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先后送丈夫和6个儿子上抗日战场,全部壮烈牺牲,真·英雄母亲

奥可白 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10-10
作者:奥可白  编辑:李津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14年里,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雄的血性与担当背后,是一位位亲人的舍家纾难,是一位位优秀母亲的培育传承。


古有岳母刺字嘱子精忠报国,今有英雄母亲送子参军抗日。


在北京密云,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面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毅然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


她先后送丈夫和6个儿子上战场,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噩耗。


她靠一己之力,救回了不计其数的八路军伤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在自己怀里。


她的英勇事迹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也被人们称为“当代佘太君”。


她就是“英雄母亲”邓玉芬。




01

为了抗日,送丈夫和儿子上战场

1891年,邓玉芬出生在北京密云水泉峪村的一户贫苦人家里


因为生活所迫,她年纪轻轻就嫁给张家坟村的任宗武,但婆家条件也不好,婚后夫妻俩没房没地,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土地过活。


苦难的生活练就了邓玉芬刚毅自强的性格,她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含辛茹苦地拉扯着7个儿子。


她坚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干活,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



但这个质朴的心愿还是被战争的炮火打破了。长城抗战失利后,邓玉芬的家乡被日寇侵占,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俩只好让3个年龄稍长的儿子外出找活儿,他俩则带着几个小儿子搬到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当时,日寇在侵占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不许百姓说自己是中国人,不许学校教授中国历史,还强迫孩子们学日语,唱日本歌。


邓玉芬虽没有读过书,却懂得民族大义,她一遍遍告诫儿子:“记着,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身处黑暗之中,邓玉芬从未忘记光明,她坚信总有一天中国军队会打回来,把这群侵略者赶走。


1940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听完八路军的抗日宣讲,邓玉芬的抗战热情被迅速点燃。



她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也是老百姓的事,咱们家没钱,但可以出人,干脆把儿子都叫回来打鬼子吧。”


丈夫也赞同这一想法,带上干粮连夜出发,把在外干活的儿子都找了回来。


几个月后,白河游击队成立,邓玉芬的大儿永全、二儿永水、三儿永兴成了游击队最早的一批队员。


随着游击队升编为主力部队,3个儿子要奔赴前线作战,她又托人捎去话:“别惦记家里,安心打鬼子。”



之后,丈夫在外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四儿永合、五儿永安参加村里的自卫军模范队,邓玉芬在家操持家务,开荒种粮。


至此,邓玉芬一家除了年幼的六儿和七儿外,全部成为了抗日队伍中的一员。



02

没了丈夫孩子,她成了八路军最亲的邓妈妈

1941年秋,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到处烧房抓人,疯狂制造“无人区”。



为了躲避日寇的扫荡,邓玉芬和丈夫带着孩子暂时借住到山外的亲戚家。


1942年春,抗日政府动员村民回山搞春耕,将“无人区”变成“有人区”,彻底粉碎了日军“军民隔离”的阴谋。


邓玉芬决定重返猪头岭,丈夫任宗武和四儿子、五儿子先行一步,她则留在城里准备春耕的种子。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回山的父子3人遭到日寇偷袭,任宗武中弹牺牲,五儿子当场遇害,四儿子不幸被抓。


得知消息的邓玉芬悲恸欲绝,她谢绝了亲友的挽留,拉起两个小儿子,毅然回到猪头岭:“走,咱和鬼子拼到底了!”


她不顾辛劳,没日没夜地耕地播种,一心想着多打粮食支援部队,多消灭日本鬼子。


但命运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母亲,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



这年秋天,大儿永全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三儿子下落不明。


第二年,被抓走的四儿永合惨死在敌人手中,二儿永水也因在战斗中受伤,不治而亡。


短短两年,5个至亲接连离开。但一连串的打击没有让邓玉芬倒下,反而坚定了她抗争到底的决心。


自己上不了战场,就给战士做军鞋、缝军衣、送粮食,只要能帮助抗日,她都抢着做。


当时,由于斗争形势恶劣,前线少药少粮,战士们一旦受伤,就只能忍受伤痛折磨。


邓玉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把伤病员安置在家中,接屎接尿,喂汤喂水,悉心照顾。



她把家里的口粮都省下来给八路军,自己和孩子们则以粗糠、树叶、野菜充饥。


为了给伤病员增加营养,她专门养了几只母鸡,下的蛋用来给战士补身体。


一旁的小儿子馋得直流口水,她却说:“这是给叔叔养伤的,你不能吃。”



那些年,人们说不清邓玉芬究竟帮助了多少战士,养好了多少伤病员。


但战士们都知道,打仗再苦再难,只要到了邓妈妈家,就有了生的希望。



03

“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小七死了也值”

1944年春,日寇对抗日地区实行疯狂“扫荡”,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焦土,百姓不得不逃到山里避难。



