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六旬阿姨从新西兰回来,教大家处理厨房垃圾

腾讯公益 2020-09-15

大热天的,厨房垃圾一天不倒就臭掉?

不不不,有种法子,能让被扔掉的厨房垃圾散发“一股森林泥土自然的松香味”。

你可能不信,已经有很多人自己动手,将厨余垃圾变为黑色沃土了。

制造垃圾太“罪过”

将厨房垃圾通过自处理,变成干净肥沃的土,这个过程叫“堆肥”。

木屋阿姨刚参加小区的垃圾分类活动时,非常低调,但是对堆肥这一套东西特别熟练,厨余垃圾、落叶都可以拿来堆肥,简直是活教材。

一问才知道,她刚从新西兰回来不久,在国外生活时,就一直奉行零废弃理念,垃圾没往外扔过,厨余垃圾的堆肥都用来养护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但是回国之后因为住在高层,没有花园可以施肥,她还是坚持零废弃,觉得制造太多垃圾很“罪过”。

她做的厨余垃圾的堆肥就送给了一楼有需要的人家,给花园做土壤改善。

堆肥还入一楼邻居的花园,绿色又自然

推动社区环保的公益机构将项目的一个堆肥桶委托给了木屋阿姨,请她做志愿者。阿姨嘴上总说很忙很忙,要上老年大学、要带孩子,但对于帮助社区垃圾分类这件事,有活动必到,内心还是诚实得很。

最近,小区草坪上的堆肥桶不见了。木屋阿姨一问才知道,是物业接到居民提意见,给搬走了。意见是“觉得这个方形的东西长得跟某种不太吉利的物体很像,看着不太舒服”。

木屋阿姨给出了个主意:用牛津布做一个像汽车罩一样的桶罩,既防雨又遮味儿,还改变了它的外观形象。这个主意一出,马上有阿姨贡献出自己家的缝纫机,大家分工合作做起了防雨罩。

社区用不完的堆肥,大家会到农场进行积肥还田,木屋阿姨都是自带餐盒,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出门必带环保袋,拒绝塑料袋

壹起分社区计划青岛实施机构——青岛你我创益中心

点击“我要捐款”,让更多社区践行环保


做堆肥,从小学生教起

2年前,妈妈玲芝带着儿子爬山,看到满山的垃圾。她决定带儿子一起沿路清理,给孩子留下一片青山的同时,让他明白环保从自身做起。

随后,她带着孩子开始了零垃圾之路,并且越走越坚定。

首先是购物的装备,完全看不到塑料袋的踪影,她家冰箱也是如此。

厨余垃圾全部制成环保酵素和堆肥,六岁的儿子已经能够熟练的独立操作。

角落是堆肥桶

很多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厨余变积肥,把活动中分类收集的香蕉皮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变废为宝。


一个月,节约了112个塑料袋

社区环保不仅仅包括厨余垃圾,还比如用起菜篮子。

70后何智幸,在上海生活15年了。

“定性、知事、选梦、遇人、择城、终老,15年来,我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都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完成,我爱上海,减塑是为她做的一点点关心,尽管微不足道。”

何姐在没有用菜篮子前,每天都是空手去菜场,拎回一堆塑料袋。自从接触了环保机构的“菜篮子计划”,在活动记录的30天内,她共使用菜篮子22天、7天没有买菜、1天没有带篮子,最后一共节约112个塑料袋!

何智幸(右)

壹起分社区计划上海实施机构——上海爱芬环保

她不仅通过菜篮子活动改变了原来的买菜习惯,还收获到不少的环保买菜小窍门:用水果包装装鸡蛋、肉类,用油罐塑料瓶装鱼,这些都是边买边发现的小妙招。

受何姐影响,她婆婆也开始使用菜篮子。最神奇的是婆婆带着篮子回老家,亲戚听了她关于减塑的分享,小姑子、大姑子、姑婆,还有家乡的阿姨妈妈们都参与进来,还摆着非常时髦的造型拍照给身边人看。

何姐不断地在向身边人普及,“塑料袋的降解需要200年,少用一个就是在为环境减少负担”。

她觉得,虽然自己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但传播的力量是无限的。

点击“我要捐款”,让环保理念在更多地方被践行

环保寸步难行,但每一小步都弥足珍贵

公益组织零废弃联盟在全国成员伙伴机构的沟通助力下,设计了一套适合城市社区实际情况的公益项目,即“壹起分社区计划”。

除了上海爱芬环保和青岛你我创益,全国已有51家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加入了壹起分社区计划的“大家庭”。

通过联合并赋能全国在地公益组织网络,唤醒、培育和带动更多社区环保行动者,推动零废弃示范社区的建设,让垃圾减量与分类成为社区居民的日常习惯,与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解决垃圾围城和污染问题。 

壹起分社区项目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变得有趣。具体包括三个子项目版块:培育社区环保生活家、赋能社区伙伴、建设零废弃社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支持环保在社区生根发芽,让垃圾不再围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