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生命自然生长——"户外教室"学习体会

张冬青 席小艾种帅小菜 2020-09-15


“户外教室培训课程“NO.4——开启儿童版朴门永续和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的奥秘,于2019.4.6在北京太阳山谷营地顺利结营,下面是学员张冬青的回顾分享。





知识点从开始时的沥沥小雨,连绵不断转为瓢泼大雨,后来变成冰雹劈头盖脸向我砸来,大脑的应激反应也逐渐启动,终于开足马力屏蔽了徒劳的碎片记忆,试图捕捉到它们来时的那一整片天空。


线索就隐藏在这所有的冰蛋蛋里,粒粒晶莹璀璨,无奈实在太多,有的压根儿没接住,有的砸得太重,一派晕眩,砸得刚好“痛到清醒”的似乎不太多……但经过大脑两天的休整和梳理,天空开始晴朗起来。



自然生长


“自然生长”是我感受到的最关键的关键词。


以前没学习过朴门,但嘉成老师这几天的所讲所做,无不显露着“自然生长”这几个字。朴门设计就是要创造“自然生长”的条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什么样的条件呢?


是自然界中生命生长所不可或缺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阳光、空气、风、土、水、生物……等等,创造出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生命便可以“有吃有拉”地健康成长起来。


比如蚯蚓塔,是为蚯蚓提供自然生长的条件,从而吸引蚯蚓,改善土壤;堆肥栏为微生物提供自然生长的条件,从而加速分解,生成养料;厚土三明治让土壤变肥厚,植物更茁壮;还有旱厕,也是为各种生物提供自然生长的条件,从而销纳我们身体排出的那些固体和液体……


这些其实都是自然本身在发挥作用,人做的只是创造那些让事情能够顺利发生的条件



这就不同于造假花。假花不是长出来的,是装上去的,所以没有生命力。而朴门设计是协助生命自己生长起来,是有生命力的设计。



造型


嘉成老师讲到那些鱼骨形、叶脉形、卷芽形的创意“锁孔”,看起来只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但这种模仿绝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


鱼骨为什么是那个样子?叶脉为什么是那个样子?芽芽为什么那样子卷?



生命现在的形态,是在与环境亿万年的互动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它这样子长必定是对生存有益的,否则就被淘汰了。


模仿自然的形态,其实是在模仿它的合理性,从而创造“自然生长”的条件。


反过来看,锁孔能够与那些自然形态相契合,不正为锁孔的合理性提供了证据么!


这就不同于只为了视觉效果的造型。现在很多的设计都追求炫丽的“平面”视觉效果,特别是那些大公园大广场什么的,仿佛使用者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巨兽!也不想想人类置身其中的痛苦!


但朴门设计的造型是从合理性上来考虑的,除了形态,尺度也特别重要,考虑到人照顾它们欣赏它们时的身体感受,特别亲和。


说来很奇妙,这种合理的(自然生长出来的)造型往往就是美的。



时间


生长需要时间。


嘉成老师讲他荒着那块地的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充满了智慧!


那些美好的自然过程往往是慢慢发生的,突然发生的常常是破坏性的,比如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当然从更长更大的尺度看,也无所谓破坏,只是一种改变,但作为人类,还有很多其他存在的生命,那无疑是一种灾难,还是慢一点比较好,我们才驾驭得了。


落叶不会一下子变成养料,蚯蚓不会马上过来,厚土也要慢慢变得肥厚,即使是那种旱厕,老师说也要等植物生长六个月后才能使用。


我们需要很大的耐心,对自然力量很大的信任,才能让自然在时间中发挥作用,成就“自然生长”。



这就跟一般的造景不一样了。造景追求的是“结果”,为了一步到位,不惜削山头、挖大坑!


我们课上的设计练习,我觉得也应该充分考虑那块场地现有的状况,不过我有点困惑的是,老师并没有让我们去勘察场地,我心想难道是老师故意布的“陷阱”?但后来老师也没提这个事……对于改变地貌的动土,我的态度比较保守,觉得尽量少动比较好,还有树木那些,能保留尽量保留。不知思路是否合理?




读懂自然


小车前说嘉成老师有一种阅读自然的能力,能够从某一个现象看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合理的剖析。


我也有强烈的同感!相信上过他课的人也都有同感,老师学识之渊博,尤其是经验之丰富,真是高山仰止!我辈只能望其项背!可如何是好?好像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去了解、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否则,我不会知道自己是拿走了人家“多余的”还是“仅有的”,我可能会为了漂亮而把昆虫屋造成“动物园”,我可能会……阻碍甚至伤害到自然生长的过程。


但说实话,那不是谁都行的,嘉成老师属于极少数那种“被选中”的人。如果我终无那般造化(最接近现实的可能),至少我可以谦卑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尽量少索取少浪费,规避可能的伤害。




“有准备的环境”


说回到户外教室,帅莱老师分享的蒙台梭利的那句话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怎样理解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就我们自己的实际工作来说,大部分课程的地点是不可营建的,比如公园、郊野,我们都是靠“找”的。


课上说到把“校园景观”变成“教学景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倒是不落后,我们都能把不可动一寸土地的“公园景观”变成我们的“教学景观”。


虽然我们无法“营建”,但我们可以(也只能)充分地去了解那里,一年四季反反复复去勘察,熟悉那里的植物、动物、地貌、变化……找到可以进行教学的场域和路线,这也是一种“准备”吧?


通过了解,让一个无法去改动的地方成为“有准备的环境”。就我个人,可能是习惯了这种被动的接受,又极少设计和营建经验,在设计和营建上总感觉无所适从,打心底里就想让它荒着,看它会长出些什么来……怎么破?



课程&过程


朴门设计是一种让“生命自然生长的过程”发生的设计,户外教室的营建基于朴门,也是一种过程的营建


那么,户外教室的课程设计也可以(或许也更应该)是一个过程的设计,而非结果的设计。


比如,如果让人们参与到整个建造过程中来,从设计到建造到种植到维护,在助力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有大人)自己也会得到更好的成长吧!


我们便参与了太阳山谷的生长过程。我们之前就有人在这里建造了锁孔花园、昆虫屋、蚯蚓塔等,我们又建造了一些,改造了一些,太阳山谷生长了,我们也生长了。


户外教室中的植物、动物、土地等等的自然生长过程也都可以是课程的内容,通过种植、饲养、观察、体验、实验等等,探寻自然的规律,学习自然的智慧。


还有学习过程本身,也是课程设计必须考虑的,有生命力的课程就像朴门设计一样,是一个助力学习者自然生长的过程……


课程设计又是一个大话题,不再多说了,不然又要下雹子了。






回顾视频:








— 耘野工作室 —


耕耘脚下

野浪四方


一切源于边旅行边工作的梦想

旅行 | 游学 | 设计 | 朴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