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侨乡汕头的“过番史”,有这样一封封泛黄的珍贵侨批。
它们是特别的家书,寄托着大批漂洋到异乡打拼的华侨对故土亲人的思忆与眷恋。它们是千家万户的故事,琐碎的言语里有真切的情谊,蕴含的孝道与亲情令人动容。在温暖治愈的母亲节让我们细读侨批里的那些浓情诉说重温那些年远渡重洋的游子心中对母亲深厚而细致的爱.....
在那个物流尚不发达的年代,温情满满的“远程下单”是表达孝心的方式。
侨胞叶礼仁担心母亲年迈体虚,寄来侨批叮嘱母亲“凡为当用要用,不可省俭”。怕老母亲舍不得花钱,于是在信中他又告诉母亲“每圩必定到张聚有肉店取肉一毫,毋得忘记。此银儿外面完他……”
这封批信,叮嘱其母亲每次赶集时不要忘记去“张聚有肉店”拿一毫钱的猪肉,猪肉钱由儿子另外还给店老板。
▲叶礼仁让母亲不要节俭,并告知定期为她买肉
他又专门为此事写了一封侨批给肉店老板云阶兄交代一番,还不忘叮嘱云阶兄“倘若吾母不曾抵贵号,必须劳心托人付上,以免风雨之悞(误),予在外敢(感)恩于兄。容后每月予必托水客续陆(陆续)付完,断无有悞(误)……”意思就是,如果因为天气不好或其它原因他母亲没有前往肉店,请云阶兄务必托人送过去,猪肉钱他会每个月托水客陆续交还,绝不会耽误。
为了让节俭的母亲丰衣足食,这位孝子“操碎了心”,如此精心安排尽显孝心,令人感动。
见照片如见亲人,能够收到万里之外亲人的照片,是一剂慰解华侨们离别之苦的良药。然而,那时并没有发达的摄影设备,拍照片是一个隆重甚至有些奢侈的“仪式”。
1946年,华侨育钦给海外母亲的回批中写到:“儿在三月初二往汕头,与育志兄同摄一影,念也收到否?儿身上穿之衣服在樟厝洲与朋友借的……脚穿之鞋是在本乡三房清潮、偏名大种伯借的,此人是儿之亲身好友。”
▲育钦写回批告诉海外母亲,为了拍照片向亲友借了衣服和鞋子
华侨饶思文在给母亲的批信中写道:“母念儿之心切,故寄呈像片一张,虽身在万里,不啻如在家也。本欲合父亲大人、四弟、五弟合摄一张,后以不果,故只得将既摄成者寄呈,无事之时取而观之,母子相见,喜何如也。”
因自己和父亲以及两个弟弟都在海外,这位善解人意的华侨,想到母亲一定十分思念他们,本来想照一张合影寄回去,但还没有照成,只好先将自己的单身照寄回去给母亲,让母亲有空时就看看,这样可以感觉和儿子见了面一样,也能开心一点。这些关乎照片的只言片语,生动反映了普通华侨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浓厚亲情。
有这样一封“兜兜转转”的潮汕侨批,它在1957年经汕头海关拆验并会同汕头邮电局重封。从批信上的邮戳可以得知,批信是从泰国崇峻信局有限公司寄出,到达汕头海关后,被拆验,重封后从汕头邮局寄到广东潮安南桂。
▲1957年经汕头海关拆验并会同汕头邮电局重封的潮汕侨批
作为国际信函的侨批,不允许夹带任何物品,但一些华侨并不十分清楚这规定,又急切地想把东西送到亲人手中,这封特别的侨批就险些“过不了关”。本来信件夹带洋参片应没收,但海关还是本着政府照顾华侨的精神予以放行。不过,海关希望收件人能转知国外亲友今后不得再在信内夹寄物品进口,并在批封上留下了“注意书”。
▲华侨在信中叮嘱外甥要照顾好母亲的身体健康
▲新加坡华侨郑续举于1946年在批信中提醒母亲将多余的钱购买豆饼,勿存国币
这位华侨为母亲做起“理财顾问”,用心谋划。他预感到国币将变成废纸,多出来的批银不能留着,让母亲先把冬季用于施肥的豆饼先买起来。
远隔重洋的华侨心系着家人的生活,一方面保持了解家乡实际情况,一方面时刻关注媒体对国内形势的报道,不断“打破信息壁垒”,殷殷嘱托字字关情。
言为心声,侨批不是官样文章,是亲人间情感最朴素翔实的反映。比如,有华侨就在信中向母亲“安利”自己爱看的潮剧。
“……儿得到一个好消息:就是澄海下社陈厝‘南光戏院’时常有潮州戏来表演,计有‘源正班’‘赛宝班’‘怡梨班’‘老正顺班’‘三正顺班’‘玉梨班’等,有这名班潮州戏,切思儿身居于‘印尼’不能前往参观,只有夜间在作梦也!!!……”
▲李芝敏写给母亲的侨批
身居异域,突然有家乡多班潮剧到来表演,海外赤子欣喜若狂的心境,难以形容。然而一觉醒来,这竟是南柯一梦,这梦还居然被华侨李芝敏戏称为“好消息”,写进寄给家乡母亲的批信中。
与隔海万里的母亲开了一个“玩笑”,让老人家开心,与母亲分享自己的喜乐哀愁,这就是海外赤子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
让我们铭记这些“跨越山海”的情意
不吝惜地表达我们的爱与关怀!
来源:汕头发布
编辑:嘉嘉
校对: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