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杂志

其他

曾经的“央视一姐”,嫁给大18岁的老公,因误诊癌症辞职,投资147万赚了1.2亿

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嫁大丈夫,最红时辞职,现在过得怎么样?电影小情书
2023年3月6日
其他

20年前,远隔千里的他们因“雷锋”相识相爱,如今一家三口将爱与奉献进行到底

作者:田祥玉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她叫王瑞,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网络“雷锋班”的创建者;他叫柳世兴,曾经是在新疆的戍边军人,也是网络“雷锋班”的积极参与者。远隔千里的两个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偶像,走到了一起。王瑞和柳世兴因雷锋而相识、相知、相恋,并携手组建家庭。20年来,夫妻俩踏着雷锋的足迹,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将温暖送给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01多么巧合:他们一直在相同的路上王瑞和柳世兴的“媒人”是雷锋,但其实他们与雷锋的缘分,早在两个人还很小时就开始了。今年47岁的王瑞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亲曾当过兵,一身正气,常把“奉献”挂在嘴边。王瑞还记得,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但父亲特别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经济困难的邻居;老家乡亲来太原有事相求,他向来二话不说,还常常把这些舍不得住酒店的乡亲带到家里吃住。王瑞后来成为“山西省学雷锋道德模范”,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不无关系。1993年春节过后,王瑞在父亲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看完这本书后,她受益匪浅,并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句话:“比起做的那些好事,雷锋每每帮助别人时都面带微笑,做完好事后打心眼里感到快乐和满足,这种心态更让我对他充满崇敬。”从此以后,她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前行的方向,开始省吃俭用资助家庭困难的同学,放学后主动打扫操场……年少的王瑞成了人见人夸的小雷锋。1997年,王瑞大学毕业,成为太原市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工作忙碌,但只要有空,就去太原市福利院、“伯达尼之家”(太原市民营孤儿院),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给孩子们买书,陪伴他们。她还从不丰厚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资助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的一对贫困姐弟读书。来自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的柳世兴,和王瑞一样出生在一个温暖朴实的家庭。他从小品学兼优、乐于助人。虽然家境贫寒,却极尽所能地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和王瑞一样,小时候的柳世兴也是周围人眼中的小雷锋。高中毕业后,柳世兴成为新疆某戍边部队的一名战士。服役前,他办了一件村里老人至今提及还热泪盈眶的大好事。他住的村子在半山腰,因为没有电,这里的人们直到2000年还在用煤油灯。柳世兴克服重重困难,把电拉到了半山腰。入伍后,每月领完工资,柳世兴都会给父母寄去一大半。一部分让他们改善生活,一部分用来资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读书。02特别浪漫:他们因为雷锋相知相爱2003年3月,王瑞在“咱当兵的人”网站创建了网络“雷锋班”并任班长,之后定期在上面发布捐款、捐物和献血信息。网络“雷锋班”有位志愿者的男友在新疆某戍边部队当兵。同年4月,这位志愿者去部队探望男友时,提到了王瑞和她创办的网络“雷锋班”,恰好被一旁的战友柳世兴听到了。生命中的每一次交集都有原因,因为我们骨子里有相同的部分。至少对于王瑞和柳世兴来说,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两人远隔千里,职业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偶像叫雷锋。部队不方便上网,柳世兴向这位志愿者要到王瑞的电话并打了过去。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又洪亮,柳世兴激动地问王瑞,他可不可以加入网络“雷锋班”?“不仅可以,我还要谢谢你!”王瑞笑着说。那之后,每次网络“雷锋班”有捐款活动,柳世兴都第一个参加,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寄给王瑞。有时募捐的钱不多,柳世兴还会跟王瑞一样自己拿钱贴补。当时,王瑞所带的班与新疆“西北第一哨”所在部队结对,学生和战士一直有书信往来。2003年8月1日,她带着孩子们的礼物去“西北第一哨”看望战士们。因为途经柳世兴的部队,王瑞就顺便去看了看他。“他穿着一身集训服,皮肤黝黑,笑容明亮,看起来非常阳光。”两颗年轻的心,也因为这一次突然的见面而发生质的变化。之后,两人打电话、写信,话题从雷锋渐渐深入到各自的工作、生活和梦想。爱情的种子跨越戈壁和山川,慢慢地种进了两个人的心田。第二次见面,是在半年后的冬天。王瑞趁着寒假去部队和他谈婚论嫁,柳世兴专门叫了辆车去车站接她。一上车,他帅气地丢给她一个塑料袋。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就如微波荡漾的湖面被丢进了一颗石头,柳世兴这个浪漫的举动,一瞬间就击中了王瑞的心。她知道,就是他了。2004年8月1日,王瑞去柳世兴的部队和他举行婚礼。不善言辞的柳世兴其实很浪漫,送给新婚妻子的戒指,是用一枚1997年生产的弹壳做的。底座被他磨成了一颗小桃心,弹壳上的“97”字样依然保留。柳世兴说,“97”谐音是“久妻”,他希望她做自己永久的妻。“就像我们一辈子都会以雷锋为榜样一样,我们的婚姻一经缔结,就是永远。”婚后,两人经历了4年的两地分居。每年寒假,王瑞都去部队探亲。2004年除夕夜,柳世兴要去站哨。室外温度低于-30℃,王瑞也非要去,柳世兴拗不过,就给她穿上了厚厚的军大衣,让她在岗哨下陪着。“他站在高高的岗哨上,头顶的灯光和月光一齐照在他身上。他站得笔直,眼里有光,双眼注视的前方万家灯火,静谧祥和。”王瑞感动又自豪,因为这份宁静与祥和,有丈夫的一份功劳……2008年,柳世兴从部队转业,分居多年的他们终于团聚了。他工作忙,周末、节假日总加班,但只要有空儿,就会和王瑞一起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们,去孤儿院给孩子们当“爸爸妈妈”。每年8月1日结婚纪念日,他们都去孤儿院陪那里的孩子一起度过。“我们想不到还有什么方式比这么度过结婚纪念日更有意义!”柳世兴说。03何其幸运:追梦路上一直有爱相随常常有人问王瑞,从初二开始以雷锋为榜样,为什么从不曾动摇?她笑着看向身边的柳世兴,说:“他就是答案。”顿了顿,她又说,“但爱人的支持不是唯一答案。”“我上大二时资助学生,自己兼职打工的钱常常不够,父亲总是二话不说地贴补我。”后来有困难孩子来太原读书,父亲会让王瑞把孩子们接到家里来,母亲则会给孩子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王瑞去福利院看孩子,父亲也会出钱买书,还开车帮她拉东西。善良大义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温暖向阳。女儿若冰从上幼儿园开始,王瑞就经常接到老师的表扬电话,别的小朋友哭闹时她暖心安慰,放学后主动帮值日的同学打扫卫生。太原市福利院有个视障男孩叫党战,若冰3岁第一次见他时,王瑞说了句“舅舅就交给你了”。从那以后,若冰每次跟妈妈去福利院,都会带上自己最爱吃的零食跟党战舅舅分享。她喜欢陪舅舅聊天、做游戏,从内心深处把他当成自己的家人。小学6年,若冰年年是“学雷锋小标兵”。现在,上高二的她虽然学业很忙,但依然乐于助人。因为总是在别人难过或有困难时伸出援手,若冰是大家公认的“暖宝宝”。“上大学时我资助贫困孩子,父亲豪爽地贴补;2010年去玉树、2012年去抚顺,先生一路同行;现在我做每一件事,先生和女儿都常常陪在身边,真是三生有幸!”王瑞开心地说。2022年8月15日是雷锋逝世60周年,王瑞第三次来到抚顺的“雷锋纪念馆”。这一次,她左边是先生,右边是女儿。在雷锋墓前,王瑞缓缓弯腰,将一束洁白的百合花放在汉白玉雕成的花圈上面。“我来看你了,雷锋……”丈夫和女儿不约而同地揽了揽她的肩,随后又轻轻地拍了拍。“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高……”雷锋团战士们齐声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家三口也轻轻跟着哼唱起来……王瑞说,无论再过多少年,这一幕依然会是她记忆中最温暖又骄傲的时刻。王瑞所在的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雷锋班”。王瑞带的班级几乎年年都上榜。她教的孩子善良向上,以雷锋为榜样;学生家长也深受启发,主动团结在王瑞的周围,成立了“寸草心家长志愿队”,定期献爱心。“学雷锋不只是3月5日这一天,很多人因为雷锋而毕生坚守信念,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接受本刊采访时,王瑞对笔者说。正准备返校上课的若冰,接过妈妈的话说:“我马上就要上高三了,暂时没有太多时间去做好事,但我觉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是雷锋精神。”这个17岁的姑娘说的没错,就像她的父母一直做的那样:学雷锋不只是做好事那么简单,还包括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原标题:《“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对夫妻的爱情起源和家庭行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小婚家真情故事征集投稿要求:故事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真情故事,要求故事性强,真挚感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稿件字数4000字以内为佳,并提供配图。投稿微信:jinliguniang99稿件示例:“黑人宝宝”出生8天被弃草丛,上海奶奶捡回家养了21年,“不管是黑是白,这个孩子我要定了”......法国奶奶苦等中国初恋55年,83岁终于嫁给了他,这段半世情缘让无数人泪目“安福路小公主”火出圈,坐拥上海十套房产,年轻旧照惊艳众人,果然自信的女人最美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后续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丰厚稿酬。期待您的精彩作品。小婚家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动动手指|扫码回家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3月5日
其他

