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耀桐 | 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来源发展和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

许耀桐 理论网 2023-03-31

摘要

坚持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构建了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



作者:许耀桐,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关键词: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来源;发展;新时代;重大创新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报告同时指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4]。毫无疑义,以“人民性”“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要义的坚持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整个报告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旋律与最强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学深悟透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来源发展和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为坚持人民至上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人民,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城邦时期,是指城邦中具有人身自由的公民,内含贵族和平民,但不包括奴隶和外邦人。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除了指第一等级教会僧侣和第二等级世俗贵族之外,还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无产者和资产者等在内的第三等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并不代表第三等级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只是代表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要求。当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就获得政治解放成为统治者。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间阶级、小生产者不断分化破产,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人民群众指的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聚集在它周围的其他劳动者,如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等。

人民群众究竟在历史上起着怎样的作用?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他们是微不足道、一文不值的。一切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决定存在,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的。这样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时代占据统治地位。当时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具有客观精神,国家先在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决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露和批判黑格尔在国家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谬论,阐发了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由此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作出科学分析。他指出,“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耳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5]。在这里,马克思首先说明了无产阶级的产生是新兴工业崛起、旧的社会解体的结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马克思说明了无产阶级队伍的构成,随着越来越多的贫民、农奴和中间阶级的分化,无产阶级是一个唯一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阶级。

那么,无产阶级是怎样的一个阶级呢?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6],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发生了全面矛盾,因而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任何改良措施都不能使无产阶级摆脱奴隶地位。为此,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的重大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7]。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已与私有制彻底决裂,能坚决地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8]。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使社会永远从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才能最终使自己得到彻底的解放。在过去的阶级社会中,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的解放,都意味着带来新的剥削和奴役,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则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9],这就是“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10]

在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上,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认识完全一致。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3年伦敦版》中,恩格斯指出:“贵族——目前还包括中间阶级——已经日暮途穷;它的全部思想,一直到最终结论,都已卖弄净尽,而且见诸实际,它的王国正迅速走向灭亡。”[11]相比之下,“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拯救英国要靠他们,他们身上还有可造之材;他们没有文化知识,但也没有偏见,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12]。恩格斯对人民群众充满无限的信任,他确信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兴起,必将形成摧毁资产阶级国家的深厚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阶级力量。特别是从1844年秋至1845年3月,恩格斯深入工人阶级当中,通过了解工人阶级的工作生活状况,倾力写就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这一著作的意义,诚如列宁所指出的:“在恩格斯以前有很多人描写过无产阶级的痛苦,并且一再提到必须帮助无产阶级。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13]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作为开展政治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核心问题,而无产阶级的解放不能指望和寄托于任何阶级和任何个人,无产阶级只能依靠自己,并且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志同道合、精诚合作,在批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种流行思潮的斗争中,共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指出在人的自我意识之外,存在着有别于思维的存在,有别于精神的自然,有别于主体的客体,有别于理论的实践;存在着不以人的自我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外部世界。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出发,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应当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由此深刻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一个避难所——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和阶级的最高组织,无产阶级要实行社会革命、推动历史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并且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5]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6],成为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

由上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崭新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如何看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上确立了四个基本观点:其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和最活跃的因素,构成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17],人民群众是推动国家上层建筑发生革命和变革的主力军;其三,人类社会运动和国家的政治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发展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与要求,否则就一定会招致失败;其四,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像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那样,做负责任的人民勤务员。

毫无疑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坚实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石,标示着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肇始发端,擘画了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成为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生成之源。

  二、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开拓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持续不断地开拓发展了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观点、理念,使之成为全党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他青年时代就广泛地接触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到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了解工人生活情况,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由此对中国工人阶级有了深刻认识。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8]在随后的《湘江评论》第二号、第三号和第四号,毛泽东连续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要求工人、农民、学生、教师、警察、车夫都联合起来。特别是对工人和农民,毛泽东说:“我们是农夫。我们就要和我们种田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以谋我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我们是工人。我们要和我们做工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以谋我们工人的种种利益。”[19]1919年底,毛泽东搜寻那时能找到的中文本马克思主义书籍用心阅读。1920年5月到上海后,与陈独秀讨论组织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和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至1920年夏天,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讲道:“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20]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坚信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此后,毛泽东始终不渝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他作出的许多重要论述,开拓发展了坚持人民至上思想。

