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形记”之乡村笔记,触发哈佛女同学致力中国乡村医疗窘境

蒋晓娟 席小艾种帅小菜 2022-06-07



「耘野的线上课堂」第十一期,乡村笔记研学项目经理蒋晓娟同学,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乡村笔记”的分享。





大家晚上好,我叫蒋晓娟,来自上海乡村笔记。首先,非常感谢耘野工作室给这次机会,然后让我来分享,谢谢帅莱。通过这次机会,向各位朋友分享这一年我和团队做了些什么。



01

“乡村笔记”的诞生



乡村笔记是一家用教育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虽然定位是社会企业,但实际是一家公司,我们主要做的就是把城市的孩子带到乡村去学习。


以往的观念提到乡村,大家会说是去乡村扶贫、去乡村盖房子、帮老乡卖东西等等。


但我们主要面向的是青少年。


三年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返乡创业的平台,主要是面向青年,用新一代的青年回到乡村去做一些工作。后来这个项目做了一年多,因为和另外一位负责人有些理念上的冲突,就没有进行下去。


我就觉得我们如果想有更多的改变,可以从孩子的身上着手,希望能从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观念上面做些改变,因此发起我们这个项目。



乡村笔记这个项目发起是在2017年的九月份,主要的创始人是汪星宇,黄唯桦、金一斐,来自于复旦大学的的毕业生。


项目发起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城市的孩子,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孩子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乡村。


因为,新一代的孩子不应该只了解中国的城市,也应该了解更广阔的乡村。所以我们的主要业务是把大城市的孩子带到乡村,以乡村作为教育的场地来进行学习。




02

项目设置



从项目发起到现在的一年多,我们带了约300多个的孩子,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主要在12岁到18岁,分批次或者不同的主题去乡村进行主题性、项目式的学习



其中50%的学科课程是以某一个学科作为主要的主题,或者是一个学科体系。


比如说我们有湘西的写作营,主要是在乡村进行文学采风;还有山东菏泽的戏曲音,主要是进行当地戏曲的学习;还有云南的乡土的建筑营,主要是研究当地的民居、民宅和传统建筑。


这样的主题式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星期左右。



另外50%则是源于乡村的个人品格课程,我们把这些内容设计到七天的日程当中。


这50%的乡村的个人品格主要包含让孩子学会勤劳勇敢、学会理解、包容,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自己洗衣、做饭等等。


当然还有在同年人的交往中,孩子们学会团体协作、以礼待人,这些品格,我们把它归于基于乡村的个人品格。



我们开创了乡土研学这样教育的新品类,希望能够探索生活本身的教育性,乡村也是一个更大的户外的课堂


乡土研学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相信,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今年暑假进行的乡土研学参与方式分成四大块,第一部分是作为学校组织,我们把乡土研学作为学校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的定制项目,所以我们主要的一大块是来自于学校的组织,特别是来自于国际学校的定制。


目前的国际学校的定制有上海的尚德实验中学、北京的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四川成都的十四中学等国际学校进行中学生研学的项目定制。


第二部分来自于教育机构的一些个性化的定制,这是我们的主要收入。


除此之外,第三部分是来自于家委会的组团,目前已经有200多个学生以个人报名的方式参与乡村学习,进行深度的挖掘,学习乡土文化。




03

课程安排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最成熟的一条学习的线路,是湖南乡土的写作营,我们主要是把孩子们想带到湘西文豪——沈从文先生的故乡。


这种乡土研学的模式不是去旅游,因为我们基本上是一个星期都待在比较偏远的某一个村落里,这个村落是比较原生态,它保有村民本来的一种生活,基本上除了我们之外,一年之内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外人来到这里,我们希望给这个乡村带来一些人气,同时用城市的视野来对这个乡村做一些激活。


学习团队一般在二十人之内。


课程内容一方面是要进行的文学采风希望孩子们不只学会了解湘西当地的一些民俗,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中提到的地点,从中感悟、体会并学习。



第一天让大家要学会去一个新的村应该是如何做一个新村民,如何与村民们交流;


第二天我们在沿路走的过程之中,要读沈从文先生的《湘西散记》,感受真实的文学场景。


除了让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触之外,所有的主题性的乡土研学的项目都非常注重孩子的项目产出成果


这也是中学生的家长或是孩子学习的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比如说刚才提到湖南湘西写作营这项目来说,我们基本上是要求孩子七天当中,每天都有一篇的写作练习。



除了学科体系的学习之外,非常注重学科的方法论,就是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方法论,无论是在乡村或者是其他的地方,他依然能够使用这些方法论。