贵州农村女孩,1岁烧伤半边脸,小学学历嫁给北大高材生,如今身价千万,她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女主角

作者:田祥玉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2022年11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一个账号为“子英姐”的女子晒出和老公相识20年的心路历程,引发近千万网友的关注、点赞,感叹她的爱情像童话。“童话”女主角叫滕子英,男主角叫陈长志。为什么他们的爱情被称为“童话故事”?且听滕子英、陈长志夫妇,从17年前初见的那一天开始娓娓道来……01命运多舛,但她从未打算将就过一生今年42岁的滕子英出生在贵州农村。父亲读过高中,曾被推荐到北京农业大学读书,但因为要照顾家里选择了放弃。由于有文化,脑子灵活,他靠做小生意和包工头让一家四口衣食无忧。母亲没上过学,婚后在丈夫的帮助下识了很多字。1岁那年,滕子英意外烧伤,导致左半边脸严重毁容,但她的生活没有因为烧伤发生太大改变。父亲依然会背着她上街赶集;谁家办喜事,滕子英会被父亲放在大桌上,大声唱歌给大家听。那时,村里的小孩都是到了六七岁直接上小学,但滕子英3岁时,父亲就把她送到了镇上的幼儿园。6岁那年,父亲还带着她去贵阳做了一次面部修复手术。“爸爸努力挣钱,等你长大了我们去北京做手术。在那之前,我们只管善良勇敢就行了!”虽然烧伤毁容,但因为爸爸在,滕子英的每一天都过得明亮而雀跃。被家人疼爱的孩子,走出家门也没有人敢轻视、嘲笑,儿时的滕子英走到哪里,都有人夸她聪明又大方。9岁那年,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滕子英的人生也从此跌入深渊。住在城里的姑姑把哥哥接过去读书,不久后母亲改嫁,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母亲和继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儿,照顾妹妹的任务就落在了滕子英身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一还没读完,她就主动向妈妈提出辍学。滕子英(右)和姐妹相比经历坎坷的滕子英,陈长志要幸运许多。他出生在安徽蚌埠一个普通农家,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幺。母亲50岁才生下他。跟着侄子们一起长大的他备受父母和兄嫂们的疼爱。1999年,陈长志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一心想当律师的他,又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专业自修班。陈长志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和远在贵州的滕子英天差地别。但命运让这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相识了。2001年,陈长志通过一本杂志认识了远在贵州的一名截瘫女孩。自小就乐于助人的他,通过写信、打电话鼓励对方向阳而生。碰巧滕子英也看了这本杂志,因为和截瘫女孩住得不远,经常去她家里看望。2002年某天,滕子英去截瘫女孩家里时,陈长志刚好打来电话。正在上厕所的女孩让滕子英帮忙接,一南一北的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认识了,开始半个月一次的书信、电话交流。通过陈长志这个“窗口”,滕子英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也越来越确信:人生该怎么过,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她觉得,虽然脸被烧伤了,但依然完好无损的心,不允许自己将就过一生。02从今往后,他真把她当成女儿一样疼通过4年频繁的书信来往和电话交流,陈长志被这个尝尽苦头却不服输的女孩吸引了。滕子英有所觉察,赶紧把自己最好的闺蜜介绍给他。陈长志恼了,说:“不用你给我介绍对象,你哪天嫁人了,我马上找人结婚。”话里有深意,滕子英吓坏了。陈长志邀请滕子英去北京,他想带她去医院看看。她犹豫许久还是答应了,心里想的是“见到我,他也就死心了”。2006年夏天,25岁的滕子英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她忐忑又紧张,30个小时的长途火车上不曾合眼。到了跟陈长志约定见面的出站口,滕子英低着头快步向前,已经没有勇气见他了。她找到火车站外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告诉陈长志,自己想要买返程票回贵州。他让她别挂电话,就在电话亭等着。但等陈长志跑到电话亭时,却发现她已经离开了。“滕子英,你的朋友陈长志在出站口等你!”听到广播里不停重复这句话,滕子英泪如雨下,她知道,躲不过了……当时,陈长志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在高校云集的学院路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小房间。得知滕子英会来北京,他提前替她租好了房子,是和另外两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合租。见面那天,陈长志身穿蓝色毛衣、蓝色牛仔裤、白球鞋,个头不高但眉清目秀。“他比我想象的要帅气、阳光得多……”滕子英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看见她,略微迟疑了一下就快步走过来,左手接过她的行李箱,右手与她相握:“你好,滕子英!我是陈长志。”北京站地铁人流量大,滕子英很紧张,陈长志突然牵起她的手。她偷偷抬头,发现他正笑着看自己。那一刻,滕子英知道,这里是与贵州老家完全不同的地方;而身边这个男人,也和她之前见到的所有男人都不一样。“她们特别好,早早为我整理好了床铺。我到的时候,她们递上饮料、水果,细心地问我坐这么久火车辛不辛苦。”周末,同屋的两个女孩还带着滕子英逛了附近的公园和家乐福超市。陈长志带着滕子英去天安门、故宫和长城,请她吃烤鸭、涮肉,还把她介绍给自己的知己好友。一天,两人来租住地附近的中国农业大学玩,看到周围神采奕奕的年轻大学生,滕子英突然放声大哭。那一刻,她想到了父亲。如果他还在,肯定早就带自己来北京治疗脸部烧伤了;如果他还在,自己也就不会早早辍学,很可能会像面前的年轻人一样,幸福地徜徉在大学校园里了。他揽过她的肩,一边为她擦眼泪一边说:“从今往后,我会把你当成女儿一样疼。”陈长志说到做到。他自己穿的衣服是地摊货,却去商场给滕子英买了500多元一件的呢子大衣。巧合的是,陈长志买的呢子大衣,和滕子英5岁那年冬天,爸爸给她买的那件呢子大衣是一样颜色、相似的款式。滕子英曾说过,如果生活不能重回到爸爸还在的时候就不结婚。但是现在,和爸爸一样给予她温暖和疼爱的那个男人就在身边。她的心,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滕子英的?陈长志说,是2005年某天,她在信里说,15岁那年,她照顾多年的叔叔病逝,婶婶已经不在了,堂弟又还小,滕子英一个人操办了叔叔的葬礼,让他入土为安。“心疼、崇敬,这么孝顺又坚强的女孩,我不想错过。”什么时候决定娶她?陈长志说,滕子英来北京后,每天在狭窄的走道里用一只小电饭锅煮饭、炒菜、炖汤,让曾经方便面、挂面轮着吃的他,感受到了烟火日常里的妥帖与安稳。滕子英说,陈长志是她理想中的伴侣。因为他像她父亲一样,看人先看心。因为他,她才来到北京,认识了那么多阳光开朗又博学多才的朋友。“以前我很浮躁、自卑,但来北京后,我终于知道:比起外貌,内心的善良和看世界的态度要重要得多。”朋友们都喜欢滕子英,但得知陈长志要娶她时,大家都劝他三思。陈长志笑而不语。和谁结婚,过怎样的日子,不应该是相爱双方两个人的事吗?跟滕子英恋爱,决定娶她,陈长志都没有征询父母的意见,因为他深信,他们会尊重自己的选择。2007年春节前,陈长志跟滕子英回贵州。他要在她的老家,当着曾经嘲笑她的人和一直放心不下的母亲,向滕子英郑重许诺,会像她父亲一样好好爱她、疼她。在贵州登记结婚、办完婚礼后,滕子英跟着陈长志回到安徽老家。公公、婆婆笑着欢迎她回家,陈长志的三嫂笑着纠正她:“不要叫我三嫂,叫我姐。因为,你是我们最疼爱的长志的爱人。”03携手20年,她依然是童话故事女主角2008年,滕子英开始做面部修复手术。因为左脸烧伤严重,修复手术要分很多次,得持续几年而且费用不菲,她犹豫不决。陈长志对她毫无保留:“我有十几万元的积蓄,月薪有七八千元,你放心去做手术。扫墓时,我已经对你爸爸承诺了,一定要替他完成心愿,带着长大的子英到北京做手术!”就这样,3年20多次手术,让滕子英面容有了很大改变。尽管陈长志为此欠下20多万元债务,最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8元钱,他也从没想过放弃。为了筹集手术费,陈长志甚至去工地搬砖,多次厚着脸皮向亲朋借钱。每当滕子英问他有没有钱时,陈长志都说:“有钱!”2009年,滕子英做最后一次手术。她的双臂高高举起,被牢牢地绑在脑袋上。医生要从她手臂内侧取皮肤补到脸上,而为防止术后感染,这个动作必须一直保持。双臂放下来那天,滕子英哭着说:“麻药早已不起作用了,这次手术,我从一开始就能听见刀在脸上划的声音,太疼了……”陈长志心疼得直掉眼泪,说:“你不想做,那我们就不遭罪了。”因为手术还在恢复期,滕子英没办法出去上班,但她闲不住,想开网店卖服装。陈长志就东拼西凑给她组装了一台电脑。8平方米的小房间再放一台电脑,原来的小板凳都放不下了。吃饭、打电脑都在床上,但两个努力上进的人,在逼仄的空间里也能生活得充实又昂扬。2011年,滕子英生下儿子。妈妈从贵州老家来到北京照顾孩子。因为网店生意越来越好,她竟然将之前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还清了。看到妻子忙得团团转,陈长志辞去了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和她一起经营淘宝店。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打电话给滕子英,问她是否愿意给孩子们当一天老师。犹豫间,儿子撒娇道:“妈妈您就去吧,我都跟小朋友说好了!”陈长志给她买了一条长裙,滕子英化了淡妆,跟着儿子去了幼儿园。“老师很温暖,孩子们很亲切,儿子满脸骄傲……”滕子英知道: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随时与这个世界的温暖与善意撞个满怀。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为了孩子上学方便,2016年,事业正好的滕子英和陈长志带着一对儿女离开北京来到杭州。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有什么困难能难住一对彼此深爱又深信,已经携手蹚过了急流的伴侣呢?如今6年多过去,滕子英夫妇的母婴公司已成为业内响当当的品牌。这对曾经挤在8平方米出租屋的夫妻,如今已身家千万。问他们什么时候最辛苦?滕子英摇头,说:“只要老陈在身边,每一天都充实又幸福。”结婚17年,陈长志从不曾忘记自己的承诺,这一生都会把她当女儿一样疼。其实全世界最美丽的童话,是一起熬岁月的柴米油盐,也是在好好活着的同时,一起为生活里加一点儿阳光、勇敢和花儿的芬芳。问陈长志,为什么会始终如一地爱着滕子英。他笑着说出了一个看似跑题实则满分的答案:“你知道吗?我母亲后来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最严重时连我和哥哥、姐姐们都不认得了,却唯独记得她的幺儿媳妇叫滕子英。”滕子英和陈长志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对当下的生活非常满意。儿子帅气懂事,女儿漂亮聪慧,家人健康顺遂,事业越来越好,青春时代里那些交心的朋友,如今也都还在一如既往地喜欢和祝福着他们。更重要的是,已携手走过20年的他们,无视世俗的目光,成长为越来越好的自己,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现实中的童话故事是如何发生,又在散发着怎样夺目又温暖的光……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原标题:《滕子英,你的朋友陈长志在出站口等你》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小婚家真情故事征集投稿要求:故事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真情故事,要求故事性强,真挚感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稿件字数4000字以内为佳,并提供配图。投稿微信:jinliguniang99稿件示例:“黑人宝宝”出生8天被弃草丛,上海奶奶捡回家养了21年,“不管是黑是白,这个孩子我要定了”......法国奶奶苦等中国初恋55年,83岁终于嫁给了他,这段半世情缘让无数人泪目“安福路小公主”火出圈,坐拥上海十套房产,年轻旧照惊艳众人,果然自信的女人最美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后续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丰厚稿酬。期待您的精彩作品。小婚家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动动手指|扫码回家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养了8年的儿子非亲生,试管婴儿放错胚胎,医院劝“要豁达,别计较”!法院终于判了......

