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导言「耘野的线上课堂」第十四期,塔塔同学,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与孩子对话——每个父母都是最好的老师”的分享。各位户外教师的小伙伴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开心今天晚上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线上的分享。我将要分享的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但这也恰恰是我在近一年成长最多的部分,想要分享这些给大家。在这一年,我对孩子对话的深入的体察,然后开始设计一些活动,去观察记录孩子和家长的对话,在活动里面包括在一些户外教室的活动里面,让整个活动更饱满,不仅仅限于体验,同时又带着改善亲子关系的属性。那么,如何在户外教室里面设计这样的环节,我想在今天分享后面一些的部分做一个总结。1“每一个被看见的天使都会发光”——看见孩子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个被看见的天使都会发光”,这里的每一个天使说的是孩子,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一个外界的认同,这个认同感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里面不断的确认我是谁。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们,他们更加需要通过外界的体验去确认我是谁。如果当孩子每一次的确认,他都能够得到一些积极、正向、客观的评价,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建立,如果父母知道如何给孩子去赋能,那么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够得到确认,这样孩子就非常有信心地走在他人生自我成长的路上。但是往往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去确认的时候,不断地被父母打断,不断地被父母告诉他我是谁,不断地被告诉你应该、你需要、你得怎么样,当这样的言语出来之后,孩子会越来越不知道我是谁,好像那个我是被父母告诉的,好像是父母去定义的那个我。在我育儿的这条路上,我也是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和确认,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能够支持到我孩子的。一开始是处于去寻找一些方法,但是到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的能够非常清晰,坚定的讲,只有当我确认了我是谁之后,我才能够允许我的孩子做他自己,我才能够清晰地分辨,我们是不一样的,不会再去跟他说教、不会有太多的评判、太多的情绪,真正完全地给与无条件的爱,支持他去探索自己。2“爱听得见”——听懂孩子我们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都会倾向于去跟孩子去讲一些道理,说一些自己的理念,以此来影响我们的孩子或者是引领我们的孩子。而近些年,不断被提出:聆听,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导力。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如何去沟通、去表达、去说,而忽视了如何去听。那么今天,就想就聆听的部分,我们做一个深入的探索。上面这张图呈现了四个聆听的层级,第一个是下载式聆听。如果我作为父母,意味着我只听我想听的,其他我听不到,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孩子觉得我完全不被理解,你不懂我。第二个层级的聆听是事实式聆听,也就是我们讲道理,我们看看谁是对的,在这样的聆听或者是沟通模式下,其实我们往往都能都能证明彼此都是对的,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每个人都是对的,在这种模式下两个人往往会想要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冲突就发生了,在这种模式下的争执是非常多的,包括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在我们周遭,经常能看到很多成年人的沟通在这个层级的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很多群里面,线上群更加的明显,因为每个人都是把自己的观点放出来,观点和观点的碰撞产生的是更多的分歧,很多时候我们讲我们的观点最终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是基于要产生更多的行动,那么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仅只是争、为了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往往这样就制造不断的在制造冲突。有一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就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事上面去较真儿,我们需要在世上把道理给讲透,听起来好像是对的,但是往往这个很难让我们人和人之间产生真正的联结。让我们聆听,再往下一个层级,就来到了同理式聆听。在这个层级,我听到了你的感受,我理解你、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我懂你,就是会有一种深深被看见的感觉,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里面,当有了这样被深深看见的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那我们到了这里够了吗,被理解就够了吗,往往我们其实还渴望在下一个层级,来到共同行动的层面,无论面对什么,我和你同在、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这就是我们的最深度的聆听,生成式的聆听。我们很多时候会去听到有的孩子的妈妈说“没关系,你去吧,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就是一种极度滋养孩子的爱。因此,我们的育儿当我们停留在下载式的时候,孩子可能跟这个家失去连接,当这个家对孩子不不适宜、不再有归属感,那么我们又如何谈论育儿呢?如果适时适地聆听,我们只争对错,那么家就变成了一个战场,当我们在下一个层级来到同理式聆听,孩子会觉得深深的被接纳、被理解,但这就够了吗,其实还不够,我们的育儿往往是需要孩子去不断地养成他的习惯、行为,因此,当我们作为父母更多的在这个程度跟孩子对话,孩子就能够更快的产生行为上的变化。一位朋友的孩子上二年级,她和我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我就要求他刷牙三分钟,到现在为止都还需要我每天告诉他:你必须刷牙刷三分钟”,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刷三分钟是妈妈的要求,并不是孩子的需要。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要求下,孩子是带着爱地接纳妈妈的这个需求,“因为我爱妈妈,所以我满足妈妈、让妈妈开心,我每天刷三分钟,但是我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这个沟通是在一二层级之间,并没有来到底层,所以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发生变化。