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生命尽头,如何好好告别?临终关怀医生10年帮300多个家庭“与死亡和解”
作者:李际昕 编辑: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当一个人罹患绝症,倾尽全力治疗却依旧无力回天时,余下的时光究竟该如何度过?
是回避死亡,将生命继续交付给白色的病房,徒劳地“抗争”到最后一刻,还是接受无常,了却心愿,享受当下的每一秒,以一颗安宁的心踏上归途?这是横亘在众多癌症晚期病人及其家属面前的一道生死谜题。
陈健鹏是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创始人,该中心致力于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
从2014年开始,陈健鹏和志愿者们犹如暗夜中的一颗星,在十年间,对300多个有临终患者的家庭进行安宁疗护,重新启迪他们对于生命的思索,达成与死亡的和解。
他说:“人人向死而生,才能学会更好地活着。”
01
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陈医生,老妈已于昨天过世。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她的帮助和照顾,是您的投入让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得到真正的治愈。祝福您的安宁疗护可以帮助更多的病人。”
这天,收到王姐儿子发来的信息,陈健鹏心里百感交集。除了缅怀与思念,他更为王姐临终前能够少受病痛的折磨,内心安宁地与亲人告别而感到欣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生命的选择权,临终时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
与王姐的初次见面,是在陈健鹏的专家门诊室。王姐留着短发,身体消瘦,目光温和。得知她已罹患数种癌症多年,经历过8次手术、23次化疗、27次放疗,陈健鹏心疼地说:“我知道您这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接下来的路,我们一起走。”一句话让王姐瞬间泪如雨下。这份来自医者的深深理解与共情让她彻底打开心扉,自此开始长达一年多的安宁疗护。
长期的抗肿瘤治疗,使王姐身体一直在“重度疼痛”与“剧烈呕吐”这两种“生不如死”的痛苦状态中切换。因此,减轻躯体症状常常是患者的第一需求。
根据王姐的具体情况,陈健鹏迅速与疼痛科主任沟通,摒弃常用但容易导致恶心呕吐的口服和贴剂疗法,安装使用创伤小的简易镇痛泵,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长时间困扰她的癌痛与呕吐问题。王姐也因此安享了一段难得的有家人陪伴的居家时光。
“普通的治疗只看重病人疾病的治愈,只关心生命的长度。但其实,生命的温度和深度同样值得关注。”陈健鹏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安宁疗护中。“给时光予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予时光。活着重要的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是否真正绽放。”
60岁的董国良是一位结肠癌晚期患者。有一次,他因腹水导致腹胀腹痛,不巧赶上“五一”假期。陈健鹏多次帮忙联系,为他找到离家最近且可以置管引流的医院与专家,成功插管并将腹部积水引出体外。
疼痛减轻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我得到社会这么多关爱,很想回报社会。等我去世后,可以捐献遗体吗?”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提出的竟是这样的心愿,陈健鹏同样感动不已。
但癌症晚期患者的癌细胞全身转移,唯一可捐献的只有眼角膜。志愿者们帮老人梳理好捐献程序,办好捐献手续。签完字后,老人如释重负:“办了这件事,我这辈子没白活。”董国良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给陈健鹏发来短信:“陈医生,董老师的眼角膜让两个孩子重见光明,他走得也安心了。”
病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独特经历,决定了对身体、心理、社会甚至人性都可能有着不同的诉求。肺癌晚期的老张临终时一直闭不上眼,只有陈健鹏知道他的心结所在。年轻时,老张爱玩儿,家庭责任感不强,离婚后疏于照顾女儿,以至于女儿对他的怨气颇大。生病后,女儿来过几次,但过往的一切让她始终难以放下。
弥留之际,老张轻唤着女儿的名字。女儿闻讯赶来见父亲最后一面。看着眼中含泪却又一言不发的女儿,陈健鹏心潮起伏:如果此时不和解,这将会是父女俩终生的遗憾吧。毕竟父女连心,再多的恨也只不过是一份对爱的渴求。
陈健鹏将女儿叫到一边,温声劝导。诚挚的话语打动了女儿,她快步走到父亲身边,握着他的手,哽咽道:“爸爸,我爱你。谢谢你这些年对我的养育。尽管你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但我原谅你了。再见,爸爸。”话音刚落,老张眼角的一滴泪长长地滑落至耳边,呼吸戛然而止。