作者:赵凌子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这几天,安徽“试管婴儿出生8年后被发现放错胚胎”事件引发广泛关注。2月21日,家属方表示已和院方初步达成和解。安徽省卫健委也对相关事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适时发布。2011年,50岁的陈冬(化名)和前妻王蕾(化名)因婚后未育,在安徽某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试管婴儿手术方式,用双方的精子、卵子培育胚胎产下一子小轩。2020年,两人发现孩子与两人都无血缘关系,于是将该医院告到法院。经过一审审理,法院排除了孩子生产过程中抱错的可能,判定医院在胚胎冻存方面存在编号重复、解冻记录不全、核对过程缺失等问题,存在医疗过错,结合日常生活,高度盖然性推定该过错与两人主张的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该医院负全部赔偿责任,赔偿64万元。陈冬、王蕾希望查清楚两人的胚胎去向、孩子的生物学父母,以便孩子遭遇突发疾病需要血缘亲属骨髓移植时,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人。但是该院生殖中心负责人表示无法查清孩子的生物学父母,也没查到陈冬、王蕾的胚胎植入记录。生殖中心主任还劝导陈冬:“人生几十年,到最后就是要豁达要宽容,没必要计较(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果我有这么个孩子,我会挺高兴。”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丛亚丽介绍,在试管婴儿手术发展初期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医院管理不是很规范,就会出现陈冬、王蕾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法律上规定比较明确,陈冬、王蕾与小轩就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需要抚养他至18岁成年。陈冬、王蕾本来想借着试管婴儿技术拥有流淌着自己血脉的孩子,可是由于医院的失误,却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们的遭遇真是让人唏嘘。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和相爱的人结婚,在婚后孕育一个自己的宝贝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根据卫健委的统计,2022年中国不孕不育率达到15%左右,2023年将达到18%。也就是说,有些人未必能够顺其自然地生育孩子,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生殖障碍。但是,越是这样的夫妻,对孩子的渴望往往越强烈。为了获得一个亲生的宝宝,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高龄女性以及失独家庭,选择了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助孕技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技术给很多家庭带来希望,使原本灰暗的家庭获得重生,但采用试管婴儿方式受孕的夫妻却对此讳莫如深。一方面,成功的父母不希望别人知道孩子是试管婴儿,另一方面,很多夫妻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身体备受摧残,灵魂备受打击,有的甚至家庭破裂,只因想要一个孩子而不得。当然还有些夫妻,也为生孩子做了很多努力,却并不认为生养孩子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和乐趣。当生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奢侈愿望的时候,不孕者本人的命运将会如何?一个家庭又会走向何方?下面跟着小婚家记者深入天津武警医院试管婴儿中心,来了解这些不孕家庭在漫漫求子路上的悲喜忧欢。01一个念想8月的一个清晨,天津武警医院试管婴儿中心主治医生陶颖的手机响了,接通后,一个熟悉的女性声音从听筒中传来,兴奋又悦耳:“陶大夫,我生了!是个女儿!”来电的女性名叫贝贝,是研究中心的常客,医院所有科室的医生护士都认识她。她在想尽办法生育孩子的路上,已走了10年有余。当主治医生陶颖拿出贝贝的病历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本破到快要散架的病历,几乎相当于别人病历的三四本那么厚重。贝贝和老公小成都是沈阳人,因为两个人都很喜欢小孩,所以婚后就从没避过孕,可始终也怀不上。1999年,好容易怀上了,一查竟然是宫外孕。手术时,医生切除了贝贝一侧已堵塞的输卵管,保留了另外一侧也并不十分健康的输卵管,自此,痛苦和失落填满了小两口的生活。“为什么会是我?我这么爱孩子,为什么会是我?”贝贝经常哭着问自己。2003年,小成的生意由沈阳转战到了天津,与此同时,一条天津武警医院试管婴儿中心的新闻吸引了贝贝,她决定试一试,小成也很赞同。小两口频繁地出现在医院,抽血、化验、取卵、取精,经过几番折腾,两次胚胎移植,已心力交瘁的贝贝还是没能怀孕。妻子身体承受的痛苦和精神上遭受的折磨,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要不别试了,咱们不要孩子,我一样疼你爱你。”“我一定要怀上自己的孩子,只要还有希望,我就要试试。”贝贝倔强地含着眼泪。小成陪着贝贝每天走在同样的看病路上,一天两次的针一打就是几个月。刚开始针扎在身上,贝贝感觉好疼,日子久了,就只剩心疼了。回到家,贝贝就一头扎进卧室,有时大睁着眼睛绝望地盯着天花板,有时则紧闭双眼泪流满面。这时的丈夫知道语言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一把搂住妻子,用坚实的臂弯告诉妻子:你还有我,我是你的依靠和坚强后盾。就这样,又经过了漫长的4年,在丈夫的悉心陪伴下,在医生的细致诊断和治疗下,终于,贝贝怀孕了!出人意料的是,在全院医护人员都为这小两口感到高兴时,贝贝和小成的反应却异乎寻常的淡定,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小成告诉陶医生,其实自己特别开心,但不能在贝贝面前表露出来。因为,试管婴儿这条路太过漫长,眼下,胚胎着床只是个开始,万一过一阵子停育了、流产了呢?小成怕这种情绪的反复、跌宕会令妻子绝望、崩溃。幸运的是,老天眷顾,贝贝的孩子于2014年8月出生了,是个漂亮的女儿。02一次拯救瑞凤和齐龙同是天津蓟县人,高中同班同学,自然地发展成了恋人,成年后很快便结了婚。两个人老家都在农村,因此,老一辈希望他们能尽快为家族延续子嗣。好景不长,一次长途旅行,瑞凤出了车祸,丧失了语言和行为能力,成了植物人。齐龙痛苦不堪。齐龙的父母时常旁敲侧击地劝说齐龙,不如放弃瑞凤,另觅新妻。但是齐龙坚决不肯,他太爱瑞凤了,如今,这份爱还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就在这时,齐龙的同学向他推荐了试管婴儿技术。因瑞凤已成植物人,其主观意志在一天天消沉,所以一切重大决定均由齐龙做主。但就在问及她是否想和齐龙有一个孩子时,瑞凤表现出了激动的情绪,她要!植物人较一般的不孕不育患者更特殊,检查、化验、移植的过程也更为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齐龙更是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瑞凤的身体和精神承受不了更多的伤痛。最终,瑞凤成功怀孕。这下不光齐龙乐开了花,齐龙的父母更是兴奋异常。更令人惊叹的是,瑞凤的精神较怀孕前有了明显的好转——求生的意识加强了,甚至在有意地、努力地进行一些语言、行为上的锻炼。怀胎十月,孩子降生,健康活泼。当我们再次见到瑞凤时,在齐龙和孩子的陪伴下,她已经能够在老公的搀扶下站起身来走上几步,还能够开口说些简单的字句了!这是孩子带给她的力量,让她有了重生的希望和勇气。03若没有孩子,我们两个人还活着干吗?对于一部分夫妻已年近半百的失独家庭来说,想通过做试管婴儿的方式获得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继红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今年已经48岁的她刚刚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继红在24岁时生下了女儿,漂亮、活泼的孩子给继红和丈夫俊成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但不幸降临到了可爱的女儿身上,2012年,她被检查出了肝癌。俊成强忍内心巨大的伤痛,在孩子患病的两年中悉心照料,甚至自己学会了打针和输液。可是,老天并没有垂怜这个可怜的姑娘,没两年,她去世了。继红因受不住打击而变得一蹶不振。俊成则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思念着去世的女儿。“咱们再生一个孩子吧!”继红对丈夫说。丈夫也非常希望能够重新拥有一个孩子,让这个家重新活过来。但是毕竟两个人的年纪大了,若想自然怀孕几乎全无可能性。所以,夫妻俩决定尝试做试管婴儿。陶医生被夫妻俩的决心和意愿彻底打动了,明知移植成功的概率极低,但她也决定冒险一试,为了不孕者想要怀孕、期待孩子的心理,为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但毕竟,继红年纪过大,胚胎植入体内,没能顺利怀孕。继红的心一下沉入谷底,很长时间无法平复。丈夫俊成向医生表达了他的决心:“您帮我们想想办法,只要能有孩子,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钱不是问题,就算卖房,我们也想试试!”这令院方十分为难,他们不希望作为工薪阶层的夫妻俩为了不可能成功的“怀孕”白白扔钱,更多的还有,以继红这样的身体状况,即便真的有奇迹,但在胚胎生长的过程中,大量的并发症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流产都会再一次侵袭继红的身体和精神。04孩子是礼物,但不能强求颖儿和小武是青梅竹马,两人婚后过了一年多的二人世界,觉得是时候要孩子了,也就不避孕了。可是日子久了,颖儿的肚子迟迟未见动静,小夫妻俩有些担心。到医院一查,颖儿的输卵管严重堵塞,导致无法怀孕。颖儿急得直哭,小武却表现得很豁达,他安慰妻子:“别担心,我们找医院看看,也许有法子。”“那如果我就是生不了孩子呢?”颖儿又伤心又歉疚。“没有孩子也没什么大不了啊,二人世界有二人世界的乐趣啊。”小武暖心的话让颖儿稍稍放宽了心。在朋友的推荐下,颖儿和小武来到试管婴儿中心。因为两人都很年轻,所以身体检查后,医院便决定立即取卵,进行胚胎培养。在等待胚胎植入体内着床的14天中,颖儿的身心快被紧张和不安击垮了。她每天不断地问丈夫,“如果没能顺利着床怎么办?”“如果怀了几天就掉了怎么办?”“如果……”每到这时,小武都会把妻子揽入怀中,告诉她,这世上不只有孩子,还有爱人、亲人、朋友。既然已经尽了人事,就没给自己留下遗憾。“我爱不爱你,和你能不能生孩子没有丝毫关系。”小武说,“咱们从小到大那么多年的感情基础,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被打破。”这些话令颖儿心安,她调整好心态,调理好身体之后,很快顺利怀孕了。颖儿请了3个月假安胎,小武虽然工作很忙,但每次颖儿去医院检查、打针,都有他的悉心陪护。颖儿肚子里的孩子现在3个月了,已经度过了危险期。她开始正常上下班,周末与丈夫逛街约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令颖儿的心态和身体都非常健康,她不再焦虑,不再患得患失,“孩子是礼物,但不能强求。”现在的颖儿,充满期待地盼望着7个月之后孩子的降生。05努力过就好,孩子不是唯一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一个孩子的降生意味着,血脉的延续,家族的希望,老人的晚年念想,一对夫妻的快乐和责任。对于很多不孕家庭和失独家庭,试管婴儿本是开启天伦之乐梦想的钥匙,但当渴望一个孩子,享受哺育的快乐,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之后,试管婴儿就成了救命稻草。试管婴儿的成败,成了家庭幸福的砝码。在天津武警医院试管婴儿中心,我们看到了成功后的欢欣和复活,也看到了失败后的悲伤和破灭。透过这次透视,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生命带给一个家庭的欢乐,但也不禁思考,维系一个家庭的幸福最重要的是什么?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关于孩子的声音,他们对生养孩子之事持开放态度,无论在治疗、受孕还是等待孩子出世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轻松、坦然的。这种镇定自若的情绪使家庭温馨,一家人正能量满格。正如受访者颖儿所说:“孩子是礼物,但不能强求。”孩子之于整个家庭,不是唯一的希冀。我们有爱自己的父母,有珍惜自己的爱人,有关怀自己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还有我们自己。当生活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要感谢生活,但如果失去那个机会,我们还是要热爱生活。(文中人物除陶颖外,皆为化名)参考资料:封面新闻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原标题:《试管婴儿:一场艰辛的求子之战》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有困惑找小婚家,咱们一起幸福遇到难事儿了?找小婚家呀!每天,小婚家后台都会收到很多小伙伴发来的在婚姻情感、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小婚家和心理专家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有力的支持。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请记得你不是孤独无助的,让小婚家来拥抱你!小婚家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动动手指|扫码回家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8年前,河南男子掉进油锅全身被烫熟,妻子瞒着全家人割皮救夫,如今怎么样了

