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不同的视角,观待佛法与生活





1990年2月14日,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服美国宇航局,让旅行者1号调转相机,回望地球,那时探测器已飞过海王星,随后传回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地球就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暗淡蓝点”。


在此之前,旅行者1号就像地球的眼睛,从地球的角度观察着眼前的世界。但正是那一转,人们第一次从64亿公里外的另外一个视角,看到了地球的模样,从所未见的模样。


2022年7月12日,NASA又公布了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首张宇宙深场彩照,在逐级缩放中,令人惊叹地显示了数以千计的遥远星系,地球和旅行者1号也隐没在其中,融为一体。


“我者”、“他者”以及“旁观者”就像地球、旅行者1号、韦布望远镜一样,三个视角不可或缺,又层层升华,逐步超越,不妨由此扩展开来,联系佛法和生活,浅谈一二。



一、地球——“我”者


我们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从“我”的角度看问题,有相似之处。


从地球,裸眼可看见低光污染条件下的满天繁星。借助天文台望远镜,甚至可以看见清晰的月表陨石坑。跨出地球之前,人们用观测到的日月星宿,测定岁时季节,制定历法,指导农耕经济,甚至影响军事和政治。


同样,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人作为其中的一环,处理事情,必有其考虑的缘由,其出发点就是“我”。“我”会从我的观察、我的经验、我的感受,甚至我的信仰,去面对、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眼看去,这话好像没毛病。我的主动作为是推动事情发展、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从我的角度”推动事情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却极容易陷于“对立”。认为这是善的,那是恶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


我的工作和学校的教辅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也会和很多学员打交道。有一次,一位学员私下就小组内的问题和我提了些意见,我与班委了解沟通后,也制定了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就与这位提意见的学员联系,回复了他后续的解决措施。但是,没想到这位学员的反应很大,觉得不该让班委知道是他提的意见,以后会被挤兑。从客气和礼貌中,能听出他言语背后复杂的担忧和一丝埋怨。我立即道了歉,耐心解释后,他好像也没有完全释然。


举这个例子的原因,其实是想佐证前面提到的观点,只从“我者”或“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是不妥的。“我”觉得“简单透明”是有助于真诚解决问题和促进沟通理解的,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人生经历都不一样,有些点自己不介意,不见得其他人没有顾虑。


如果在他反映完问题后,能多说一句——“介意我提到你的名字吗?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是否更为妥当呢?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分别,因为妄想,因为我看到,我听到,我认为是这样的。可是真如我看到、听到或认为的那样吗?如果再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就不是那么非是即非,也不会自恼恼人了。




二、旅行者1号——“他”者


旅行者1号原本像地球延伸出去的眼睛,但当它调转方向,对准地球那一刻,就站在了“他者”的角度看待世界,地球就像茫茫尘埃中的一粒尘沙,一颗暗淡的蓝点。


前面说到“我者”,而佛法讲求“无我”。“无我”并非否定自我、不作为。“无我”是不在贪嗔痴的驱使下看待一切人和事,产生分别和妄想;是站在“他者”的立场重新认识,对“他者”尊重、理解、体谅和认可,由此从“我者”转化为“他者”。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达到这种境界,转化的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我们从出生后,就开始接受“有我”的教育。我的玩具、我的课本、我的事业、我的价值观。


当某个趋势被推崇到极致后,那个由“我”孕育出来的心魔便开始作祟。对欲望的追逐和执着,点燃了烦恼之火。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快乐的人越来越多。而尝试通过不断修行,换位思考,培养共情,练习从“我”转化为“他”的人却是越活越自在。


曾经在酒店行业工作过很长时间,我在初入行,还是个菜鸟时,曾参加过一次培训。当时的主管说了一段话,对我影响至今。他说:“你们是一群绅士和淑女,在为另一群绅士和淑女提供真诚周到的服务。同时,需要站在客人的角度,关注宾客,超越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快乐,并且得以成长。”


在此之后,这段话就像座右铭,指引着我和同事们不断践行和体会。


有一次,一对外地夫妇来成都旅行,入住我当时工作的酒店。办理入住的同事注意到女士可能因为受寒,有点感冒,于是办理了快速入住服务,同时,请餐饮部的同事熬了一碗热姜汤,并送到他们的房间,并放上一张关心和祝愿的卡片。客人喝了姜汤,感冒得到好转。临别时,他们留下了一封感谢信,说:“虽然身处外地,虽然是一碗小小的姜汤,但是感同身受的关怀,充满温暖而细节的服务,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


