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阳幼教评论》2017年6月刊-『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研究专刊』速览
《奕阳幼教评论》2017年6月刊
几个世纪以来,积木一直被视为幼儿的优质学习材料。积木所具有的比例关系、重组性以及开放性的特性,使得积木成为幼儿用于表现其内在心理表征,以及提高内在心智水平的有效媒介。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在活动室配备积木建构区,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专门的积木建构活动室,这足以说明大家对积木建构游戏的重视。虽然积木建构游戏是当前幼儿园所有游戏中被“炒得比较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积木建构游戏的认识却是远远不足的。那么,当前到底有没有一些新的研究与实践呢?
《奕阳幼教评论》2017年6月刊(总第41期)聚焦“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这一主题,从幼儿积木建构水平的测评方法、积木建构游戏蕴含的学科概念、积木建构游戏的项目式学习、积木建构的心理学解读四个层面,对积木建构游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探讨。
提及积木建构游戏,首先我们会想到的是“如何判断幼儿的积木建构水平”,这也是幼儿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当前,我们常用的两种判断方式是基于幼儿外在的操作行为以及搭建作品,或者基于幼儿的建构意识以及有无参照实例或图片判断幼儿的建构水平。但是,幼儿的建构行为是复杂的,在实践中,教师一般只能凭经验进行观察,做出一种相对的判断。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十分精准的方式来判断幼儿的积木建构水平?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积木游戏活动是否是让幼儿愉悦地玩一玩、搭建出一个物体就结束了?尽管积木建构活动是综合性活动,但这种综合性的游戏活动中是否涉及某些学科概念?我们又应当通过怎样的游戏促进幼儿体会基础几何与结构力学概念?通过怎样的实践,让幼儿综合、连贯、持续地学习数学、科学、语言、社会合作等内容?
另外,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幼儿积木创作表现与建造主要是一种心理表征形式,但是,仅仅只是一种表征吗?到底幼儿复杂的建构行为从心理学层面应如何解读呢?目前有没有一套心理学系统可以对之进行解读?
本期《奕阳幼教评论》力图从国内外前沿研究、实践,探讨以上四个层面的问题,期望进一步引发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对积木建构游戏的深层次思考,更好地推进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
《奕阳幼教评论》
《奕阳幼教评论》创刊于2006年3月,现为季刊,每期印量30000册。核心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管理与教学、幼教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等的综合报道与评述。每期根据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形势,确定一个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高校教师、幼儿园的管理者、一线教师等,围绕该主题,从多视角进行思考和评述。
《奕阳幼教评论》面向全国200多个城市免费直投,受赠阅单位中,约有分布在大中城市的15000所幼儿园、数十家学前教育公益组织、幼教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300余名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学者。《奕阳幼教评论》多年来坚守专业性与公共性以及实践导向,以新锐视角、前瞻思维开拓学前教育公共话语空间,为中国幼教工作者提供了解与评析幼教行业生态的多元维度,已成为幼儿园管理与教学的重要参考。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