女儿趴在父亲身上放声大哭,似乎要将这些年的委屈和埋藏在心底的爱全部哭出来。陈健鹏觉得,“这些话说出来,对老张和女儿都是一种解脱。”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是陈健鹏最喜欢的一句话。于他而言,帮助临终者抓住最后的时光,减轻病痛,了却心愿,感受当下的美好,学会爱与被爱,就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一如当初创建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时的初衷,做一颗夜空中最亮的启明星,为身处黑暗困境中的临终者及家属送去光明和温暖。
02
陪你“赴死”的生命摆渡人
陈健鹏的选择与他的童年不无关系。1981年,陈健鹏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
父亲在卫生局上班,常和家人聊起医院里生老病死的故事,关切之心溢于言表。母亲是小学教师,热情善良,别人遇到困难时,她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做个正直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夫妻俩常对儿子说的话。
耳濡目染之下,陈健鹏从小便是个爱心满满的孩子。有一次赶海,海浪退去后,沙滩上满是拼命挣扎的小鱼。他心疼地一条条捡起来,用力向大海扔去。旁人大笑:“这么多鱼,扔得过来吗?”他却毫不在意:“我不管,只要我看到就会让它活下去。”
2004年,陈健鹏备考研究生,无意中看到一句话:“爱心是一盏灯,在越黑暗的地方越光明。”癌症不就是距离黑暗最近的疾病吗?他毅然将肿瘤学作为研究方向。2010年,博士毕业后,陈健鹏成为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科的一名医生。
“12床不行了。”两年后的一天,陈健鹏主管的一位老年肺癌晚期患者忽然心跳呼吸停止。这名患者病情严重,死亡已在预判之中。但作为医者,陈健鹏当时觉得必须尽全力抢救。
半小时的胸外心脏按压无济于事,就在陈健鹏准备停下时,患者的两个孩子扑通跪下,抱住他的腿声泪俱下:“陈医生,你救救我父亲,我还没好好跟他说话,还没跟他告别……”陈健鹏只得再次按压。又抢救了半小时后,“咯噔”一声,患者或者说逝者的肋骨断了。
晚上回到家,陈健鹏觉得胸口生疼,患者临终前那一刻一定也很痛苦。当生命注定无可挽回时,要求医生全力抢救真的是尽孝吗?医生过度医疗就是尽责吗?“不,一个人的离去不应该是这样。”
2014年年底,陈健鹏阅读《西藏生死书》时,一句话进入眼帘:“世间没有哪一种帮助的意义,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想到两年前那位逝者临终时还要遭受的痛苦,他泪流满面,仿佛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自此,陈健鹏开始研究学习安宁疗护,并加以实践。由个体到家庭,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
2017年,30岁的卵巢癌晚期患者黄甜决定居家安宁疗护。为此,陈健鹏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带着吸氧机、止痛药赶往临终者家中。刚得知病情时,黄甜一度很崩溃。陈健鹏耐心开导:“癌症是个契机,提醒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不对,提醒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坏与好的转变,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既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那就解开心结,完成心愿,尽兴活一回。黄甜的母亲因病早早离世,父亲再婚后,继母与她关系并不好。但自从回家休养开始居家安宁疗护后,父亲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浓浓的爱让过往的芥蒂烟消云散。黄甜的爱人不离不弃,变着法做好吃的,讲笑话逗她开心。
想到有个好闺蜜多年未见,黄甜想见却又不愿以病容示人。陈健鹏劝她:“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亲友一个机会。”当闺蜜赶来时,两人又哭又笑,紧紧相拥。陈健鹏还为她组织了生前告别会,每个人轮番表白:我爱你、谢谢你、再见。那一刻,亲情的交融冲淡了离别的悲伤。
黄甜去世前面带微笑。“假如老天爷让我再选一次,是选择得癌之前的人生,还是选择得癌一年多的离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之前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有你们给予我这么多爱,我这辈子就值了。”黄甜的话深深震撼了陈健鹏。他头一次觉得,当一个人的生命被无条件的爱充溢时,死亡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2017年9月,陪黄甜走过最后的时光、蜕变一新的陈健鹏组建了公益组织——济南市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推广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
他常对志愿者们说:“我们不是助人者,而是生命的摆渡人,是临终者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把死亡这门课传授给我们。只有在与病人心连心、共赴死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学会。”
03
