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传承】让世界爱上中国

学生工作处(部) 辽科大助手 2020-08-29

上周助手君为大家介绍了皮影,遥想汉武帝当年为它着迷,但现在我们却无能为力的看着它消亡...…本周助手君想和大家说说几个传统技艺,让世界爱上中国的传统技艺。


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对待这些传统老手艺,我们该如何将它们进行知识普及,毕竟它们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多年过后,或许芳踪难寻。


今天助手君想带大家认识一下它们,也找寻一下幼时的记忆,然后也希望大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传承保护它们。



说起“剪纸”,总是有一种浓浓的年味

记忆中最常见到它的时候就是过年

大人们将那些漂漂亮亮的剪纸贴在窗户上

瞬间那一扇窗都明媚了起来



不过想想我们的老祖宗也真是聪明

竟然能够灵活运用镂空

将一张平面的纸通过剪裁表现出三维的画面

不得不令人佩服


剪纸的内容一般都是表达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远古图腾的崇拜

因为材料易得、效果立见

所以流传还颇为广泛



剪纸还特别注重装饰性,为了突出物象

会在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

在描绘动物皮毛时,夸张成漩涡状

或是直接在身上添加其他图案



在陕北,剪纸甚至成了考量一个妇女

是不是心灵手巧的标准

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

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

他们普遍认为,剪纸好的女子

生下的娃娃也肯定聪明

即使现在,陕北农村会剪纸绣花的女性

依然受到诸多人的青睐




记得以前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核舟记》

上面描述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人物, 以至鸟兽、 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一个果核、一把雕刻刀,无数个鲜活形象

说的就是核雕



核雕一般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为原材料

民间最为熟知的应该是桃核

因为桃木有辟邪的说法

所以人们一般以桃核进行雕刻

然后穿孔挂在身上,以辟邪

殊不知,其实桃核质地坚硬,纹路密布

雕刻难度与橄榄核相比更大



艺人一般根据核的本身形状来选择雕刻的形象

然后在果核上进行勾样

再根据勾样的形状进行雕刻

最后进行抛光、点油、上蜡、打磨

一份精致小巧的核雕艺术品就出现了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

小贩们肩挑担子走街串巷

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

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

里面有一个小炭炉

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



艺人将饴糖加热到适温

揪下那么一小段,揉成圆球

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

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细度

便是一根小细棒

这根细棒便是用来吹的

艺人边吹边用手进行捏拽

不一会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就出现了

最后沾一点糖堵住吹的洞眼

整个便完成了



吹糖人完全靠的是经验

吹的力度、方向都需要艺人凭借自己的感觉来

可惜因为盈利薄

现在从事这门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即使在庙会上

也见不到那吹着糖人的手艺人了




“竹编”应该都比较熟悉了

因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竹制品

比如:箩筐啊、竹筛啊、竹椅啊等等


人类从开始定居生活后

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所获取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有所剩余

于是竹编这门技艺便应运而生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

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

厚度为一两根头发丝厚

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

力求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编织时一般采用经纬编法

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才能完成一件竹编制品

如今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竹制品的自然艺术美

渐渐开始放弃塑料制品的使用了

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传统文化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像个老者

以一种慈祥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

属于它那个时代特有的故事


它的存在唤醒了老一辈的独家记忆

尽管时代在发展

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然而它不能丢


我们的心中应永远

为传统文化保留着一席之地

当民族瑰宝以创新的方式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

我们的心态是敬畏、接受并且赞叹的


因为助手君并不愿意看到这样一种情况:

多年以后,头发花白的我们,

放眼四周,

没有任何一件可以拿来向子孙炫耀的,

我们无比熟悉且亲切的谈资,

那该多凄凉啊……

“让世界爱上中国”

从保护传统技艺开始


往期链接


【文化传承】消逝的皮影

【致新生】助手君又来偷拍萌新了

【学习时刻】新青年,我们会更棒

欢迎投稿  |  wtzlkdzs@163.com


辽宁科技大学网通站

• 常建常新  常新常建 •


编辑 |  玄爽

美工 |  周歆芸

来源 |  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获得更多学院新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