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品味《寒笳集》中的智慧
在“世情与学佛”
“成与败”“忍与躁”
这些关系中
究竟存在着哪些大智慧?
今天跟大家分享《寒笳集》
此集是弘一法师摘取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里的嘉言警句
并三次修订而成的
今日农历正月二十一
正值蕅益大师圆寂纪念日
就让两代大师的智慧结晶
指引我们在人生路上
不断求真,求慧
今人不只向灵山求佛,更喜向远山求“平淡清静”,放眼看看近年来流行的“山居生活”,就可知晓一二了。
越来越多人愿意在假日花钱去山里民宿短住,切断网络,品茶赏景,求得一丝平淡自足。
到底怎样才能求得平淡清静呢?《寒笳集》给我们指引了方向:
“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
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
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
淡与浓,无关外界,完全取决于身心的状态。若心不够淡然清净,不论去到多么遥远僻静的地方,仍会被贪嗔痴毒害,仍会产生烦恼痛苦。因此,要求得淡味,先要放下“我”,以及由“我”而起的一切贪嗔痴习气。
放无可放之时,便可知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真话;可知红尘是净土,可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当然,如修行功夫还未到,短暂地出离环境,也不失为对“境能转心”的某种善巧应用。
成于慈忍,败于忿躁
现在的时代,科技虽发达,但人心似乎亦越来越浮躁。有时点开社会新闻浏览,看见一些暴力事件,既感慨人们生活压力之大,又忍不住感叹,慈悲与包容难道已成为“奢侈品”?
《寒笳集》有言道: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
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
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
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
情动于中,外现在语言与行为上,若我们都能调伏心中的忿躁情绪,试着用慈悲心去忍受看似是痛苦和烦恼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在这五浊恶世中,体验到如春风般的和美与舒服。
“病”是吾辈良药
人人皆知生老病死是常情,但当疾病和死亡真的来临时,或许我们都难以平静地谈论它了。
曾在医院看见一个拿着报告单的女子嚎啕大哭,口里不停喊着:“为什么是我!?”那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忍不住思考:生病对我等凡夫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欢愉的终结?痛苦的开端?自由的消逝?抑或是死亡的预兆?
电视剧里,身患重病的主角总能毅力超然地战胜病魔,绝地重生。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是不是没有将“生病”这件事理解完整?它是否真的只代表着绝对痛苦?既然那么苦,佛菩萨又为什么甘愿替众生病,代众生苦呢?
《寒笳集》里给出了一份答案:
“病是吾辈良药。
消尽尘寰妄想,觑破此身虚幻,深明苦、空、无常、无我观门,皆赖有病境耳。
愿宽心耐意,安忍无厌,作随缘消旧业想,转重令轻受想,代众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为愧也。”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坏苦,为我们开启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机缘;它让我们明白境由人造,因果不虚,我当前经历的一切无不是我自身造成。
正如《普贤行愿品》偈诵所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那就去承受它,将它看作我的修行机缘,随缘消旧业,在忏悔中调整状态,用智慧对治贪嗔痴,这不亦是自利利他吗?
《寒笳集》是一本厚重的书,因为它承载了蕅益大师和弘一法师两位高僧对佛法的思考和对修行的体悟,字字皆是心血凝结而成。
《寒笳集》亦是一本轻盈的书,因为它文约意广,简练精辟,如天女洒下的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书页间。任你拾起一片花瓣,便可随之登上云雾,体验一番佛理的精妙绝伦。
不如乘着初春,翻开《寒笳集》,至诚地读。遍地花开之日,便是因缘成熟之日。
■治心
(前略)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除习气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不痛加锥拶,何由顿革?须猛念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后略)
■难与不难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后略)
推荐打动你的一本书
一部影片
留言区交流互鉴吧
LEAVE A MESSAGE
文字|妙蒙 编辑|巍然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
荐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