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泸沽湖末代王妃: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三节草》是梁碧波导演1997年的纪录片作品,讲述一个叫肖淑明的老人一生传奇的故事。《三节草》获第2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第3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特别成果奖等。二十多年过去,再从创作的角度看这个关于“泸沽湖末代王妃”的故事,依旧热血。
“肖淑明是四川成都的一个汉族女子,一九四三年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带到被称为最后的母系社会的泸沽湖作压寨夫人。五十四年后,肖淑明在成都一家企业的资助下,第一次回到故乡。这次故乡之行,使她萌发了一个念头——把外孙女拉珠送回成都。”
以上是纪录片《三节草》的开头文字,短短几行字把整个人物的行动目标给了出来,肖淑明为什么要把外孙女送回成都?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观众发问的同时,肖淑明的声音出来了,大面积黑色的背景将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活脱脱的展现了出来,人物在画面中一下子立体了。
肖淑明开场娓娓道来的讲述,这完全摒弃了当时传统的解说词贴画面的制作方式,这在1997年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上可谓是里程碑式的拍摄手法,它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肖淑明就像是一位说书人,在给我们讲述着她的故事。
七十岁的肖淑明用讲述完全把观众拉到她的世界里,言辞洗练,思维敏捷,成语跌出而富有哲理。肖淑明绝对是一位很好的被拍对象,例如她在讲到自己人生时会说“我的人生,那是罄竹难书!”她说“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可以说肖淑明这位老人撑起了整部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三节草》讲述故事的方法:《三节草》中的两条故事线索,一条线索是肖淑明婆婆讲述她当年的故事,她是如何从成都嫁到了泸沽湖,这是一条过去式的线。还有一条是正在发生的故事,就是她如何将孙女拉珠送出泸沽湖,正如肖淑明婆婆自己讲述的“五十四年前我走进泸沽湖,五十四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这个就是人的命了”。
这个五十四年前后的人物动作行为的对比就太有意思了,这建立起了整个纪录片的结构。而这个肖淑明婆婆前后送孙女拉珠的过程就很好看,而正是这样的故事结构线和肖淑明婆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动作,才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纵深,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纪录片中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上个世纪美丽的泸沽湖风景和当地的人文,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本片具有的人类学价值,和当年的泸沽湖上他们的民风民俗。
《三节草》很巧妙的将过去式通过婆婆讲述的方式展现,而将现在时通过”直接电影”中的跟拍方法来呈现,两条线索把两个空间拉开。
片中的人物质朴而真实,让我印象颇深的除了肖淑明婆婆之外,还有她的大女婿,也就是拉珠的大姨夫。拉珠的大姨夫是个喇嘛,在面对未来大学不包分配,以及拉珠去成都这些问题时,他的讲话尤为有道理,他说“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如果没有经历过一段黑暗的磨炼,就不可能迎来光明的时候,不付出辛苦而坐享其成,此信万万不可有,也万万不可存……要学真本事,肚子里要有货”。
我们想想在当时的泸沽湖以及当时的教育环境,拉珠的大姨夫和肖淑明婆婆的言语都是非常智慧的,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到拉珠这个家庭在肖淑明婆婆的带领下全家人的状态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肖淑明婆婆说:“酸辣甜麻苦,喜怒哀乐愁,我这一生都有了,一言难尽,罄竹难书,我这一生说起来是又可怜又可恨,回忆起来痛心极点,咋个整,只要看着儿女名下,苦也好,造孽也好,没得吃也好,没得穿也好,没得用也好,无法,就在这里一辈子。总而言之喇宝成把我害在这里,我这一生就融化在泸沽湖水里头了……”
可在这五十四年后,她一定要将自己的孙女拉珠送到成都去,回到她的故乡,在肖淑明婆婆看来,也只有把孙女拉珠送回成都,孙女才有前途,而这样的动机不单单是孙女的事,更是肖淑明婆婆自己肉体和灵魂的回归,而这样一个轮回使得本片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也多了一份宿命感。
肖淑明婆婆说“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活法,拉珠在后来的拍摄中已经融入到了成都那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间去,泸沽湖也与往日的景象大有不同,时代前进的齿轮,使得人们不得不加快脚步向前行进着。无论是肖淑明婆婆五十四年前的走入和拉珠五十四年后的走出,还是那个溶入了肖淑明婆婆一生的泸沽湖,时至今日还在敲打世人的神经。
时代给予我们的是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再看一遍《三节草》。
▼
关于【42时】纪录片导演制作班
我们邀请纪录片行业内顶尖从业者将其创作心得整理成一套系列课程——【42时】纪录片导演制作班。在纪录片职业化、专业化、艺术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帮助更多的从业者。
4月22日-28日,7天42小时,成为更职业的纪录片人。
梁碧波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报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电话 / 微信:18801468255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电话:18401570960
大家都在看
关注「爱上纪录片」,用纪录片看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