去年到今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很多一年级的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孩子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不说话,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有抽动症等等生理上的反应,那么我们再往深了看,孩子产生这样的一些状况是基于什么原因?因为他在家里面没有办法疏导他的情绪,他被卡住了。孩子被卡住,他的生理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父母能作为孩子情绪的通道和水管,孩子的情绪能够经由我们的聆听流淌出去,这个孩子一直是在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里面蓬勃地生长着。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作为孩子的那根情绪管道,甚至把我们的情绪丢给我们的孩子,孩子就被塞住了。我平时在做一些对话的个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到家里面对着孩子发泄情绪,孩子没有其他通道可以去发泄自己的情绪,然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曾经一度,其实我也挺苦恼的,我会觉得我和父母之间的这个育儿观念是不一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会在想: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做到某一程度,到了父母那边又反弹回去,我该怎么办?出于对孩子的爱的父母也会做出一些改变,但往往这个改变并不持久。后来是去年,我学习了关于对话、聆听的训练。我才慢慢知道,原来我过去很多时候,对孩子没有做到真正深度聆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我错过了太多去深度聆听我孩子的机会。就从去年的一觉察开始,我开始认真地去听我孩子的每一句话,只是去听他,可能今天他会见到我说:“妈妈,今天我很开心”或者“今天我不开心”,我们的对话是从孩子的一句话开始的,而不是我拿这一句话去跟他聊。如果是他发起的话题,往往在进入我的聆听,我们两个能去到很深的地方。而对于孩子价值观的传递,往往也是经由他跟我发起的一次对话完成的。我经常会把一些我和孩子的深入对话给他记录下来放到朋友圈,刚好这里有三个我前几天整理的,都发出来一起分享一下。可以看到,每一次话题都是孩子向我发起的,我的回应因为我去感受他刚刚在说什么,去听他刚刚到底在讲什么,然后我跟他的对话是从他的对话而发出来的,并不是我告诉他一个道理,跟他讲一个我的观点,如果我跟他讲一个观点,那我们就去到了事实式聆听,那我们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在那儿冲突。当然,并不是说我的每句话都在最深的层级,很多时候可能我们会在第二层,第三层,慢慢地才去到最深那一级。只要深入去聆听孩子,他就会经常讲一句话“哦,妈妈,我明白了”,很多想要传递给他的东西是通过去聆听他,然后给他一个反馈来实现的,并不是我在生活里面说你这个应该怎么样、那个应该怎么样,很多人这么做的时候,可能跟我想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会去问问他“你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呢”,去探寻往往就能够得到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有时候甚至发现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事。很多时候我是站在我的角度去看问题,带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而当我抛一个问题给到孩子,把这个空间留给对方的时候,还是把那个真实的东西丢出来,这个时候我再去跟他对话,那么我们之间就有了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我是家长,我告诉你,我永远都是对的,因为这些我听到,听过,看过,经历过”。我不会带着以往的经验去教育孩子,而更愿意充满好奇的跟他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我的孩子会觉得他被听到了、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并得支持。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是关于上学的事情。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体制外的学校,然后,我其实是面临了非常大的家庭压力,而在做决策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想要邀请我的孩子一起来参与这个决策的过程,而不是说我,我觉得他还年纪很小,才六岁,什么也不明白,我就去跟他沟通,当有了这样的表达,孩子就发自内心地跟我讲了一句,“妈妈,我想在这里学习”。其实中间我们动摇过,但是有一天我的孩子对我说了一句话:“妈妈让我感受一下。我想在大自然里学习一下”,他眼泪刷的就流出来了。想在大自然学习,也许是每个孩子的渴望。而参加过户外教室的我,我是多么能感受它那份渴望,我的孩子到了今年,他跟我说他人生最愉快的一段经历就是我带他去太阳山谷,还有另外一个夏令营。对他来说,我去就邀请他来做一个决策,而当他选择了他要在一个体制外的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全然地开始为他的学习负责,虽然在里面磕磕绊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孩子,因为他参与了决策,他被聆听到了、他被平等地对待了,因此他在学习上的主动性非常的强。昨天晚上我的一位好朋友跟我说,他们班开了一个家长会,老师也是特别的开放和友爱,让孩子写下他们的愿望,有的孩子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有的孩子是希望家长给他一个拥抱,把那些愿望说出来,真的让我们特别的心疼。在平时跟孩子的交流里面,包括做一些沙龙、分享活动,孩子对父母的这个身体上的接触拥抱,爱的表达是非常的渴望。3“爱的语言”——爱孩子这张图是关于爱的五种语言的整理,重点讲一下的是第二点和第四点。第二点是关于肯定的语言,许多家长会经常说:“我经常夸我的孩子,我经常说你很棒啊,哇,你特别优秀”,这样真的是夸吗?孩子往往很多时候是听不懂这样的赞美。“那么好,我到底是好在什么地方?我和上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细节如果我们在夸赞孩子的时候把它很细微地呈现出来,孩子会觉得我深深的被看见了,我确定了自己的进步是什么,而不是被每次都是很棒,反正永远都是棒棒的,好像就变成了一种敷衍和搪塞搪塞。那这些年我身边也有很多爱学习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学习不同的系统,有的学习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等等系统。是不是真的是学习的这些,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父母了呢?有的父母学习了这些东西以后,会在孩子身上不停的去使用这些工具、模式、流程。