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问才是恰当、有效的?
赵显一、方芳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幼儿园
本文选自奕阳教育研究院编著《建构·反思·拓展——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论文集》
分享阅读是一种以培养幼儿阅读理解能力为主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书内容为中心,因此,提问的恰当与否,是教师阅读指导的关键。然而,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遭遇提问的低效或无效。
第一,在阅读中,教师没有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提问缺乏引导性和逻辑性,干扰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贴近幼儿生活,忽略了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只有几个幼儿回答,大多数幼儿不积极回应。
第三,阅读中,教师高度控制幼儿思路,对可能出现的答案预设不足,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教师常常担心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担心问题发散开后无法将幼儿的思路再收回预定路线,因此,教师习惯牵着幼儿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导致一些幼儿有疑惑不敢表达,或虽有表达但词不达意。而对于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深层引导。
第四,阅读活动中设计的提问封闭,缺乏开放性、创造性。“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无价值的提问过多,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单一答案的问题频繁出现,不能激发起幼儿思维的碰撞。成功的提问引导往往是点“一叶”,幼儿便知“秋”之至,教师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斤”。
那么,怎样提问才是恰当的、有效的呢?我们认为,提问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提问要让幼儿听得懂并有积极的回应。分享阅读中教师的提问可以从“三个抓住、一个突破”来进行,做到“四个注重”。下面以中班读本《礼物》的教学活动为例,呈现我们对分享阅读中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技巧的一些尝试。
一
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注重提问的引导性、逻辑性
幼儿在看图书时,常常把一张张画面割裂开来,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提问应注意引导幼儿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看,帮助幼儿厘清文本的脉络,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二
抓住幼儿的阅读情感,注重提问的生活性、体验性
(一)提问的生活性——对生活经验的提取、丰富
分享阅读活动是幼儿解读→体验→表达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提问要注重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积极的阅读情感,使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为更好地阅读作品做好铺垫。
(二)提问的体验性——动态体验
读本画面上的形象是静止的,要幼儿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图、去思考是难以做到的。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把静的内容化为动的情境,让幼儿进入角色,如学一学故事中角色的动作、表情,模仿故事中的各种声音等。
(三)提问的体验性——移情体验
教师提问还应注重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迁移。阅读有些以情感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故事时,幼儿的情绪往往也会不停地变化,时而安静,时而兴奋,时而伤感,时而喜悦……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幼儿的这种情感变化,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体验角色的心情、感受,调动幼儿的内在情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幼儿就很容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在《礼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幼儿:“小猴子给狮子送礼物时为什么这样轻手轻脚的?”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那是狮子王,小猴子很怕它;小猴子担心狮子不喜欢它的礼物,怕狮子吃掉它;狮子脾气不好,小猴子不敢惹它生气……”这样的提问让幼儿体验到小猴子对百兽之王狮子的恭敬,以及对礼物不被狮子喜欢的担心。
教师又提问:“小猴子在包装礼物时用了什么好办法?为什么它要这样包装礼物?”这一下幼儿们说开了:“送给长颈鹿的礼物是长长的、有花纹的,看起来很像长颈鹿的脖子;送给老虎的礼物是大大的、有竖条纹的;送给狮子的礼物有漂亮的卷卷花……小猴子这样包装礼物很漂亮;礼物包装和小动物很像,小猴子希望大家都高兴;小猴子这样做不会把礼物送错……”该问题让幼儿知道小猴子是一个非常细心、贴心的动物,它很爱它的朋友们,使故事主题得到升华。
三
抓住故事关键页,注重提问的质疑性、深层性
故事书常常会有关键页表达故事主题,或对故事承上启下,或是呈现故事主要线索,或涵盖故事中所有场景、人物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关键页阅读,选取最佳角度,巧妙设问,摒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引发幼儿大胆质疑,主动向教师和同伴发问。
同时,教师应适时追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发幼儿深层思考,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理解故事,提高思维能力。
在《礼物》的阅读教学中,当幼儿在提问或解答的过程中提及关键页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小猴子为什么会把这4个礼物分别送给老虎、长颈鹿、大象和狮子呢?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当师生共同阅读关键页第一页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图画细节,比较礼物的大小,看礼物的包装等,判断、分析小猴子送礼物的理由。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引导幼儿阅读相关页图画,拓展对关键页的讨论。接下来,教师继续深入引导,提出问题:“小猴子送礼物的理由,以及它为什么要这样包装礼物?”引发幼儿对关键页的讨论、展开、细化,促进幼儿更深层的思考,使幼儿体验到小猴子准备礼物时的精心和它对朋友们的爱。
四
突破思维定势,注重提问的联想性、猜测性
若教师具有思维定势,则他在阅读活动中设计的问题也会比较单一、死板。教师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禁锢,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传统,才能让思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引导幼儿以新视角去阅读图书,大胆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
(一)提问的联想性——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幼儿进行有意想象。在阅读《礼物》第八页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第四个礼物除了可以送给狮子,还可以送给谁?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幼儿的回答充分证实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小猴子还可以把这个礼物送给狮子狗,因为狮子狗很漂亮,它身上的毛都是一卷一卷的;它也可以把这个礼物送给章鱼,因为卷卷花的结子和章鱼的样子很像……
总之,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礼物的颜色、结子的形状大胆联想,打破答案的唯一性,促进幼儿多角度思考。
(二)提问的猜测性——设置悬念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如果每次阅读时教师急于说出故事情节或是问题答案,幼儿就只能跟着教师被动地听、被动地说、被动地看。
如《礼物》中蕴涵丰富的图画信息,教师可抓住这些信息,引导幼儿进行多元的猜想,从而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猜猜小猴子可能会把这些礼物送给谁?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幼儿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开来:“小猴子会把最大的礼物送给恐龙,因为恐龙的个子很大。”“小猴子可能会把那个又长又细的、有很多斑点的礼物送给长颈鹿,因为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就是这种颜色的……”这种提问不但可以训练幼儿的思维,而且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画无成法,教无定法”,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新的观念、策略,将好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问,不失时机地开启幼儿思维的闸门;善于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让幼儿在快乐中阅读,在自然中学习!
阅读推荐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