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青少年的孩子去乡村学习,希望他们能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也是我们思考的教育的本质。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够多一个教育的视野,真正的孩子们去乡村,在广阔的大自然的当中,孩子们自己能感受到所有的东西,他们都在不断的摄入,我们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氛围,让他们来感受。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带了一批孩子到湘西,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已经被哈佛的医学院录取了,她去了乡村后我们希望引导她多关注乡村的医疗卫生。


她看到之后就非常有感触,了解原来乡村的医疗卫生和城市的差距这么大,可能乡村附近30公里都没有一个卫生所,如果有病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就这样的一个小感触,让引发学生的思考,她说今后如果要从事医学发展的方向,要多关注于中国乡村基础的医疗卫生,作为今后她可能是一个研究的方向。


所以以这个学生为案例,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新一代的孩子们去了乡村之后,能够更多的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触



通过湖南湘西写作项目这样一个文学采风以及真实的乡村的生活体验之后,孩子们其实非常的有成果的,成果的产出就是我刚才也提到每周让他们做写作的练习,最后一天还有大作文、家书书写等等。


他们的文章在经过七天的乡村体验之后,文字更加鲜活。



04

城市职旅


即便是初创的团队并且才成立一年多,我们其实一样在承担、也希望能够承担到一些社会责任


我刚才前面说讲的都是我们要把城市的孩子带到乡村去学习,展开各种各样的课程的学科体系的一个心得,同时,我们也把边远乡村的孩子带到城市来学习,我们叫做城市职旅,这一块是公益的。


因为我们自己也去了很多偏远的乡村,看到了边缘孩子,甚至有一些辍学率比较高的现象,我们希望能够在他们辍学之前,把这些边缘的山区的孩子带到城市来学习。


因此这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把城市的孩子带到乡村,也把乡村的孩子带到城市,希望能够实现我们教育的方式来连接城乡的初衷。

 


05

面临的挑战


从2017年九月份成立到现在,我们的团队目前有十位的全职工作人员,其中还有一个在四川成都的分部。


但是像很多的创业团队一样,我们现在一年多了却依然挣扎在生死存亡的线上。


特别是在面向市场开拓上,我们去年一年的带了300多个孩子,体量上其实非常小,所以路线、课程、市场等等,其实都还在初步探索的过程当中。



另一方面的挑战是信任的问题,我们试图让更多的家长相信,他们的孩子能够平安的走到乡村去,能够在乡村去生活,去学习乡村的品格,以及乡村其实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可以去学习的。


还有一个方面是我们团队也需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建立更好的学科的体系,让我们的要业务更有竞争力,同时我们团队平均年龄也非常的年轻,在25岁左右,相对缺乏和孩子交流的经验,所以我们团队的互相的磨合和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们需要寻求各种行业合作,或者是同行老师们的一些探讨合作的可能,一个是面向市场,如何招生让更多的孩子愿意认可我们这样的一个理念,去乡村学习。



刚才也提到我们在做所有研学的项目当中,不只是带着孩子带乡村展开各种各样的内容,其实更多的是在七天的丰富的设计当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成长和输出,当然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想看到的。


家长会问:“我付了一个星期四五千到六千块钱的费用,给我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成长,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成果,对于他的背景的提升,对于他去申请国外留学有着什么样的的帮助?”。这也是我们在不断的加强的过程当中。



但是我们的团队越来越有信心,第一个方面,团队成员主要是来自于上海985名校或海外留学的毕业生,我们自己比较有信心。


同时,团队也非常努力肯干,我们一周工作六天,每天至少需要12个小时,男同事有时候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团队都非常拼。


面向市场拓展方面,有时候大家也问我,你们的项目是怎么拓展开来的,其实我们就三个字,就“厚着脸”,到处去宣讲,与外界进行连接,甚至向大家寻求帮助,寻求合作,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可持续地做下去。


以上是这一年来我们所做的内容、面临的挑战以及困境,当然也非常欣喜的是,我们这一年多来基本上存活了下去的,现在是第二年,团队正在努力当中,希望第二年也继续的发展的更好。


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的做下去,到第三年第五年的时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品牌。


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的艰难,也期待有各位老师们的指导和合作。


链接中是我们做的公益项目《城市职旅》2018-2019年寒假带了13个湘西的孩子到上海来学习的全程记录片,大家感兴趣可以点击观看。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很期待同行、老师们的建议以及探讨合作。


非常感谢耘野工作室。


期待我们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 耘野工作室 —


耕耘脚下

野浪四方


一切源于边旅行边工作的梦想

旅行 | 游学 | 设计 | 朴门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