慌乱之中,邓玉芬的六儿跑丢了。她来不及返回寻找,只好背上小七,跟着乡亲们先行转移。


山洞里阴冷潮湿,加上几天没有进食,小七的身体扛不住了,浑身烧得像火炭,哭闹着要回家。


偏偏这时,日寇上山了,要是孩子的哭声被听见,不但母子俩会被发现,还会暴露在附近躲藏的乡亲们。



被逼无奈的邓玉芬从破棉袄里扯下棉絮,塞进小七的嘴里,孩子下意识地猛地挣扎,憋红了脸想要发出声音。


她死死地捂住小七的嘴,大气不敢出,绷紧神经听着山洞外的动静。


终于,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远,邓玉芬赶忙扯出棉絮,发现小七已经脸色发青、失去意识。


她用尽全力呼喊着小七,过了许久,孩子才缓过一口气,眼巴巴地瞅着妈妈,努力发出虚弱的声音:“妈妈,我饿,饿……”


邓玉芬的心碎了,她多想出去给孩子找点儿食物,可这关系着乡亲们的安危,她不能这样做啊!


这天晚上,在阴冷漆黑的山洞里,小七在邓玉芬怀里再也没有醒来。



抱着孩子冰冷的身体,邓玉芬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清醒之后,她在孩子坟旁坐了整整一宿,直到曙光重现,才站了起来。


不等乡亲们出言安慰,邓玉芬先开了口:“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小七死了也值。”


丈夫走了,7个孩子死了5个、丢了2个。这样的打击,绝非常人可以承受。


但邓玉芬告诉自己,一定要顽强地活下去,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她来到丈夫和儿子坟前,泪如雨下:“鬼子被打败了,咱们胜利了!”



也许是老天眷顾,邓玉芬走失的六儿永恩竟然找回来了,这让她死灰沉寂的心照入一丝光亮。


但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战火再次燃起,为了保卫解放区,邓玉芬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六儿送到密云县支队。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分离的痛苦,邓玉芬也曾动摇:三儿子至今下落不明,身边仅剩下这一个孩子,万一六儿再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可怎么活下去!


可当她赶到县支队驻地想领回孩子时,眼前一队队战士让她坚定了:这些孩子也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啊!都像我这样舍不得孩子,谁来保卫家乡?



想到这儿,她改变了主意,叮嘱六儿:“不要惦记家里,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带着父兄的遗志、母亲的期盼,永恩上了战场,因为作战英勇,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


可惜的是,他终究没能回到母亲身边,在1948年的黄坨子据点战斗中牺牲。



04

英雄母亲,名载乡里,精神长存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母亲,为她盖起两间瓦房,送去生活物资。


对政府的照顾,邓玉芬无比欣慰,却又为自己给国家增添负担而感到不安。


她三次谢绝了县领导要把她的家迁到平原富庶地区的好意,还常把政府发给的粮食、衣物接济给周围生活困难的邻居。


1956年,政府派人接邓玉芬到北京居住,但她只去了几天就坚持回乡,返程时更是连一样纪念品也不肯要,一分钱都不肯花。


她说:“眼下不缺吃不缺喝,我很知足,怎么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1970年2月5日,邓玉芬因病逝世,享年79岁,当天全村人都赶来为她送行。


临终前,她依然记挂着八路军十团的战士,特地嘱咐亲人把她埋在大路边,希望有一天能看着孩子们回来。


在家国大义面前,她牺牲小家、挺身而出,把一个母亲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子弟兵,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用无私精神感染了一代代人。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母亲,2012年,当地政府修建了邓玉芬的雕像和主题广场,并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米高的花岗岩雕像上,邓玉芬手握布鞋,挎着针线筐,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静静地守护着脚下故土。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张家坟村,聆听这位母亲的感人故事。


在邓玉芬的雕像前,人们总会驻足长留,向这位“为了一方平安,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母亲投去敬仰的目光。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这是一位伟大母亲的传奇一生,也是一首军民一心,抵抗侵略者的血泪赞歌。


英雄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英雄的母亲,不会被忘却。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站:《“当代佘太君”邓玉芬》

2. 北京日报:《英雄母亲邓玉芬》

3. 国家记忆:《支前模范 英雄母亲邓玉芬》

4. 央视网:《满门英烈 英雄母亲——邓玉芬》



看《婚姻与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更幸福。


上半月刊
从恋爱心理到婚姻课堂
从婆媳相处到两性关系
从家庭文化到女性幸福


下半月刊
从孕产健康到三孩之家
从孩子成长到父母学习
从家校合作到家风家训


👇👇👇
只需168元
解决之道尽收囊中


小婚家

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


动动手指|扫码回家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投稿、转载微信:little19820417


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点点看↙↙↙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婚姻与家庭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