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理论前沿】高校毕业典礼的文化人类学解析

2017-06-18 延学笃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在高校毕业典礼中,最具有支配性象征符号的是毕业生穿戴的毕业礼服与颁发证书这一仪式行为。毕业礼服又称为学位服,它从产生到发展为现代各国不同款式的礼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其中教会是其源起和嬗变的重要因素。


1

高校毕业典礼支配性符号的历史演变

与文化价值的传承



作为中世纪的产物,大学和大教堂、议会制度一道,被看作是中世纪三个最有价值并对近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遗产。现代大学不仅在精神状态上有着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源头,而且也遗传了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形式。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事务是在教会势力的控制下,特别是从教会学校演变而来的大学,教学从属于教会,学生受制于神职人员的纪律,被要求穿着教士服装,教士服装逐渐演变为学生服装。


伴随着大学制度的成熟和体系化,毕业典礼上的专用服装——学位服出现了。学位服的基本状态构成起源于中世纪的牧师袍,它一方面反映了大学在中世纪与宗教的密切关联,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两者在内在价值追求上的相似性。


中世纪史专家坎特罗维茨认为:“有三种职业是有资格穿长袍以表示其身份的,这就是:法官、牧师和学者。这种长袍学位服承载的意义象征着穿着者思想的成熟和独立的判断力,表示他们直接对自己的良心和上帝负责。”在当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社会的精英,毕业之后的身份就是“学者”也即教师,与法官、牧师一样受世人的尊崇,对于这三种人而言,“思想的成熟和独立的判断力”是其必备的质素。在毕业典礼中穿着的学位袍是理陛、智慧的象征,它显示了穿着者的“学者”身份,同时也昭示了该职业的价值追求,那就是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也说明了当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学者,体现的是精英教育的理念。


学位袍的象征意味相似,学位帽是方形平顶帽,形状象一本书,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象征着佩戴者的学识渊博。而学位帽的流苏则像丰收的稻穗,象征着学子们在校学习的丰硕成果。当然,学位袍和学位帽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它没有思想,没有理性判断。只有当穿着者以理陛和智慧去支撑它时,它的象征意义才会被发挥到极致,它的形式合理性的表象才会生动真实的被感知。


以上这些支配性的象征符号从中世纪延续至现代,无论是在欧洲国家还是我国,基本形态都是一致的,正是这种高度一致性,保持了它所象征意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展演了大学以学问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学术秩序,折射出大学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


但是仪式中的符号必须同现实的社会秩序和总体的文化联系起来才能够得到恰当的理解,只有符号和它所表征的文化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符合民族心理习惯才可能被接受。近代西方高等教育传入中国之后,毕业礼服也传入了国内,在传入之初,对于国人而言,无疑是非本土的,具有文化和历史上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因为文化的移植是拖带着土壤和原始力量的根植,西方的文化移植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种文化的拒斥和认同的过程。但时至今日,学位服却一直保持了其传入之初的基本状态,这表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与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两者在价值理念和表意符号系统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近似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向来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的,虽然古代大学的教育内容和现代大学有所不同,但也是传授当时社会条件下的高深文化知识。《礼记·大学》开头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表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是一种成圣教育,教育理想是教导学生做到圣贤的境界。在奉行精英治国的古代中国,读书人作秀才时便以日后当宰相相期许。许多人小小年纪,便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大学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只是培养选拨的是政治精英而非技术精英。



西方高等教育传入中国之后,高等学校也开始重视培养技术人才。当时新型高等学校很少,大学便是造就英才之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的《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闲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专门学校令》也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可见当时无论是大学还是专科学校,所进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作为表意性象征符号,“袍”是中国人传统服饰之一,男性向来以长袍马褂加身以示身份。直至清末,长衫还是作为“文化人”的象征,在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却不肯丢掉“文化人”的身份,虽然站着喝酒却依旧穿着长衫。可以说“长衫”与“袍”作为“文化人”或“有身份人”的象征作用在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毕业礼服中长袍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中长袍的文化意义具有共通性。因此,伴随着西方大学制度传入中国,学位袍所表征的意义被接纳,它所传达的精神理念正暗合了我国传统中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价值取向。


仪式心理结构的表达要依据该文化的视觉表现惯例进行,支配性符号表征了仪式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它通过符号的改写和附加,标识着不同的团体文化差别。我国大陆学位袍的前胸纽扣采用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如意扣”,在学位袍的袖口处,环绕绣域印)出了长城的城墙线,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穿戴的过程中,不同学校的信息,通过在学位袍的左前胸或者垂布领口处绣处绣(印或佩戴)学校的徽记来表达。而在台湾,毕业礼服不同于我国大陆的圆领,而是保留了具有“中山装”风格的立领。这些细微的差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既保持了仪式价值理念的一致性,又显示出不同的地方差异。



高校毕业典礼是把追求高深知识的活动体系化的体现,通过毕业礼服这一表意性的文化符号,毕业典礼展现出高等教育的历史积淀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传达了高等教育以“精英教育”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


2

高校毕业典礼的身份转换功能


在毕业仪式中,学位服除了传承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外,还包含了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公共生活的期待。毕业礼服以不同的样式和颜色搭配对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进行区分,以此代表着在一个特定学术领域内的某种学术水平。而以不同的垂布饰边颜色区分不同的学科专业,粉、灰、黄、绿、白、红六种颜色分别对应文、理、工、农、医、军六种学科门类,显示出将来从事的职业差别。


大学中学科的分化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实习,毕业生穿着标示着不同学科类别的学位服,他们的身份和角色要靠进入不同的社会分工领域来实现,因此新角色和新身份的完成与实现既是权利的获得,也是责任与义务的内化。社会对于不同学术水平和不同职业类别的期待规约大学毕业生将来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否完成了社会的期待意味着毕业生个体生命价值能否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因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展开总是关联着家人、社群、国家对生命主体的期待与认同,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中,个体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够被彰显。



往期精彩回顾

1.【理论前沿】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

2.【理论前沿】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缺失与重建

3.【理论前沿】网络语言的流行与思政工作的创新

4.【理论前沿】论习近平家庭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本文整理自:《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文作者:毛新青

文字编辑:任丽涛

图文编辑:张建峰

图片来源:网 络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