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三百余年音声菩提路




2014年3月
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
演讲中指出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
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
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
乃至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佛教梵呗唱诵
就是颇能表现融合、发展、创新
进而形成中国独有特色的一种佛教文化艺术形态
其中的“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
更是在历史岁月中,在艰难条件下
努力传承存续,积极探索发展
经文殊院十八代方丈和历代僧众的共同努力
成功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走近“文殊院川腔梵呗”
踏上它三百余年的菩提音声路

 

中国佛教梵呗与川腔梵呗
 
史载,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有一种佛教音乐形式——梵呗唱诵,随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梵呗唱诵在其发展历史中不断与中国民间音乐、文学艺术等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体系,被誉为“佛教音乐考古的活标本”。
 
梵呗唱诵早在古印度时期就相当盛行。梁·慧皎《高僧传》载:“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人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梵呗唱诵也随之传入。当时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竺法兰、康僧会,被奉为南北两地梵呗的祖师。由于他们所传的梵呗都是西域风格的梵呗唱诵,所以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

 
三国时,佛教徒开始创作中国的梵呗唱诵。“鱼山梵呗”可谓中国最早的梵呗,为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所作。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梵呗唱诵内容、目的、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同时,庐山慧远禅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后来,由于齐代萧子良和梁代开国皇帝萧衍的重视,南朝佛教音乐兴盛发达。萧子良集结江南地区梵呗唱诵水平高超的名僧,撰写了《梵呗序》和《转读法并释滞》等梵呗专集。梁武帝萧衍则亲制十篇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并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仪式,使当时的佛教仪式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齐代王融还作有《法寿乐歌》,融合了转读、唱导等梵呗形式。
 
隋唐是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初唐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曾著有《法事赞》《往生赞》《般舟赞》等歌赞三卷。中唐法照法师,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流传至今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晚唐少康大师则更辟蹊径,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当时,艺僧们高超的音乐技艺,不仅征服了众多善男信女的心,更使宫廷一流音乐家为之倾倒。
 
宋元以后,中国佛教梵呗唱诵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逐渐与民间调合流,普遍为各大寺院采用。如民间曲调《挂金锁》《望江南》《柳含烟》《山坡羊》《浪淘沙》《阿弥陀赞》《虔诚献香花》《回向偈》等佛曲演唱延续至今。四川蒙顶山甘露祖师制定《八十八佛忏悔文》与《蒙山施食仪》,亦成为后世佛教晚课内容。
 
明朝末年,四川佛教毁于张献忠乱蜀,四川的佛教梵呗唱诵也濒临灭绝。明末高僧破山海明禅师在江南地区继承密云圆悟禅师的佛法思想,后回重庆双桂堂住持弘法。海明禅师有弟子圣可禅师,圣可禅师的弟子慈笃禅师于清康熙年间在成都古信相寺遗址上重建文殊院,为文殊院中兴第一代方丈。在海明师徒数代的努力下,流传于江南的十方腔梵呗传扬于西南地区,进而又与巴蜀地区尚存的佛教梵呗相结合,使四川佛教梵呗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川腔梵呗唱诵。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传承之路
 
巴蜀地区的文化性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十方腔传入巴蜀地区后,作为巴蜀佛教仪式中唱诵的音乐——川腔梵呗唱诵——不断与本土独特的文化、音乐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以四川方言为基础的川腔梵呗唱诵。这是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中,最能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音乐展现。
 
文殊院作为巴蜀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禅宗丛林,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川腔梵呗唱诵中的重要传承之一,最能体现巴蜀地域性文化特征中梵呗流派的特色。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以四川方言为基础,佛教仪式音乐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其唱诵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涉及到巴蜀地区佛教的日常生活、佛教仪式等方方面面,集中表现为早晚课诵、二时临斋,以及祝延超度的普佛、焰口、水陆法会、浴佛法会等佛事仪轨,还有传戒、布萨等仪式和“佛诞晚会”等艺术展演。
 


为使“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这一重要的佛教文化存续不辍,从文殊院中兴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自清康熙年间恢复文殊院以来,三百余年间得到十八代方丈、住持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口传心授与坚持宗教生活、法会活动等形式,使其传承不断。

特别是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引入十方腔梵呗,奠定了传扬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的基础;第五代方丈天晓和尚领众薰修《瑜伽焰口》等佛事,促进了川腔梵呗唱诵的形成与发展,并渐具文殊院特色;1922年,第十五代方丈禅安和尚支持维那法正法师整理刊印《释氏梵呗全集》并作序,成为巴蜀禅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备典籍;1988年,在第十七代方丈宽霖和尚的指导下,常厚上座录制了常用赞颂并定韵标板而成《简明常用赞本》,至今仍为巴蜀僧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用教材;2006年,第十八代方丈宗性大和尚倡导组建菩提慈善艺术团,坚持每年举办文殊院“佛诞晚会”,2016年又开办梵乐培训班,亲自整理编辑《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成为川腔梵呗唱诵集大成者。
 
可喜可贺的是,在宗性大和尚的指导,巴蜀地区佛教界及文化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全寺僧众通力配合及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下,2020年12月,“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成功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宗性大和尚、仁定法师、宏琳法师为主要传承人。空林梵韵,实至名归!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独具特色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从初步成型、形成规范到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特征。
 
首先,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以四川方言为基础,集巴蜀地区川戏音乐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具有巴蜀地域性特征的梵呗唱诵,是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中最能体现巴蜀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
 
其次,具有艺术化特征。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与舞蹈(手印)的结合,琵琶、扬琴等传统乐器的融合编排,使佛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声佛事”;在满足基本的实用性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文化感染力。
 
