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南中国桥上的华附少年

葛菁老师 华附初语 2022-05-22


好消息!好消息!

由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18-2019学年广东省“朝阳读书”主题教育活动,“我为祖国点赞”演讲比赛于2019年5月25日落下帷幕。

        初一5中队林以晴同学,以《中国南大门的桥》为演讲题目,在全省各地市31名中学学生代表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学组(包含高中)特等奖第一名!


其实大家对林以晴应该不陌生,在五月初学校团委开展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演讲比赛中,她就以大方的姿态,镇定的台风,征服了全场师生,获得了学校一等奖,被学校推荐参加这次广东省“朝阳读书”主题教育活动的演讲比赛,并获此殊荣。

在不久前的南粤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上,林以晴作为领诵,和伙伴们一起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其实,演讲和朗诵都是语言的艺术,都是用语言在和观众做面对面的交流。虽然二者有很多区别,但对演讲者和朗诵者都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都需要使用口语和观众进行交流,所以,吐字清楚很重要;

都需要使用态势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姿态要大方得体;

都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传递自己的情绪,所以,朗诵基本功很重要。

下面我们通过欣赏林以晴这次获奖的演讲来体会这几点。



很多同学没有经受过表演基本功的训练,在演讲或朗诵的场合过于紧张,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尤其是写好的演讲稿或朗诵文本背不出来的时候显得非常尴尬,更不要说表现力和感染力了。

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反映,马克吐温说过,这个世界上演讲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紧张的,一种是装着不紧张的。今天我们看到林以晴在各种比赛各种场合都轻松自如的表现,其实和她从三岁开始大量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谈到这次获奖,林以晴同学也提到,这两次比赛是她刚刚开始接触演讲,演讲和她原来一直接受的朗诵训练完全不一样。以前的朗诵是努力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做在研究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去想想文字带给人的画面感,然后用声音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传递给观众;而演讲,她感觉是要把自己的观点传递出来,和观众进行交流,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还不一样,她感觉自己在声音的处理上,节奏的控制上还有很多欠缺。

可能会有同学发现,以晴在舞台上的各种表情、动作与生活中不太一样,这样是应该的吗?

其实问题可以这样问:当生活给你一个舞台的时候,你怎样能站稳你的舞台?

在国外,在公众面前说话,是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的训练,请看下面这张图:

所以我们看到:

1、很难想象一个发音不准确、不响亮,语音语调平平的演讲,会让受众叫好。

2、需要有和受众要有眼神的交流、以及对受众需求和心理的把握。

3、需要营建通过肢体语言的呈现、通过演讲形式和节奏的把握传递出来的气场,来感染受众。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一天就能训练出来的。

要问问你,为站好以后属于你的舞台,你做好准备了吗?


有了演讲的姿态,要想达到演讲的效果,必须要打造好你演讲的内容。否则就变成只有“演”,没有“讲”。

演讲的功能就是用来说服听众,所以你在准备演讲词的时候,脑袋里不妨想着以下几个问题:

1、今天的观众是谁,他们和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

2、今天我要用哪些故事来演绎我的观点?每个故事和观点怎样结合起来。

3、我的演讲一共有几个必须让观众注意到的语句,他们怎样才能注意到。


我们来欣赏一下林以晴在省赛上的这篇演讲词:


                         

 中国南大门的桥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林以晴

我出生的时候,珠江上已经有了18座跨江大桥。在我有限的成长岁月里,还未来得及与这18座桥一一相遇。陪我从童年走到豆蔻的那些桥,就成为我乐于造访,安放心绪的小天地。

妈妈说,我上幼儿园时,放学后还要上钢琴兴趣课,每次去上钢琴课的福利,就是课后能去海珠桥看夜游船。那时的我,特别爱跟着灯火通明的夜游船从桥洞的东边穿到西边,再从西边穿到东边,如此往复,乐此不疲。幼儿园毕业后,我便很少去海珠桥看夜游船了。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参加完一个朗诵比赛路过海珠桥,趴在护栏上休息,顺便看了会儿夜游船。短短几年,游船已不再是儿时模样,船头造型花样百出,船身装着大大的LED屏,船高从一层变成了三层。眼前的一切,让我不禁唏嘘惊叹,竟脱口朗诵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上中学后,我喜欢靠着双塔单索的海印桥琴弦,让解不开的难题在珠江金色的涟漪里松绑;我钟爱穿过广州桥的车水马龙,让紧绷的神经在二沙岛的小夜曲里舒展;我还热衷于融进独塔双索的猎德桥彩灯,让凌乱的思绪在珠江新城的旖旎里熨帖……

逆数时光,童年的海珠桥已披上璀璨的花灯礼服,不复儿时模样;你侬我侬的海印桥、广州桥、猎德桥也悄悄旧貌换新颜。从1933年海珠桥建成到2009年猎德桥竣工,珠水汤汤70载,抚平了多少历史创伤,浮沉了多少人世沧桑。偶然路过的人民桥、解放桥又添了怎样的风韵?尚未涉足的那些跨江大桥会不会带来初次邂逅的心悸?一座座跨江大桥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筚路蓝缕, 40年改革开放、新时代大国崛起。

悠悠珠水东入海,跨海大桥接港澳。今天,承载着中国梦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南大门链接全球的热键,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天梯。桥的这头是“现在”,也是“中国”,那头是 “世界”,也是“未来”。我多么庆幸,出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多么自豪,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必不负命运眷顾,将那一座座跨江大桥的栏杆一一拍遍,去抚摸70年筚路蓝缕的车辙,亲近40年改革开放的气魄,承传新时代大国的风范。我坚信,只要我们戮力同心,为国造梦,中国梦就不是梦!


这篇演讲稿基本上是林以晴同学自己完成的,妈妈帮助做了一些后期的润色,作为初一的同学,文字稍显稚嫩一些,不过,我想这个演讲能够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有了她自己的故事,她的道理建立在她自己的故事上,打动了自己,打动了听众。

人类爱听故事,因为人们喜欢形象化的思维,爱在别人的故事中审视自己,完成自己的又一次成长。

道理大都是相同的,但是通往道理的道路各自不同,作为演讲比赛的评委老师,其实就是在看谁的道路顺理成章,谁的道路一路风景。


林以晴学习语言艺术已经很多年了,从朗诵到演讲,现在她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她说,由于每次朗诵前,老师都给她充分讲解诗句的含义,所以她眼前总是一幅幅画面,也更能贴近作者的感受。所以她在语文课解读课文的时候,也总是很容易抓到关键。

可能以晴年纪还太小,还说不清楚朗诵是怎样为她语文学习打就了扎实的基础,她的语文老师说: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她对于细微处的标点都用心揣摩,仔细感知并多方查找资料进行理解,这种咬文嚼字的态度,其实就是近距离接近语言带来的。

以晴的妈妈提到以晴学习语言艺术的作用时,说:“其实我们刚开始只是想让以晴广泛阅读,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可以让以晴读到很多诗词歌赋,遣词造句,美文名篇等等,后来慢慢才发现语言艺术的学习对增加以晴的自信,培养她的想象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是啊,语言是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带来的好处又何至于此呢?

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


相关链接:

     从柴静的演说学会怎么打动并说服别人(点击可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