由于身体的排异反应,袁志豪的体温突然升到40多度,并诱发了细菌感染。大面积的感染导致移植的组织迅速失活,自此,耗费20多万的植皮手术宣告失败,袁志豪再次陷入生死一线。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他10次登上春晚,陪妻子抗“癌”23年,妻子两次提出离婚,他拒绝到底:“有你才有家”

从炊事员到央视春晚著名笑星,他的婚姻有泪有痛电影小情书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走了,100岁时家里摆满了洋娃娃,近日遗嘱曝光,让人肃然起敬

《把翻译当“游戏”,103岁的她在女儿眼里就像一个“小女孩”》,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9月5.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他苦苦寻子15年未果,中间捡了个“小偷”儿子,7年后又娶了儿子他妈......

杨冬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沂水一中。得知录取结果,两人兴奋地拥抱在一起。2015
2023年2月9日
其他

《满江红》里最上头的女人,从“中原第一女丑”到另类谋女郎,她最感谢的男人不是张艺谋

京报网:戏曲演员张晓英:从抖音唱进张艺谋大片,曾靠直播打赏补贴生活2.
2023年2月8日
其他

胡某宇死前录音曝光!很多自杀是蓄谋已久,父母却最后一个知道

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顶级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01
2023年2月4日
其他

老戏骨一家三口出演《狂飙》引热议,网友惊呼:三人共用一张脸,连双眼皮都一模一样

吴刚:以前我是“岳先生”,现在她是“吴太太”《记忆》——吴刚
2023年2月3日
其他

《狂飙》爆火后,狠查张颂文,果然他不再是那个买不起房的“小张”了

一个名为「表演」的残酷游戏《南方人物周刊》:张颂文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陕西产妇难忍剧痛跳楼!为何70%的产妇不用“无痛分娩”?麻醉师揭露真相,现实又扎心