虽然是反复培训的结果,但这种观念和价值观却融入了我们的心中。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当乐于奉献,当对他人的爱和关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站在“他者”的角度去理解和共情,并用行动去践行的时候,快乐自在当下,自在彼此。




三、韦布空间望远镜——旁观者


2021年发射的韦布空间望远镜并不在地球,它在外太空,在位于绕日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运行轨道工作。这个重达6.2吨的大家伙,于2022年7月中旬正式开工,并且发现了宇宙中已知最遥远的星系。


在它的广袤视角中,可以同时呈现地球和旅行者1号的样子,也可以将它们缩放到由无数恒星和天体掩映的宇宙大背景中,融为一体。


有不同、有相融、有超越,如同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看见“我者”与“他者”形式上的差异和独立,也能从本质上看到二者的平等、无别与转化。这种本质上的展现是建立在破除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操作事情的层面,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也会面临很多冲突和抉择。有自我对他人的冲突,有结果对原则的冲突,也有原则对原则的冲突。

在此着重谈谈第三种,原则对原则的冲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想要坚持的原则,当面对一个事件时,该坚持这个原则还是那个原则呢?这种冲突和抉择,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面临过类似的问题。有人问孔子:如果你的父亲偷了一只羊,你要不要举报他?如果举报他,是坚持法律的原则。不举报他,是出自于亲情的原则。是不是会很艰难?



作为在人力资源部工作过的人也会有诸多类似体验,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裁员、或者辞退个别员工。


2008年后,由于地震后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公司面临收益严重下滑,需要裁减整个宴会厅厨房的员工,总共20多人。员工们很激动,抗议被裁减。这虽然已是公司的决策,但在执行的时候,内心仍会有冲突。裁,将会有20多人和他们的家庭面临失业压力和经济困难的双重打击。不裁,将来可能面临公司的破产和几百人的失业困难。如何面对一个具体的两难冲突,有几个思路:


一是普遍法则。问自己一个问题:假设我的行动被大家效仿,变成普遍法则,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如果是肯定的,就去做。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则。把自己放在冲突中所涉及的其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他们会希望我怎么做?


三是优先排序法则。当原则与原则相冲突时,最看重什么原则?就按那个原则来做。


四是双赢法则。面对原则的冲突,有没有办法实现二者双赢?或者把一方的损失和伤害减到最小?


上面提到的裁员,经过一个月的协商和履行程序后,最终执行了,因为裁员,能保证更多人以及整个公司的生存。


另一方面,通过和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多次协商,将员工的赔偿金谈到了法律条款允许的上限,同时也是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对于部分的员工,将他们推荐给其它有适合空缺的公司。帮助失业的员工办理失业补助,以及引导其参加再就业培训,给与他们关怀,带着感激之心与他们告别。就这样,一次充满外部激烈冲突和内心矛盾冲突的裁员事件基本圆满解决了。


现在看来,在这件事情上,是用到了上面的几个法则。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对破除二元对立的练习,是运用智慧与慈悲解决问题的尝试。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中说到:“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见事情发展的走向和利弊,但也体会他们的心情和压力;共情,但不过度共情而被情绪和感受所控制;身在其中仔细观察、用心操作,但又跳脱出来,并接受任何结果。


犹如韦布望远镜,接纳每颗星星的独特之处,但在它的深空镜头背后,体现的是万物的平等与相融。正如从佛法契入,去了知自他之间的平等,一切二元对立之间的平等,满怀悲心,充满智慧,最终超越。


探索星空,探索我者、他者、旁观者的过程,是趣向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体会、体验佛法的过程,经常会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挫折,看见真实,领悟佛法的真义,不断成长,开发自性之光明,践行菩萨之道路。


不断练习破除二元对立,减少烦恼,获得智慧,眼中才是“一切都正好”的接纳和超越。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免费订阅《空林佛教》杂志


作者|高莉  图片|传媒中心 网络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来源|《空林佛教》2023年第四期

原标题:从对立到转化,最后超越——浅谈我者、他者与旁观者


/

/

这些弘一法师抄录的格言,适合一读再读
事怕有心人
空林志工:一碗粥的奇迹里,有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文殊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