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抖擞”,精神也好了,烦恼也少了




唯有抱着“本来无一物”的智慧觉知,

才能抖落这世间的种种红尘。


“口头禅”专栏

第16篇


 

抖擞的是精神,还是烦恼?

 

说起“抖擞”,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精神抖擞”。在现代语境中,作为振作和奋发来解释。而它本来的含义就如字面意思一样,是抖动、搜寻的意思,亦作“抖藪”。

 

在刘克庄的《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里写到:“抖擞空囊,存留谏笏,犹带虚皇案畔香。”

 

《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而在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中,有:“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

 

从上面的诗词可以看出,抖擞基本上就是个动词,指抖动、抖落。而在佛教中,抖擞为梵语(dhata)头陀的翻译。

 

《法苑珠林》曰:“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从文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抖擞”是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就是通过苦行断除自己对饮食、衣物、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这个比喻让我想起了电影《太极张三丰》中的一个经典桥段:

 

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中午,张三丰和秋雪在荒野散步。他们无意间看见对面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一个人,对着不远处一个背着一大捆柴木的中年人大喊:“大哥,嫂子生了!”中年人一听欣喜万分,急忙扔掉柴木,朝着家的方向飞奔而去。张三丰若有所悟:“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

 

这里的“放下负担”就是一种抖擞,如《法苑珠林》所比喻的那样,抖擞掉自己的烦恼、贪欲和执着。



 

佛弟子的

“断舍离”抖擞法

 

当今有个流行词语和“抖擞”很相近,那就是“断舍离”。断舍离最初的意思,是通过立足当下和新陈代谢原则,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先从观念上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然后通过杂物的整理了解当下自己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构筑令自我愉悦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己所拥有的外物做减法,放下心中的执念。

 

与此类似,佛弟子也有自己的“断舍离”。

 

○断,断除贪嗔痴

“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佛弟子修学的“四弘誓愿”之一。佛陀教导佛弟子首先要断除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也就是贪欲、瞋恚和愚痴。


▪ 贪欲:依众生各自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想要占为己有的想法和欲望。

 

▪ 瞋恚: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

 

▪ 愚痴: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

 

而因为这三毒作祟,众生便会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恼怒、烦闷等情绪,这就成了烦恼。断除烦恼,就要断除贪、嗔、痴这三种根本起因。

 

○舍,布施与放下

要断除贪、嗔、痴,“舍”是很好的对治法门。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根本是心向外追求,迷惑于外在的物质世界。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了我们的真心,产生烦恼,进而造业。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舍”。

 

▪ “舍”的第一层含义是布施

通过修行布施,可以对治我们的贪心和执取,也可以说是“舍”去我们的悭贪、吝啬,所以布施是四摄、六度之首。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能对治悭贪、吝啬,是减少贫穷之因。所谓财施,是以财物施于他人;所谓法施,是以佛法、技法等施于他人;所谓无畏施,是以勇气、鼓励施于他人。

 

▪ “舍”的第二层含义是放下

在布施的同时,放下自己对财物和法理的执着,乃至放下自己布施者的身份,放下对布施的回报。

 

如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也就是在布施的时候,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在布施中,做到“三轮体空”。

 

○离,远离恶因缘

而“离”则是离开,远离。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们除了要做到“断”和“舍”,还要远离容易引起贪嗔痴的因缘。

 

于外,就要拒绝前往充满物欲和诱惑的环境(卖场、集会、酒吧、歌舞厅、赌场等),减少多余信息的摄入(花边新闻、各类广告、肥皂剧、抖音小视频等),远离抱怨吐槽、尖酸刻薄、搬弄是非的人和事。

 

于内,修习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于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生起智慧的观察,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净、乐、常、我四种颠倒。



通过如实地观照身、受、心、法的当下,可以看见这世间的真相,学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念,最终灭除烦恼。

 

从某种程度来说,佛法的断、舍、离是一体的,断即舍,舍即离,离即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千年前的偈子,能使人内心震动,不经意间便将深处的烦恼抖落干净。

 

有人用“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虽然不沾身,芳馨已入心”来譬喻和鼓励世人在凡尘俗世中,不要受外界的事物所诱惑和影响,要有一颗超脱凡尘的心,用一双慧眼勘破这繁华世间的虚假。

 

须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唯有抱着“本来无一物”的智慧觉知,才能抖落这世间的种种红尘。

 



留言互动

你抖擞自己的烦恼了吗?

LEAVE A MESSAGE



文字|问强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编辑|慧法


/

/

文殊院青年佛学会“闻熏班”第十八期招生倒计时第5天,抓紧报名!
从佛学视角“认识生命”③:世上最坚固的执着,是什么?
我眼中的生、老、病、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