第一,人民群众包括绝大多数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民。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从分清敌我关系出发,科学地划定了人民的范围。他认为,人民是指在历史上一定时期起进步作用的阶级和阶层的总和,“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他解释道:例如,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1]。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知,尽管人民的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始终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阐述了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主人。1921年冬,毛泽东到安源煤矿工人夜校上课,在讲到“工人”的“工”字时,生动地对大家说:“‘工’字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我们工人可以顶天立地!”毛泽东后来又到长沙给人力车夫讲课,当他讲到“工人”二字时,换了一种解释。他先在黑板上写了“工人”二字,然后说:“我把‘工’字放在‘人’字上面,大家看看变成什么字了?”车夫们异口同声地说:“天。”毛泽东接着说:“对,‘天’,可见,我们工人的力量如果联合起来,是可以顶天的呀!”[22]由此可见,毛泽东非常注重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作出了特别形象的说明,让工人有了创造世界的主人翁意识。1945年4月,毛泽东对唯物主义作了透彻的论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这是因为,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创造了整个世界。

第三,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而雄厚的,党的全部活动都必须建立和依托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党才能领导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否则,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都会落空。这些深刻的认识,是毛泽东通过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2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他又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5],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26]的著名论断。

第四,共产党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毛泽东教育全党同志务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甘当人民的学生。他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27]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28]。毛泽东还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就一定要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他生动地讲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得越多越好。”[29]党员和党的干部一定要“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30],和人民群众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五,共产党人要实行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把群众路线作为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1]“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2]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回答了党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问题。

与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也都一贯倡导、始终坚持,并作出了新的阐述和贡献。一是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33]二是邓小平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孜孜以求地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4]当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三是邓小平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强大的前进力量。他多次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中很多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首先提出来的,体现了群众的智慧,体现了群众的力量。四是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开展领导工作,并且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他讲道,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5]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江泽民阐发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新论点,他指出:“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真正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进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36]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7]。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根本,“坚持以人为本”[38]的新理念。他要求全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39]。江泽民、胡锦涛的这些重要理念,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

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创立和运用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开拓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思想,使之成为全党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坚持人民至上思想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构建了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体系,实现了理论上的新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需要借助于已有的思想材料。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构建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体系,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研析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论述,从中汲取了重要的观点、理念,取得了深化认识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丰硕成果。

对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高度评价,凝练和凸显其人民性的鲜明品格,展示其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情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0]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民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深厚基础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述道:“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41]他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42]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人民的理论”,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特质。

对于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群众路线,由此揭示了“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4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44]在新时代里,他把运用群众路线提升到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45]的新境界、新高度。

对于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三个重点:第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第三,“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46]。他要求全党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7]。共产党人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博大之爱。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推崇,并且提出“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48]“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49]。他还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0]由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将江泽民、胡锦涛提出的“以人民群众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他提出的“以民为本”“利民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行了充分地融会贯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但总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民的理念和观点,而且创新性地论述了坚持人民至上思想。2020年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51]。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十个历史经验。《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52]。“坚持人民至上”被列为十大历史经验中第二条重要宝贵经验。

如前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已蕴涵了丰富的关于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观点和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完整的表述,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新命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 

一是关于“人民动力”的理论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这一全新事业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以首创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不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主体,而且还是这项事业的管理主体。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通过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管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的强劲动力作用。

二是关于“人民利益”的理论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党的性质、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历史使命,自觉维护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4]对于人民群众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始终没有丝毫懈怠,一如既往、再接再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55]。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都在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当作全部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社会各个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关于“人民立场”的理论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坚守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6]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就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57]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人民利益、群众愿望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提高知识水平和办事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优秀品质。

四是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围绕人民的幸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58]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是关于“人民是阅卷人”的理论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1]在新时代的十年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评判政绩的问题,他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62]作为共产党人,要始终行走在赶考的路上,要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3]。他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64]

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创新,使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成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5]在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达到这样的目的,谱写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2][3][4][60][6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6,23,31,20,23.

[5][6][7][8][9][10][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3,213,213,213,207-208,210,497,497.

[13]列宁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92.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2,20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8][19]毛泽东早期文稿[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201,264-265.

[2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7.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22]北京晚报《江山》特刊创作团队.江山:百年中国史补白——寻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8.

[23][27][28][30][31][32]毛泽东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933,790,872,899,1094-1095.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5][26]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477.

[29]毛泽东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23.

[36]江泽民文选: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4.

[37]江泽民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38]胡锦涛文选: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42.

[39]胡锦涛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0.

[40][41][4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3][44][4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6][4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48][54][57][61][6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4,27,28,28.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0.

[50][53][55][56][58][59][6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3-214,189,189,40,213,213-214,40.

[5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

[5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6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制作:刘维杰
核校:于朝霞
审核:蒲   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