作者:翕如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有一种用了近200年的‘人类之光’——无痛分娩,只有30%的中国产妇用到。”2022年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这一话题冲上热搜。据医师报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Babycare发布的《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有高达36%的受访者“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在我国,有82%的医院支持无痛分娩,但真正采用的家庭只有54%,无痛分娩的整体普及率仅为30%。那么,阻碍近7成女性享受“人类之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01听说生孩子一定要疼“没有任何一个科室像产房一样,集中了这么大规模的疼痛。”北京某妇产医院麻醉科医生张齐在“无痛分娩”贴吧里这样叙述,“每次去上班,到门口都能听到里面此起彼伏的喊叫声,十几二十个待产的、上了产床的产妇在里面喊叫。每当这时,我就很想给她们都打上无痛,让她们安静地休息一下。”来源:央视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张齐说,不是所有产妇都愿意接受无痛分娩,有些是无论医生怎么引导都坚持己见,有些则是疼得实在受不了了,临时决定做无痛分娩,但过后还会自责、懊悔。产痛难道是女人必须承受的宿命吗?对很多人来说,的确就是。“不就生个孩子嘛!”“所有女人都吃得起的苦,你怎么就不行?”这些声音让很多女性不得不认同并接受生产之痛,也让有些女性因为害怕疼痛而拒绝生育。来源:苏莉的无痛分娩视频生孩子太痛了。张齐接触痛得最久的产妇,在满足打无痛分娩的条件前痛了整整4天。一开始,她坚决不做无痛分娩,“我妈妈、婆婆和姐姐都是这么过来的”。面对疼得死去活来的她,婆婆、妈妈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让她“再忍一忍,生完就好了”。结果疼了4天,孩子还没落地,她在产房里大声叫喊:“我要做无痛,谁也别拦我!”因为疼痛,她的面部表情狰狞,身体痛苦地蜷缩着,厚厚的病号服被汗水浸透了。见到张齐,她号啕大哭:“您终于来了,快救我!”这位25岁年轻妈妈的衣服和皮肤上混着血、呕吐物和分泌物,平时特别爱美的她,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疼了4天……而打完无痛麻醉针10分钟后,她就沉沉睡去了,直到孩子出生。她告诉张齐:“我25年来最明智的决定,就是接受无痛分娩。”但是,因为坚持无痛分娩,出院那天,婆婆没有来医院接她,还托儿子带话:“到时孩子如果有什么问题,就怪你自己。”这位产妇的经历并非个例。作为麻醉科医生,张齐听到最多也是最荒谬的一句话就是:“不疼怎么生小孩?舒舒服服地躺在那儿,哪来的力气把孩子生下来?”生产到底有多痛?像全身肋骨全部断掉、像卡车在肚子上来回碾压、像被投入火堆里熏烤……这是顺产妈妈们的感触。女性承受的10级产痛,大多数男人只能忍到6级左右。来源:电影《朱诺》2017年8月,陕西省榆林市产妇马茸茸因难忍产痛而跳楼的悲剧,更是戳痛了无数人的心。有人质疑她为何不接受无痛分娩,也有人因此对生产心生恐惧,不想以命搏命。来源:央视新闻其实,哪怕是专业的妇产科医护人员,也曾认为产痛是女性必须承受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有位大夫,2014年顺产生下头胎,时隔7年后再次怀孕。尽管是妇产科大夫,但她觉得有过顺产经验,生二胎应该会比较快,不会疼,面对麻醉科医生路耀军主动询问“是否需要麻醉科帮忙”时,她果断拒绝:“我不怕疼!”“那天我值晚班,正在给一位产妇打麻药实施无痛分娩时,听见隔壁病房传来阵阵惨叫声。”路耀军闻声走过去,正哀哀叫唤的是那位声称“不怕疼”的大夫。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两眼发光,说:“我做的最愚蠢的事是拒绝麻醉科,能否帮忙?太疼了!”路耀军迅速给她打了麻药。10分钟过去,产痛明显缓解,直到第二产程出胎头,整个生产过程都非常舒服。“无痛分娩真的是‘人类之光’!”从那以后,这位妇产科大夫极力向医生、护士和身边朋友推荐无痛分娩。理由很简单,无痛分娩太香了,女性真的没必要忍受生孩子的痛。来源:央视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02这些“锅”,无痛分娩不背认定生孩子一定要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无痛分娩不了解。“从闹革命的产房到平静交流的产房,无痛分娩真的是‘人类之光’!”这几乎是所有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我国第一台无痛分娩手术是在1963年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光波主刀完成的,此后一年间,她为67名产妇实施了无痛分娩手术。2000年,无痛分娩开始推广,技术手段已相当成熟。但是,直到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鼓励试点无痛分娩前,其使用率还不到10%。在此期间,一些产妇为了追求无痛,宁愿放弃顺产选择剖宫产,因为在传统意识中,剖宫产对胎儿更为安全。“无痛针对宝宝不好”“麻醉药影响孩子智力”,诸多误解让产妇和家属对无痛分娩始终心存疑虑。那么,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无痛分娩,发展到现在到底安全性如何?无痛分娩是分娩镇痛中的药物性镇痛方法,目前最常见且获得广泛认可的方法是椎管内麻醉。医生将一根长针扎进腰椎,将一根软管安置在特定位置——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后再抽出。产程推进中,产妇可以通过按压导管上的药泵自行给药。来源:苏莉的无痛分娩视频麻醉剂直接作用在硬膜上,将这个神经信号传导的通路暂时阻断。麻醉剂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因为还需要产妇随着宫缩用力才能完成分娩,所以不会彻底麻醉,而是保留一定的痛感。因此,麻醉剂的用量只有剖宫产的1/5到1/10,主要起到镇痛的作用。仅麻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无痛分娩要比剖宫产安全得多。“无痛分娩属于局部麻醉,仅作用于母体椎管内,不通过胎盘,对胎儿智力没有任何影响。”国家卫健委分娩镇痛试点专家工作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米卫东教授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个常识。很多产妇顾虑椎管内分娩镇痛会导致产后头痛、腰背痛、母乳质量下降、嗜睡、难产性剖宫产率等。事实上,至今还没有研究证明椎管内分娩镇痛会引发这些并发症。当然,任何药物或者操作都有其副作用,无痛分娩也不例外。最常见的有低血压、头痛、局麻药中毒、全脊髓麻醉、麻醉效果不佳以及其他情况如寒战、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但上述情况的发生率很低。路耀军说,只要麻醉医生密切观察,监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这些风险基本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03母爱无需忍受疼痛“生育的痛应该被关注,而不只是被歌颂。”纪录片《生门》制片人戴年文说。作为生育问题的记录者和长期观察者,7年前,他将镜头对准产妇,描写她们所经历的生产之痛,《生门》一经播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如今仍热度不减。除了赞叹母亲的伟大与无畏,惋惜她们当初没有选择无痛分娩的人也不在少数。来源:纪录片《生门》“生育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群体问题,有很多关于生育的问题需要被解决,可以从解决生育疼痛开始。”戴年文非常懊悔当初妻子生孩子时没有选择无痛,那时他和妻子都觉得,生产之痛是女人必须承受的,尽管医生建议无痛分娩,但他们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如今女儿还远没到结婚成家的年纪,戴年文早已跟她约定,如果将来结婚生子,只要综合评估条件允许,一定要第一时间打无痛针。当然,不是所有产妇都适合无痛分娩。路耀军说,产妇有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有严重感染或损伤、脊柱严重畸形、临床上颅内高压或婴儿早产必须做紧急剖宫产术的,均不适宜做无痛分娩手术(具体情况需详细咨询医生)。“也有极少数产妇因为疼痛无法配合医生打麻醉。不过我做麻醉科医生10年来,也就碰到两例。”路耀军说,每个产妇情况不同,医院产科会根据其自身情况做出准确评估。作为我国首批无痛分娩的试点医院,路耀军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会向每位符合条件的产妇推荐无痛分娩。大多数人会接受,也有人一开始坚定拒绝,等到孕妇宫口开大,疼痛无法忍受时又不顾一切地要求打无痛,“白疼了那么久”。而且,剖宫产手术的风险和危害远大于无痛分娩。剖宫产也需要打麻醉药,而且剂量更高。此外,还要面临术后的疼痛和愈合、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瘢痕子宫,如果再次分娩时胎儿着床在疤痕上,会造成子宫破裂等致命危险。无痛分娩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剖宫产手术的数量,因为生产过程更舒适,不动刀,产后的身体恢复也就更快。无痛分娩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制约,除了传统观念外,担心这笔钱花得不值的人也不在少数:无痛分娩不就是打一针麻醉药吗?费用不低而且要自费,这与可以走医保的剖宫产手术相比太不划算了……路耀军介绍,无痛分娩不只是打一针麻醉药那么简单,从产妇进入产房时助产士咨询,到产前麻醉评估门诊利弊分析,再到打麻醉药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剂量的全产程监护、管理,一整套下来需要2000元左右,而在北京、深圳等实施无痛分娩手术的医院,费用也多在3000元左右。与产妇不接受无痛而不得不忍受的10级疼痛、因为经受生产之痛而可能导致的产后抑郁(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产后抑郁与生产疼痛相关)相比,这笔钱其实是花得很值。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要扩大分娩无痛试点、提升分娩无痛水平。在加强政策保障的同时,浙江、江西、上海、贵州等多地先后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范围。当然,是否接受无痛分娩,完全由产妇及家属自愿决定。但是,摒弃“生孩子肯定会痛”“做无痛会影响胎儿”的传统观念,不因为一味恐惧疼痛而拒绝生育,也应是现代女性的基本认知。