最后,具有民俗化和民间化的特征。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中,除据佛教经文创作的一些佛教歌曲外,还有部分取材于巴蜀地区的川戏音乐或道教乐曲,透着一股源于民间的朴实与清新。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除已具备的三大基本特征之外,还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其风格体系明确,音乐特色突出,使用途径多样,以及与其他梵呗流派不共的特色唱腔及技法上。
 

首先,风格体系明确,大致可划分为两个体系:庄重的佛事体系、活泼的佛事体系。庄重的佛事体系以大雄宝殿为主要使用场所,梵呗唱腔平稳和缓,气氛庄严肃穆;配乐器仅仅使用大磬、引磬、木鱼、铛子、铰子、鼓等常用法器;唱诵内容包括早晚课诵、上供、水陆内坛、传戒、浴佛法会等仪轨。

在活泼的佛事体系中,唱腔转变灵活,哀事致哀、乐事致乐,活泼灵动、声情并茂;配乐器在上述六种常规法器之外,还配有笛子、二胡、二星、云锣、扬琴、琵琶、阮、笙、唢呐、钹、镲、铃、螺等;应用范围包括祝延超度的佛事、转咒、拜忏、放焰口、水陆外坛等。在佛事活动中,梵呗音乐由维那领导悦众来演奏乐器与主唱,其他僧众附和;参与的僧人须身穿海青与袈裟,庄严如仪;根据具体内容布置相应坛场,陈列各种供具。
 
其次,音乐特色突出。十方腔梵呗唱诵、川腔梵呗唱诵、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有着一脉相承与发展的特点。以《炉香赞》为例,十方腔唱法韵律和雅庄重,缓慢平稳,以“七星板”为转板;川腔唱法比十方腔更加欢快高亢,亦以“七星板”为转板;而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综合二者特点,唱腔转变灵活,哀事致哀、乐事致乐,既有宁静平和的一面,也有活泼灵动之感,以“软三星板”为转板。
 
最后,用途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用于祝赞、延生等阳佛事仪轨中,如《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卷上之内容;二种用于往生超度等阴佛事仪轨中,如《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卷下之内容;三种用于文殊院“佛诞晚会”等综合文化艺术表演中,如表现庄重祝福的香赞、祝延等内容。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与十方腔梵呗的不共特色,主要表现在晚课中的“硬三星板”《清净大海众菩萨》《普贤警众偈》,以及很多十方腔梵呗所没有的内容,如“连九板”的《摆脱红尘》、“三星板”的《古佛家风》等,可以说至今仍保留着其他地域早已失传的梵呗唱诵内容。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价值不凡
 
今天,随着佛教梵呗音乐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喜爱,文殊院川腔梵呗的内外价值也更加凸显。除具有美学艺术性、内容丰富性与不可替代性,它还是研究中国音乐史、地方民俗音乐,研究佛教中国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为什么每天都有许多人在文殊院大雄宝殿前聆听“晨钟暮鼓”?因为在川腔梵呗唱诵的宁静音声感染下,能洗去尘劳,获得心灵的慰藉与超脱,进而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人世间的不如意之事。

所以,梵呗音乐与世俗音乐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后者往往使人增加贪欲,躁动不安,前者却是以净化人心为目的;佛教仪式中传达的宁静超然的慈悲精神,对陷于烦恼困扰的人还有抚慰与“拯救”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善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坚持文化自信的主旋律下,保护和传承这一经过历史检验而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对促进国内外文化认同以及促进国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2012年,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节目受邀至泰国展演;2019年10月,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联合国内具备梵呗展演实力的寺院,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进行了“中国佛教梵呗”演出。由于演出庄严震撼,外国友人、海外华人反应热烈,还要求加演。可见梵呗音乐得到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对国际睦邻友好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对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及其作用、价值进行保护与推广,历代僧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每年筹措近百万元进行保护。未来还将加大保护力度,继续办好文殊院“佛诞晚会”,坚持开办梵乐培训班,组织专家研究其学术意义,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梵呗流派的协作与交流等。
 
虽然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的意义与价值不凡,但仍面临着不少冲击与障碍,如在出家僧团中摒弃四川方言、川腔梵呗,而使用普通话、十方腔梵呗的情况越来越多;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有词无谱、唱诵要求高等原因,也导致能完全掌握唱诵的人日渐稀少。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除了僧众的努力,也愿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支持能让传承之路走得更远,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在世界更多的地方开枝展叶。

文殊院川腔梵呗欣赏

《腊月八》

是僧人们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

赞叹和纪念释迦牟尼佛功德的

一首十分重要的诵赞曲

在2022辛丑年腊八节

文殊院僧众怀着感恩之心

在庄严的大雄宝殿

以独特的川腔唱诵了此赞


全曲在法器的控制下节奏规整而均匀较长的乐句句幅密集的音符组合配唱较少的文辞句尾做长气口的甩音一唱三咏,一咏三叹展现了川腔梵呗独特的韵味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腊月八》



文殊院非遗文化

专 刊


2021年秋冬

《空林佛教》编辑部通过

人物专访、资料收集、专题拍摄等方式

历时半年,整理汇编了

集历史综述、非遗传承故事

文化意蕴解读为一体的

2021年《空林佛教》第六期

非遗专刊



专刊讲述了文殊院

“川腔梵呗唱诵”“腊八节庙会”

两项市级非遗

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故事

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如您有兴趣阅读

可至寺内“结缘处”免费获取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下载非遗专刊电子版


扫码订阅2022年

《空林佛教》杂志


编辑|宗薇  视图|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来源|《空林佛教》2021年第6期


/

/

外贼易挡,家贼难防!你能识破家中“六贼”吗?
粉丝最常问的10个“为什么”,你想知道答案吗?
小年夜前,《空林佛教》非遗专刊上线,先睹为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