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伦: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腾讯媒体研究院 Author 李伦
当愿景落实到具体做什么、更愿意选取什么,或者愿意跟头部合作什么,就会有一些路径产生。比如现在做的不论是《局面》也好、《十三邀》也好,这些节目除了有刚才说的专业性要求,还有着大家都能体会到的强烈的人文定位。
腾讯媒体研究院旗下芒种特训营分享实录:
来之前工作人员已经跟我介绍了大家的情况,在座的很多人已经做得很有成就了。公号也好、小机构也好,都做起来了,所以我相信你们有很多的经验比我们要先进。诚实地说,看着你们那么年轻的面孔,我就更没底气了,因为互联网是特别迷信年轻的,尽管我很怀疑这个迷信,当然这种怀疑里头肯定有我的年龄限制:我还不想退出历史舞台,还想挣扎一下。
我在腾讯也不过呆了两年,今天再谈到媒体、谈到内容,仍然带着很多疑问,勉强悟出的道理是:转型也许就是从追求确定性到适应不确定性。既然一切都尚在变化,我也不敢提供很系统、很坚定的意见,只能来介绍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腾讯新闻的定位和愿景是什么?我们希望腾讯新闻出品的内容能够帮助用户,是一个可信赖的探索伙伴,是一个开启想象的窗口,可以跟大家一起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愿景非常重要,互联网会让你看不清很多东西,但愿景需要你很固执地去保护。可能大家会说互联网的核心是用户价值、用户思维,说得都没错,从我们媒体转型的角度来说用户价值、用户意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当你跨越了这个层面,回到内容创作,愿景就变得重要了。或者说,在我们这个领域,对于用户的最大价值,是你能提供的你的精神创造。我们在转型的马拉松中,往往在跑到中段时,丢了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当愿景落实到具体做什么、更愿意选取什么,或者愿意跟头部合作什么,就会有一些路径产生。比如现在做的不论是《局面》也好、《十三邀》也好,这些节目除了有刚才说的专业性要求,还有着大家都能体会到的强烈的人文定位。
这不是因为我个人想做这些或者团队擅长做这些,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市场的考虑,也有一个用户价值的考虑。我们希望腾讯新闻能够从整个媒体舆论场中树立起自己的唯一性标识,我们必须找到它的一个特点。
但是媒体的特点该如何产生?一家媒体真正能够立足于整个舆论场,核心是什么?其实一说大家都知道,不是它的规模,也不是它的收入,是它的价值观。而想要形成一种价值观,光靠喊是没用的。价值观体现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的注意力,比如一个人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选什么不选什么,就是靠价值观。因此价值观的形成就靠你的报道、你的栏目,最后具体到你的选题。比如新世相,价值观特别鲜明,选题往那儿一放人的注意力基本不会跑偏,所以很快有一个对品牌的识别。
现在腾讯新闻内容主要的方向其实也就是在不断地凸显价值观和构筑价值观的过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足够清晰、足够强大的地步。我所以还没到大象过河什么都可以做的地步。但央视的主流价值观已经非常明确了,他可以去做。
但也正因为腾讯新闻还在一个价值观形成和不断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凡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凡是符合和延续这些注意力的,我们都会特别愿意跟大家去合作,然后来构建整个的生态。
新闻资讯领域现在缺少什么样的内容?我想谈两个维度,一个是现场与深度,一个是梳理与鉴别。
不论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是浩瀚也好、嘈杂也好,有多少是真正的“有现场”?一个有价值的现场或者一个现场的价值的延伸在哪里?最简单的一个逻辑是这个现场为什么发生,是不是能够呈现出来,不管你用文字也好、图片也好,还是视频也好。
有了现场,对现场的开掘和解释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和稀缺了,内容的深度也来源于此,深度体现在对更多维度的开掘,比如时间的维度、空间的维度等。
梳理和鉴别更好理解,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有效地去认识。所以至少在新闻资讯领域,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稀缺的,不管是用什么形式去表达。
我自己做传统媒体做了好多年,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用户体验”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理性上我可以从书里去找它的定义,但是体验需要的是你有极细腻的一种体感。
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我们对叙事特别敏感,我们做的工作中包含着大量的叙事,以前传统的手艺人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像缝合一个包裹一样,极细的一个针脚去进行缝合,缝合的过程中针脚必须极其细腻、极其体贴,才能把它放进去。
我特别想推荐给大家两个词,一个是唯一性,一个是自由。这两个词也在创作上帮助我们团队很多。
唯一性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特别容易被忽略,那一阵我们做了十三邀之后,收到了无数个朋友的微信,他们和我说:“我也可以给你做一个类似十三邀那样的东西。”然后我就特别奇怪,为什么人家有了,你还要做呢?其实只要细想自己就会觉得不合适,但处在那个环境就特别容易被忽略。你认为能比我做得更好,那究竟怎么算好?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欺骗性。因此你不如用唯一性这个词界定一下,把你的唯一性拎出来,和与你相似的、不相似的内容产品从不同维度进行对比,看看还是否存在唯一价值?这个特别重要。
另外一个词是自由。自由这个词虽然被说烂了,但是真正的自由是来自于对多边界的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实验。这不仅仅是一个勇气的问题,还是对你自己想做什么和对用户价值的一个思考,可能牵引出来的自由会破除掉非常多以往经验中的那些中间性标准。
我始终相信媒体最大的责任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理解、感同身受,这种精神连接实际上要看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能力的发展。探究我们经验从未涉及或触及的领域(超越约定俗成、规则、法律、道德、宗教),进而观察人性的反应——准状态。这就是我所说的理解人的内容,其面目一般是在努力寻找在‘超验’中人行为的合理性解释。
这里所追究的“超验”,不仅仅指超出群体的经验,更多的时候是针对个体的。“超验”可能是未接触的,未被深究的,被忽略的......我们发现异常,寻找故事。
我自己是属于经历了精神整容的一代,人文精神或者说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对我来说是因为某种需要‘用’而学习来的工具,是加装的配件义肢。那么,对人的尊重——这些非原生的工具配件义肢,我们是否能够记得随身携带呢?
文章内容来自腾讯媒体研究院,内容根据主题需要有删减。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电话:18401570960
大家都在看
关注「爱上纪录片」,用纪录片看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