时间久了以后,还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够真诚,觉得爸爸妈妈好像对我在用一些方法,我们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了。家里有二宝的妈妈就特别的困惑:“为什么我同样的方法对老大、老二,对老大有用的,二没有用呢?为什么他们两个会不一样,性格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他没有用对方法,我们没有看见他们彼此的不同,我们没有真正的去感受他、去聆听他、去看见他。在前段时间我就很有勇气地做了一个跟我父母还有孩子之间的沟通,所有人都在场,很真实地去呈现。然后我的孩子当场就哭了,他说:“我就是不知道爷爷奶奶是不是真的爱我,如果他们爱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子”,特别有意思的是,当真实的东西出来,发现彼此都很爱对方,只是不停地在确认对方是不是爱我的时候,爱就真正的发生了。现在每次每天我孩子回家,我父亲都会非常温柔地跟他打招呼,不像以前那样去要求他,你应该跟爷爷怎么样。当我们不再去孩子身上确认爱,只是去爱他的时候,整个家就会越来越温暖,彼此是一个很开放的流动的空间。关于爱的五种语言中第四条,爱的礼物:给予和接受。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模式,往往都喜欢去给,因为“我给你”显得我更高一些,显得我有。这样能够获取心里面渴望的那份安全感,好像我们去接受对方的爱,就会显得我们是低人一等似的。其实接受是更大的机遇。因此,当我们能够深度的去看见、听见、感受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建立一个非常平等的关系、伙伴关系、甚至是同学关系,这样的关系下,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建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下,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定能够经由他主观意识去建立起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优秀,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每个孩子都想要做得更好,在这个路上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成为孩子的伙伴,也就意味着我们成为他最好的老师。在我孩子四岁多的时候,我也曾经困惑。那段时间他问题特别多的时候,特别喜欢问问题,经常问我这个、那个,我当时问了一位老师,我说个该怎么办,这个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你要替你的孩子解决他所有的问题,这句话仿佛点醒了我。我就问自己,我是要做一个全职全能的妈妈吗?我允许自己也不知道吗?和他一起探索一连串的问题后,我确认、我接纳我不知道,我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这些位置,一起去跟他百度或问老师。很多时候就说,妈妈也不知道,我也没有学习过,但是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探寻一下,这个时候孩子他的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了。4“爱的互动”——活动设计理念在最后这个部分我想要就是讲一下关于活动类的设计理念。从2015年开始从事教育,然后慢慢地从成员开始设计一些亲子类的活动,1.0版本的活动我们更多地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拼凑到一起,大家玩儿的好像还蛮开心的,但是当我看到这个活动里面出来的一些亲子关系的一些矛盾,而活动里面没有办法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的时候,其实我感觉到有一些遗憾。在2017年,我们尝试了2.0版本的活动,就是把孩子和父母分开,让父母去体验那些真正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然后有的环节是设计让他们在一块儿体验,有分有合,在那样的活动里面,父母好像比原来的活动更舒适,因为他们能够真正的享受,而不是只是为了陪孩子。现在到了3.0的活动设计,我们会把父母既作为参与者,又作为活动的观察、记录者、学习者。体验式活动设计这么些年,我自己个人的理解就是去透过人事物境的交互,去到那个峰值体验,然后带来我们新的认知,从而产生行为上的转变,这是我的体验式教育的一点理解。在我们这活动里面尽可能设计不同的交互体验,让父母、孩子和大自然产生交互,和其他家庭产生交互,这种交互越多越丰富,他的学习也就越多越丰富。父母除了去体验、去反思、去分享、去行动,我们还让父母会去做一些观察记录的工作,“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们会有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在里面,父母可能会去记录自己的孩子,也可能会去记录别人的孩子,透过这种不同的观察最后重新来看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我们的3.0的活动是基于户外体验的活动和亲子关系的改善为一体的。我们透过和大自然的交互体验,通过和孩子的交互体验,我们重新来看待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意味着我们跟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因为在活动里面没有办法去到那么深的跟自我的连接里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透过跟自然的、跟孩子交互,来重新让父母看待跟自己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的自我教育是非常地缺失,所以我们会加入一些练习,跟自我的内在需求、信念、价值观,会看到自己的模式,当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旧模式、旧的东西之后,真正重新看待自己,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跟孩子去相处。最近我们也在设计行走的课堂,也是户外教室的理念,只是我们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我们在城市里面去设计不同的线路,让家长带着孩子从重新去走这些我们所谓熟知的街道、去发现那些我们曾经没有发现过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的美好,重新看待这个城市。通过跟这些外界的交互重新的看待我们的亲子关系。给大家分享一本书《苏格拉底与父亲的对话》。对话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可能是对话。身边一位从业21年的园长说:“我的孩子18岁了,他没有青春期,因为我们的所有问题都是透过沟通来解决的”。最后传递一个我自己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只要有一个人看见他就够了,无论那个人是谁,只要有一个人看见他,他的生命就会因此而不同,你愿意做那个看见孩子的父母吗?”如果大家对这些感兴趣我建议去参加线下。书上更多是理念和工具,线下体验会带着内在模式、信念、价值观的探索,深度不一样。今天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特别怀念去年一起做同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