无论何时,女性都可以为生育做自由选择,这才是真正的“人类之光”。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原标题:《无痛分娩:被误解的“人类之光”》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有困惑找小婚家,咱们一起幸福遇到难事儿了?找小婚家呀!每天,小婚家后台都会收到很多小伙伴发来的在婚姻情感、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小婚家和心理专家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有力的支持。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请记得你不是孤独无助的,让小婚家来拥抱你!小婚家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动动手指|扫码回家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为讨好二婚老公,我丢下自己儿子全心照顾他的儿子,可仍被婆婆嫌弃,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作者:侯文君(爱动力心理服务中心主任)编辑:贾方方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01为再婚,她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因为要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刘英比平时起得更早了些,然后一通忙活:准备去医院的材料、做早饭、叫老公和婆婆起床吃早饭。考虑到继子东东通常要睡到10点才起床,她把留出来的早饭放到蒸锅里热着。婆婆正好看见这一幕,有些不乐意:“这样怎么行,等东东醒来,早饭肯定凉了。你重新定时熬粥,他起来吃新鲜的多好啊。”刘英咬了咬嘴唇,没说什么,照做了。东东是婆婆的心头肉,关于东东的事都必须听她的安排。一切处理停当,刘英带着婆婆坐车赶往医院,途中路过一所学校,她才猛然想起,这天应该是自己回娘家看儿子的日子!她赶紧和婆婆商量:“妈,今天是14号,陪您看完病我想早点儿去轩轩姥姥家,可能还赶得上接轩轩放学。我和振明说一声,让他来安排晚饭,行吗?”“你回去看孩子当然是应该的,只是振明这么忙,这些事还要他操心,哎哟……”刘英没再说话,因为她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婆婆一向如此。“算了,等婆婆进了治疗室,我再单独给振明打电话解释吧。”刘英心想。然而,还没等她打,振明的电话就来了:“哎,你能不能跟你妈说说,不要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晨会还没开完,我就接了你妈3个电话!说实话,轩轩就是被你妈宠坏的,动不动就闹着不上学,以后难道也要找个人养他?他毕竟是男孩子,终究是要自立的。”放下电话,刘英呆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眼泪吧嗒吧嗒往下落:都是我不好,婆婆嫌我笨手笨脚,老公嫌我什么都做不好,妈妈年纪这么大还要帮我带孩子,唯一的儿子轩轩每次见到我都要哭上许久,抱着我的腿不撒手……5年前,前夫出轨,非要和刘英离婚。离婚后,刘英带着1岁多的轩轩寄居在娘家,天天被妈妈念叨没本事、懦弱、守不住男人。她不得不开始相亲。可是,一个单亲妈妈想再嫁谈何容易?后来,她不再提自己有个孩子,就这样认识了振明。虽然振明比刘英大12岁,可做餐饮的他家庭环境极好,非常照顾她,还许诺她结婚后完全不需要工作:“一个月才挣三五千,辞了没啥可惜的,这点儿钱我就能发给你。”直到两个人谈婚论嫁,刘英才鼓起勇气跟振明说了自己儿子的事。振明哈哈大笑:“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刚认识你的时候,我已经找人了解过你了,就想看看你啥时候能自己告诉我。”“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刘英刚想着松口气的时候,振明又接着说:“不过,你知道,我也有个儿子东东,已经上高中了。我和他妈离婚早,这孩子跟着我受了不少苦,现在又迷上打游戏,不好好念书,让人头疼。我还有个年迈的老母亲,也是三天病两天痛。说实话,要是家里再多个孩子,我真招架不住。要不,等轩轩大一点儿,咱们再把他接过来,可以吗?”刘英用力搓着手,不知该说什么。振明看出她的犹豫,继续说道:“东东你也见过,脾气糟糕得很,我担心两个孩子处不来。”见振明打定主意不想让自己带着孩子一起嫁过来,刘英感到非常恐惧:如果错过振明,以后都很难找到条件这么好的对象。鬼使神差地,刘英答应振明先把轩轩留在外婆家。为了防止振明反悔,她甚至主动提出每半个月回去探望一次轩轩,绝不影响照顾东东。再婚3年多来,振明确实对刘英很好,吃穿用度从不拘束她,经常陪伴她,给了她从没感受过的温暖。可每每想到儿子轩轩,她就会陷入无尽的自责和愧疚中。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儿子团圆,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鼓起勇气再和振明谈谈。02想要幸福,请守护孩子的权益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婆家,刘英都活得很没有底气。前夫的抛弃让她的自尊跌落谷底,收入不高的她带着个奶娃娃寄居在娘家,整天被嫌弃没本事。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相亲,终于遇到了不嫌弃自己的振明,她倍感幸运,甚至觉得自己高攀了。抱着卑微的心态进入新的感情,从一开始,刘英就处在弱势地位。当振明要求不能带孩子出嫁时,她生怕自己不答应就会被再次抛弃。这种“灾难性”幻想最终使她丧失了谈判的立场。然而,委曲求全真能让婚姻关系长久吗?结婚后,刘英仍然过得很卑微,照顾婆婆,时刻要看婆婆的脸色;照顾继子,绝不能成为被人诟病的继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亲生儿子只能寄居在外婆家,半个月才能见妈妈一次。而这个探望频率是刘英以为的振明可以接受的最高限度了。表面上看,是婆婆太护着亲生孙子,再婚丈夫太照顾亲生儿子,迫使刘英不得不让步。但实际上,刘英自己内在的“退让”才是导致母子分离最根本的原因。在不能自保的前提下,刘英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却招致母亲的不满。刘英母亲觉得照顾轩轩本不是自己的责任,但又深知轩轩对妈妈和新家的渴望,被迫接盘之下,她只能制造更多问题来抗议,比如不断给振明打电话。这也让我们看到,连母亲都有力量和振明直接沟通孩子的问题,刘英自己却无能为力。离婚从不会真的摧毁一个人,同样,再婚也从不会因为婚姻形式的修复而疗愈一个人。成与败往往决定于每个人内在的力量与状态。不论是初婚还是再婚,没有任何一段婚姻应该因为追求一个“婚姻形式”而发生,就如刘英的委曲求全。生活的底气从来不是别人给的。刘英要认识到,正是自己的退让引发了他人的入侵。振明虽然有产业,但上有多病的老母,下有顽劣的儿子,再婚也非易事,能够找到细致温柔的刘英其实是他的幸运。刘英需要挺直腰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平等的姿态和振明沟通。两个孩子都出现了明显的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刘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和丈夫就此事进行深入沟通,一起承担父母职责,帮助轩轩和东东建立好关系。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母子团圆,还有机会更好地整合这个新家庭。其实如果再婚伴侣不能接纳你的孩子,也许问题不完全在孩子身上,同时存在伴侣关系与地位问题。当然,有时候因为孩子不愿父母因再婚而搬家、转校,或者有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短期不能共同生活,父母也需要为孩子负责,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处事。建议存在这些现实挑战的再婚家庭,包括准备再婚的人们认真做好以下重要主题的讨论:首先,坦诚相待,深入探讨孩子问题。孩子问题能否处理好,是再婚能否幸福的重要前提,必须主动沟通、尽早讨论,这也是深度了解彼此的重要机会。其次,合理地将孩子纳入新家庭的整体规划。无论是否同住,都要给予孩子家庭成员的正式身份,在家庭生活中适时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与需求。比如家庭合影、家庭聚餐、出游旅行等,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对孩子身份的认可与尊重,也是对伴侣的尊重。一个不因孩子而被分裂的伴侣,才能拿出全部的爱和力量奉献给新家庭、新婚姻。再次,将婚前财产关于双方孩子的部分考虑、分割清楚,为孩子的长远做准备。关于孩子未来求学、工作、婚姻等人生重要阶段的费用安排,再婚夫妻最好能够开诚布公地讨论,协商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最后,理解再婚伴侣与其子女保持来往的心理需求。在新家庭中不评价、不贬低、不阻止,很多时候,这部分反而是最困难的。子女必定会有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而这部分往往会戳中离异父母的痛点,使得他们不愿意接纳,甚至期待改造孩子。这势必会加重再婚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让孩子有机会自己选择,成为独特的自我,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每一个再婚家庭都是不容易的,处理好复杂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子女关系,往往是再婚生活能否顺遂幸福的关键,也期待这个重组家庭能够带给每个孩子归属与幸福。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原标题:《再婚时,她为何不敢带上自己的娃》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有困惑找小婚家,咱们一起幸福遇到难事儿了?找小婚家呀!每天,小婚家后台都会收到很多小伙伴发来的在婚姻情感、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小婚家和心理专家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有力的支持。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请记得你不是孤独无助的,让小婚家来拥抱你!小婚家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动动手指|扫码回家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她的人生比电影还传奇:被缠足,被家暴,10个孩子夭折,65岁用剪纸惊艳了联合国

