户,自创了中海达品牌。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廖定海,一个有着极强能力与勇气的人,一个从来不居人后的人,才符合他的个性。只是当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品牌为什么叫做“中海达”?有些拗口,也不是我所喜欢的品牌名字。
再后来部队就配发了一批中海达品牌GPS,用于当时的沿岸水深测量,用多了就习惯了“中海达”三个字。作为海洋测绘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说廖总对于海测生活是极其了解的,因此无论在中海达水深导航界面设计或水深成图软件设计方面,都很有针对性,故在当时被我们广泛使用。
数据采集与成图一体化的思路,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记得当年上交资料验收也是用的中海达成图软件。要知道中海达最初的软硬件都是他折腾出来的,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接地气是我们一代的共有特质。
1992年,廖定海在他研发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讲话
源于知识产权保护,中海达导航与成图软件都配发了软件狗,只是整图的人一多,软件狗就不够用,要知道当时买一个软件狗需要8000元。于是,就伙同高手们破解导航与成图软件,毕竟在中国社会,大家都不愿在软件上花钱,免费是国人的习惯,却也是实情。
当然,此事得瞒着中海达悄悄来做。看来那时中海达的软件狗密级不算太高,用不了多久就被我们解破了,于是大家都进入了免费时代。至于对廖总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似乎当时并无愧意,哈哈,就此致歉也不算晚吧。
不久后,就又听说中海达在研发测深仪,我想这并不令我意外。毕竟水深测量自动化中除了定位还有测深,缺一不可,何况廖总对于海洋电子产品的开发有瘾头。
后来,自己公司成立后买的第一套测深仪就是中海达一体机,界面设计与系统安装都方便,用得也一直比较顺手。直到有一次,在福建湄洲湾作业期间,航道上渔网较多,晚上收测返航期间,发现测深仪换能器不见了,而船只在航途期间却毫无察觉。
廖定海与同事在办公室操作仪器
这说明中海达测深仪换能器的早期设计连接部分有缺陷,于是就通报了相关情况,好在他们迅速作出了改进。
其实,作为海洋测绘的从业者,自己与中海达的关系就是上下游产业链的两端,作为产品的使用者,我更希望国产民族品牌的快速崛起,并用自己的用户体验反馈来不断改进他们的设备,旨在改善与简化用户场景和操作界面。
就这样,与中海达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再后来中海达的人到了宁波,就把我这里当成他们必须驻站的地点,自己尽一些东道主的职责也是理所应该,大家在不同场景、不同层面上都有交集。
2011年,廖定海(左一)进行上市敲钟仪式
自然,期间与廖总的交往并不多,毕竟上市后的他更加忙碌了,也不会再拘泥于技术环节,而会在战略层面多做谋划。记得有句话是,不常联系不代表忘记,因为在彼此的心里,没忘就无需总提起。
现在这个阶段,倒是与中海达的宋瑞子、李洪江、胡炜等交往渐渐多了起来,这一切既源于微信,也源于现实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比如前不久在舟山举办的新时期海洋测绘发展论坛,中海达海洋公司作为独家赞助单位,与作为承办方的我联系更加紧密,那是自然。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他们的全程参与。
写到这里,似乎言犹未尽,交往会继续,生活也会继续。只是最好的回忆都有收笔的时候,从远处看才见到最美的风景,何况期间还被我用几笔败絮夹杂着,那就赶紧打住。
往期投稿作品:
标星+置顶
一秒找到中海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