唯愿生死两相安
2018年,陈健鹏认识了20多岁的肺癌患者阿强。每次查房,陈健鹏总能看到妈妈陪在儿子身边精心照顾,为他加油鼓劲。然而,阿强出院三个月后的一天,他接到志愿者泣不成声的电话:“阿强走了。他走后,妈妈疯了,刚治疗一个月就跳了楼。第二天,孩子的姥爷也因为心梗去世。”
陈健鹏心如刀割:想不到一个人的不安宁,竟带来一个家庭的惨剧。他下定决心推动全济南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开启安宁疗护的全程(泉城)模式,并扩大安宁疗护的受益人群,同时将照顾的对象定位为患者家属。
和病人打交道多年,陈健鹏深知患者是所有人的关注对象,但患者家属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次,一位60多岁的患癌老人边哭边扶着墙走,陈健鹏关切地问:“阿姨,您为什么哭?”老人抹着泪回答:“太疼了。”对此,陈健鹏深感疑惑。因为以现在的医疗水平,不管病情有多重,只要给予科学合理的镇痛,90%以上的癌痛可以得到满意控制。
后来,陈健鹏发现,老人经常与前来看望的女儿发生口角。原来,老人一家本就经济拮据,老伴儿身患残疾,长期在家无收入,而女儿白天要辛苦打工挣钱,雇护工照顾母亲,晚上还要独自照看3岁的孩子。母亲因受病痛折磨情绪不稳,常埋怨女儿照顾不周。
生活如此艰难,女儿无处可逃,像爆竹一样一点就炸。更因支付不起需长期口服的高剂量镇痛药,只能让母亲强忍疼痛。
“这也许是老人过的最后一个年了,该怎么帮她呢?”当时恰逢春节前夕,陈健鹏和志愿者一起登门拜访,送去2000元的大红包,刚好能负担过年7到14天的足剂量镇痛药,帮助她们实现了春节团圆和无痛过年。女儿由最初的不可置信到后来感动落泪,母女俩也重归于好。
生离死别之际,患者最放不下的其实也是家人。董国良和妻子娟子感情甚笃,他去世后,陈健鹏给娟子发去一张图片,上面写着诗人鲁米的一句话:只有用眼睛相爱的人才会分开,对于那些用心和灵魂在相爱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没有离别。之后,启明星的心理咨询师李燕老师又为娟子连续做了几次哀伤辅导,帮助她从悲伤中尽快走了出来。
不少启明星的志愿者都曾是临终者的家属,曾经痛过,不想让别人再痛。他们成立爱之家家属互助平台,帮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走:“你并不孤独,你走过的每一步,我们都曾经走过。”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正确的生死观,志愿者们经常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讲座,并定期举办“向死而生”读书会。
一次,陈健鹏为一年级的孩子用绘本讲述什么是生命、死亡,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结束时,他布置了作业:“回家后抱抱你们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爱你’。”
几天后,一位家长兴奋地告诉陈健鹏:“孩子听了你的讲座,好像瞬间长大了,又懂事又听话,作业也主动按时完成。”陈健鹏很欣慰:“生命教育就该从娃娃抓起。正因为时间有限,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美好。”
陈健鹏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工作和公益上,整日忙得不可开交,家庭的重担更多压在妻子肩上。妻子曾是一名军人,为了支持陈健鹏,自主择业成为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主任。自打陈健鹏去儿子所在的学校做过一次分享之后,儿子以爸爸为荣,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成了启明星的小小志愿者。
截至目前,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已拥有500多名志愿者,做过300多场活动,帮助300多个有临终患者的家庭进行安宁疗护。2023年10月14日,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启明星代表山东分会场参与全国安宁疗护联席会议,并主办“如何告知坏消息”主题分享会。
2024年6月22日,对陈健鹏而言又是个可喜的日子。在他的主导下,两个省级学会——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及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都将在这一天成立安宁疗护专委会,并开办第一届学术年会。“人人生而安宁,死而无憾”的安宁疗护愿景正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
陈健鹏说,每次疲惫时,抬头看看天上的启明星,便又有了前进的力量。
(文中除陈健鹏和李燕外均为化名)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7月上
原标题《向死而生,他帮助300多个家庭与死亡和解》
小婚家
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
动动手指|扫码回家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投稿、转载微信:little19820417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