作者:王慢来源:读者人物(ID:duzherenwu)她被发现之前,是陕西旬邑县一名普通的农妇。她出身贫寒,年幼时被订娃娃亲、被裹脚。17岁时匆匆结婚,丈夫家暴她,婆家刁难她,10年被迫生了13个孩子,10个夭折。65岁那一年,因为意外,死里逃生的她开始重生,用剪纸艺术惊艳了联合国。她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深陷苦难的泥潭,也不要忘记仰望星空。凭借自己的毅力,决心奋力追光者,终将光芒万丈。011920年,库淑兰出生在陕西咸阳旬邑县赤道乡王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的她聪明伶俐,争强好胜,村里人都称她为鬼精灵“猴桃儿”。“猴桃儿”从小就跟着父亲逃荒要饭。4岁那年,她被父亲安排了娃娃亲,失去了日后自由恋爱的机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9岁时母亲给她裹脚。当布条将她的双足死死缠住时,库淑兰痛哭不已。趁母亲不注意,她将布条拆除,可待母亲发现时,布条又再次缠住了她的双脚。父亲心疼她,却也无能为力。缠过的小脚让库淑兰无法久站,更习惯跪地做活11岁时,库淑兰得到一个读书的机会,她无比珍惜这个机会。无论是唱歌还是画画,她都很出色。读书期间她喜欢去学校附近逛城隍庙。庙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以及彩绘壁上的图像都让她惊叹不已。她常常思考:这些是如何做出来的?后来,在库淑兰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些图像对她的剪纸艺术产生的极大影响。那段读书的日子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光。然而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婆家的催婚就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原来,婆家生怕库淑兰书读得多了,思想发生改变而悔婚,于是不停地催婚。就这样,15岁后库淑兰没能继续上学,而是回家跟母亲学做女红,为自己备办嫁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她学会了剪花绣叶。17岁那一年,她走进了婆家。殊不知,这一步将她带进了苦难的深渊,这段婚姻也成了她一生噩梦的开始。库淑兰和丈夫孙保印库淑兰的丈夫是家中的长子,从小被父母溺爱,没上过学,没有文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他封建思想极其严重,认为妻子不过是发泄的沙袋,不过是生育的机器。他自己没有读过书,也不允许库淑兰读书写字。有时候库淑兰做家务时,稍有不如他意便对她拳打脚踢。刚嫁入婆家的库淑兰没有和过面,不会烧菜,她对着案板和面盆傻眼了。不会做饭的小媳妇当然不受待见,在丈夫的拳打脚踢之下,她做饭的水平渐渐提高了。饭虽然会做了,但是做家务稍有不慎,还是会受到打骂。婆家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库淑兰先后生了13个孩子,可是因为贫困和资源匮乏等原因,10个孩子夭折,只留下了两男一女。无止境的农活,家常便饭般的打骂,夭折的孩子,这些一次又一次地痛击着她。库淑兰曾说:“我跟上老汉(陕西方言中的丈夫),没好好活过一天,人一辈子把打挨扎啦。”那些年,为了尽可能躲开丈夫的家暴,库淑兰晚上几乎不敢进卧室睡觉,只好躲在院子里的柴火垛或稻草堆中。可即使生活在绝望和艰辛中,库淑兰也依然凭借强大的忍耐力,坦然地面对,极力寻找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就是剪纸。02库淑兰的母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剪纸高人。库淑兰6岁时,曾跟着母亲学剪纸。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也喜欢上了剪纸。只有手握剪刀的那一刻,她才能感受到一丝丝活着的乐趣。过去的陕西农村,邻居们会在空闲时间坐在窑洞里一起唠家常。村里的妇女们知道库淑兰手巧,剪纸技术非同一般,因此大家会向她讨教技巧,库淑兰也会慷慨地教给她们。然而尽管大家学会了技巧,但还是达不到库淑兰的水平。几十年间,库淑兰和村里的其他农妇一样,剪纸剪了几大箱,但是鲜为人知。直到1980年春天,旬邑县开展全县民间剪纸普查。旬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文为群是旬邑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接到普查全县民间剪纸艺人的工作指派后,他带上50本剪纸册页和彩色卡纸走村串户,将册页发给村里对剪纸有兴趣的人。文为群与库淑兰走到一个叫王村的村子里,文为群手里还剩下最后一本。彼时,他的小妹刚好就在住这村里,他便委托小妹将最后一本册页发下去,便离开了村里。两个月后,文为群收到这本册页时,他被震撼了。色彩艳丽的花朵、充满童趣的人物在册页上徐徐展开。库淑兰上交的剪纸册页文为群赶忙去了王村,去寻找册子上署名为“库淑兰”的人。文为群一边问路,一边爬坡,终于在两孔简陋破败的窑洞前见到了库淑兰。这个身高一米六的小脚老太太忙完农活,正一手擦汗,一手捧着碗,咕咚咕咚地喝着水。待文为群的小妹为她介绍说“这是自家哥哥”之后,库淑兰松了一口气,笑容瞬间在脸上浮现:“自家哥哥那我就不害怕了。”她邀请文为群进屋。一进屋,文为群心头一震,他从来没有见过用彩色剪纸装扮窑洞的。进入窑洞,他感觉像走进了莫高窟,又仿佛走进了艺术殿堂。库淑兰坐在自家窑洞里用剪纸创造的太阳、飞鸟、月亮、花草、人物等,色彩绚丽,琳琅满目。文为群很兴奋,他感觉自己挖到宝了。他拿来了更大的纸,让库淑兰创作。刚开始库淑兰不敢剪,生怕剪坏了。在文为群的鼓励下,她才开始大胆创作。当她创作完,文为群又继续鼓励她,就在这不断的鼓励中,她的剪纸越做越大,越做越好。1986年西安美术家画廊举办旬邑剪纸展的时候,给库淑兰开了一个专厅。库淑兰的作品在展览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名就是陕西一所艺术大学的教授。教授发现库淑兰的剪纸作品可谓巧夺天工。于是他多次登门拜访库淑兰,并把她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美学教授。文为群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为库淑兰的作品极力推广。库淑兰的剪纸渐渐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但这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库淑兰的丈夫并没有支持和认可过她,同样地,他也不待见文为群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认为剪那么多纸有啥用,又没有人来买,还不如去挖药卖钱,还能补贴家用。但库淑兰向来就是固执又坚强的人,她随丈夫打骂,但非剪不可。后来,她白天去挖药卖钱,晚上回家就偷偷地剪。库淑兰住过的窑洞库淑兰曾说:“花剪好了,喝凉水吃冷馍也高兴。花剪不好,三天两天吃不下,黑天睡在炕上,一夜起来几遍,趴在窗外往外看,心里想明天到底剪啥。”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能摆脱生活的琐碎,任由人生巨浪从她身上汹涌而过,不急躁也不害怕。库淑兰在这难熬的艰难阶段,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剪纸工作中,悄悄打磨剪纸技术。也正是有了这日复一日的敲打锤炼,才有了后来惊艳世界的剪纸作品。正如一句话所说:请相信,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03时间来到了1985年,库淑兰已经65岁了。苦难依旧如影随形。她的人生拐点发生在一次外出时,她遭遇了意外。那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外出采药。或许是年纪大了,也或许是其他原因,她在一个山坡边上脚下一滑,不慎跌入5米高的悬崖之下。这次意外差点儿要了她的命,被救回家中后,她昏迷了40多天。正当家里人开始为她准备后事时,奇迹出现了。库淑兰醒了。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能再等了,必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叫子女拿来了剪刀和废纸,如痴如醉地开始剪纸。她每天把自己关在窑洞里,抄起剪刀剪纸,剪到开心时还一边唱一边剪。剪纸的库淑兰而她剪出来的作品,比之前更加绚丽多彩,构思创新而大胆。她剪的《江娃拉马梅香骑》,表现了一对年轻夫妻在旅行路上甜蜜恩爱的场景。库淑兰剪纸作品《江娃拉马梅香骑》她还剪了《十兄弟》,十个男孩和十个女孩,完全不重样。最惊艳世人的是她剪的“剪花娘子”。浓眉大眼、脸颊微红,目光如炬,身着华丽的嫁衣和头饰。库淑兰1989年版《剪花娘子》她的剪纸技术越来越好,传遍了十里八乡,后来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人宁愿翻几座山,走很远的路,也要花高价购买她的剪纸。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国艺术家,在看完她的作品后,都敬佩不已。有学者表示:惊动世界的中国艺术家,齐白石之后就要算库淑兰。因为她的剪纸爆火,她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也带动了整个县的产业发展,到后来只要一提到库淑兰,就知道旬邑县的剪纸。在库淑兰的影响下,2002年,中国剪纸艺术正式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库淑兰还没有好好看看自己创造的世界,便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结束了自己苦难而又传奇的一生。库淑兰逝世后不久,相关部门在旬邑县广场为她雕刻了一座雕像:一位沧桑的老妇人,手握一把剪刀,一摞纸张,目视前方。这也是当地第一次为一位民间艺术家雕刻雕像。库淑兰一生清贫,饱受磨难,但她从不抱怨,不后悔,不退缩。她将自己的苦难融入剪纸,创造了一个时代。库淑兰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人生是怎么样的状态,取决于你的选择。晚年的库淑兰,依旧在爬山采药正如《功夫熊猫》里有一句话所说:你人生故事的开头也许充满坎坷,不过这并不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看后来的人生路,你自己选择怎么走下去。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做对选择,走对方向,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心灯,过上预期的生活。作者:王慢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亮相春晚现场的空军少校,是什么来头

