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米老鼠变为“自由身”,创作者们能随意处置了?
调露初迎辞旧岁,承云遽践驭苍霄。1月1日,当我们欢度元旦佳节时,世界范围内的创作者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公共领域日,在这一时间节点,各国版权到期的文化作品将进入公有领域,意味着创作者乃至粉丝们都将能够对这些脱离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个人再加工”。
在今年,一位重量级“文化符号”解除了版权保护持续95年的桎梏,投身大众怀抱,“它”就是迪士尼之父华特·迪士尼亲笔创作、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卡通《威利号蒸汽船》的“男主角”——米奇老鼠。
《威利号蒸汽船》米奇形象
早已按捺不住的创作者们迫不及待地对米奇“动了手”,而且一上来便是与儿童向卡通完全背道而驰的恐怖向创作。由Nightmare Forge Games制作的第一人称恐怖游戏《Infestation: Origins》紧随着米奇版权到期上线Steam商店页面,将于年内发售,本作充斥着大量老鼠的元素,就释出的预告片来看,该作的恐怖主役便是黑白色的米老鼠。
黑白皮肤血痕遍布,非常毁童年
除了《Infestation: Origins》以外,Steam上还有另一款名为《Mouse》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其中敌人形象与米奇也颇为神似,同样也采用的是上世纪初卡通的渲染风格与黑白色调。
但正如游戏中出现的黑白老鼠那样,需要注意的是创作者们能够随意“拿捏”的米奇仅限于《威利号蒸汽船》中的黑白初版形象,即黑白着色、豆豆眼、线条单调的版本,要是你对现在穿红裤衩住妙妙屋活灵活现的那位动手,成步堂古美门包青天绑一块儿也救不了你。
从创作者们如履薄冰,外加旗下角色的二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难觅踪迹便可以看出,迪士尼对版权的爱惜甚至已经到了有些病态的地步。作为“版权狂魔”,它不仅告过奥斯卡主办单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光维尼熊的版权纠纷这一个官司就打了十八年。而对于米奇这只迪士尼初创阶段代表人物的爱护当然更甚。
米奇在1928年诞生时,美国联邦版权法实行的是1909年的二次修正案,其规定版权持有人享受最长56年的版权保护。按照该法案,《威利号蒸汽船》里的米奇版权本该于1984年到期,而在迪士尼的各方打点下,在1976年,联邦《版权法》重新修订,那时米奇的创作者华特·迪士尼已经去世多年,于是该修正案将版权保护提高至持有人去世50年,并把已发表作品的最长保护年限延长至75年,该版米奇的版权保护期得以延至2003年。
但当时间再度迫近,1988年,美国国会“叕”通过了著名的“米奇老鼠保护法”,即《版权期限延长法案》。该法案进一步延长了作品的版权保护期限,新增条款:”法人作品的版权保护延长至95年。”这一修正案的颁布直接让迪士尼能够持有米奇的版权形象到2023年底。
包括米奇和它的小伙伴、一众公主在内等卡通角色组成的IP矩阵,的确迪给士尼带来了仅次于TPC宝可梦的全球吸金能力。爱护版权如爱惜羽毛,自然无可厚非,但为了延长版权持有期几度促使版权法的修改,迪士尼的系列操作实在颇为流氓。有消息称,二十一世纪以来迪士尼方面同样未曾放弃过继续进行版权延长事宜的努力,但初版米奇终究还是在近一个世纪后从迪士尼手中落入全球创意的土壤。
鉴于米奇老鼠本身具备的深厚文化影响力,后续有关这一形象的文化作品应该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指数级增长,哪怕不是最广为熟知的红裤衩版,至少创作者们终于有一只“自带流量”的老鼠能用了。
说些题外话,实际上版权的轮替、终止以及纠纷事件在这个互联网创作者井喷的时代屡见不鲜,于国内游戏业界同样不乏经典案例。
比如2018年完美世界与华多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完美世界持有萧鼎小说《诛仙》的独占改编权,旗下也有该IP改编的系列游戏,而华多网络享有电视剧《青云志》(同样是《诛仙》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作品)改编权,并推出了游戏《青云志》,完美世界方面认为华多网络的《青云志》对其造成了著作权侵犯,遂提起公诉,最终胜诉,获赔500万元。
此次案件,将法理中著作权的迁移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完美具备原著小说的独占改编权,而华多仅具备小说衍生作品的“次级”改编权,故败诉。现在国内游戏业界里对各类文创作品的IP化改编正如火如荼,该案或许能起到某些警示作用。
除此类非主观意愿导致的版权纠纷,实际上业界更多的是恶意抄袭。腾讯就曾打过《DNF》(《地下城与勇士》)的抄袭官司。2019年,恺英网络旗下的《阿拉德之怒》不仅在宣发时期以“正版地下城手游”为宣传噱头,在游戏内也大量使用了《DNF》的素材,包括职业体系、剧情文本以及美术场景,腾讯最终获赔3000万元赔偿款。
图标便可见一斑,左《DNF》右《阿拉德之怒》
对于游戏产品而言,市场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厂商们相比于在玩法和美术上另辟蹊径、花大力气去尝试未经开垦的赛道,对市场现有产品进行模仿、复制已经过市场验证的玩法反倒更加省时省力。2021年6月起实施的《著作权法》修订案已经将游戏纳入视听作品的范畴,其内含的画面、美工、文字都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无良厂商的抄袭成本,但重利之下必有勇夫,或大或小的抄袭大概还会作为困扰厂商们的“痛点”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联系作者请点击