来源:一号哨位ID:number1_sentry2023年央视春晚现场一名空军少校作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代表向全国人民拜年他是余海龙来自空降兵某部“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是一名营政治教导员他是空军最优秀的基层主官之一在指导员岗位任职5年多被空军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标兵”从连指导员破格提拔为营教导员今年38岁的余海龙出生于湖北2005年考入原解放军炮兵学院最终成为空降兵他成为“黄继光连”第37任政治指导员在六连任指导员时余海龙曾留下一段名言如果有一个连队参战,希望是“黄继光连”如果有一个架次跳伞,希望是我的架次如果有一个人作出牺牲,希望是我在六连任职期间他出色完成各项重大任务部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而六连官兵中有3人荣立二等功10人荣立三等功9名战士考学和提干(数据截至2017年)他昔日的部下“地震男孩”程强如今已经当排长了演训任务中的程强在一次实兵演练中他迎来“三个首次”考验首次全要素空中进入轮式战车首次满弹量实投实打单兵武器弹药首次全种类携行空降临战动员余海龙话语铿锵:“跟我跳!”一声令下,全体官兵奋勇争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余海龙(右一)在险难课目中打头阵2019年初余海龙被破格提拔为教导员2020年初夏空降兵部队首批新型轮式装甲车列装这是教导员余海龙的新挑战新型战车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战车集训第一天余海龙就带领官兵登上高山到秋天时新装备已战力成型从天而降的伞兵驾驭新型战车驰骋辽阔“战场”2021年3月5日余海龙亮相两会代表通道介绍空降兵部队发展成就2021年6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22年7月他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黄继光精神的传承者!来源:一号哨位ID:number1_sentry综合:我们的天空、解放军报、瞭望新闻周刊、央视军事、秦楚网编辑、排版:王云峰二审:李
202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